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医药>  正文

强行手术引发讨论 为什么我们不再信任医生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0年12月17日   来源:北京晚报

    生意社12月17日讯 

  强行手术引来大规模讨论

   

  “我要自己生!”躺在手术台上,一名29岁的产妇辗转挣扎,虚汗淋漓,却一口咬定不做手术。12月3日清晨,她被转送至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时,情况已万分危急。医生诊断认定,如不尽快手术,不仅胎儿会窒息死亡,母体也会大出血,“一尸两命”。而这位产妇情绪激动,一再声称不要手术。经医院相关负责人出面解释,她的丈夫终于在知情同意书上签了字,但产妇本人仍坚决拒绝签字。医生被迫强行动手,从死亡边缘把她拉了回来。她的孩子则在降生几小时后夭折。

   

  事件引发了网民大规模讨论。李丽云事件也被理所当然地旧事重提。2007年11月21日下午,高危孕妇李丽云去朝阳医院京西分院就诊。命在旦夕的时候,因“丈夫”肖志军拒绝签字,医生们无法抢救,5小时后,李丽云及胎儿死亡。

   

  虽说这两件相似的事情中,两地医生的处置截然相反,但可笑又可悲的是,“伸头一刀,缩头还是一刀”。当年遭遇“见死不救”指责的医生们,如今碰到的却是“不尊重患者意见”的质疑。

   

    医生看法

   

    “负担太重信任成了奢侈品”

   

  由于这一事件对于卫生系统过于敏感,多家医院拒绝了记者的采访要求。几经辗转,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生终于发表了个人看法:表面上,这种冲突是患者缺乏起码医疗知识而导致的无知,而深层原因却是患者对医院、医生失去信任。但寻根究底,“病灶”的关键却是中国现行的医疗保障制度让不少公民,特别是像李丽云那样的底层民众难以负担医疗费用,他们必然会对动辄开出“巨额”手术费、医药费的大夫产生怀疑,从而断送了和谐医患关系的可能性。

   

  “以前医患关系正常的时候,最多是有人讳疾忌医,不信我们的话。但现在有些患者看病时常带着提防心理,唯恐医生开贵的药、做不必要的检查。”这位医生说,如果医生强行治疗,且不论谁来承担费用,只要患者病情恶化或抢救无效,医生必然被告上法庭;但如果不治疗,患者必然死亡或病情明显加重。即使“严格履行程序”,照样会招来无妄之灾,李丽云一案足以说明一切。

   

  她认为,症结在于现在的医保制度:政府对于医疗的投入严重不足,个人看病负担太过沉重。“如果患者治病时,个人承担的费用降到可承受的水平,大家的心态必然会平和得多,更有利于医患双方交流。国家为什么不能多让老百姓受些实惠?”

   

    律师解读

   

    “碰到个案,法律就出漏洞”

   

  “法律和医疗伦理产生了冲突。”北京市律师协会医疗法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盈科律师事务所王良钢律师说。

   

  在正常医疗工作中,医生们首先要遵守的是《侵权责任法》第55条,“需要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向患者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并取得其书面同意;不宜向患者说明的,应当向患者的近亲属说明,并取得其书面同意。”这意味着医院在进行手术前,必须首先得到患者的签字同意,退而其次是要取得家属的同意。在通常情况下,只有在患者濒危而又丧失神志,同时又找不到家人的时候,医院才拥有紧急处置权,主治医生在请示相关领导之后,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取必要治疗。

   

  王良钢说:“这条规定保障了患者的知情权,而知情权的背后就是选择权。因此也就意味着法律允许患者自主选择治疗方式。”如今,这个患者本人——家属——医生的效力顺序遭到了挑战,法律上的漏洞突然暴露在公众面前。“法律要求治疗之前必须得到授权,而医学伦理要求尽一切可能治病救人。双方一致时,看不出问题,碰到特殊个案,法律漏洞就出来了,得让医生凭自己的倾向来做选择,法律不能提供符合伦理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