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医药>  正文

新京报:特需门诊究竟该为谁服务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0年6月14日   来源:新京报

    生意社6月14日讯 

   

    话题

   

    焦点 2

   

  国家五部委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指导意见明确,“控制公立医院特需服务规模”。但北京医改方案中,未提及“特需门诊”等特需服务的规模控制,只提出未来两年,公立医院将按照公益性、准公益性、经营性三个方向探索改革。

   

    【背景】

   

  近年来,三甲大医院普遍开设特需门诊和特需病房,由专家出诊,将挂号费提至100-300元不等。但同时,更多的患者涌向大医院,群众反映的“看病难,看大医院和专家更难”的呼声依然强烈。有政协委员提出,公立医院设立特需服务,是以经济实力的大小,来区分患者所得的医疗服务。更多看过特需门诊的患者则认为,特需门诊和普通门诊的内容没有区别,只是挂号费大大提高。

   

    【个案】

   

    仅有的区别就是多花钱

   

  “14元的普通专家号和100元的特需号,看的是同一个专家,诊疗时间也只有几分钟”,怀孕6个月的宋女士每次做产检,都很无奈。

   

  3个月前首次到北大妇幼医院产检时,宋女士早上6点半赶到,和母亲交替排队近两小时,挂到普通门诊的专家号,挂号费14元。

   

  担心身体越来越笨,无法再长时间排队,宋女士为了复诊仍预约到专家,便拿到了专家的特需门诊预约条。宋女士想,特需门诊应该环境好服务也好,多花钱也值。

   

  但实践证明她错了,不但也要等候排号,而所享受的服务与普通门诊几无二致。宋女士坦言,特需门诊和普通门诊仅有的区别,就是多花钱,保证能看得上专家。

   

    【众议】

   

    北京市政协委员李萍:

   

    公立医院不应有特需服务

   

  随着专家门诊的普及,不少患者即使看个感冒也要挂专家号,实际上浪费了医疗资源。

   

  从医疗公平角度,公立医院应让尽量多的患者看得上病,并提供平等的医疗服务,“不应提供特需服务,以经济实力大小,区分患者的医疗服务。”至于私立医院,则可以随市场需要提供各种专家门诊,另行收费。国外公立医院都没有特需门诊一说,只有私立医院才有。

   

    中日友好医院呼吸科主任林江涛:

   

    专家应向哪类患者服务

   

  在一些公立大医院,特需门诊似乎成了一种对专家价值的“变相”体现,但由于缺乏制度衔接,特需门诊的高价挂号费需患者自己承担。这对不同收入水平的就诊人群,可能是一种不公平。

   

  “特需门诊”的存在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患者看病难,看专家更难的“抱怨”。有效的办法,应是明确公立医院的“特需门诊”和专家,究竟应向什么样的患者服务?只在挂号费上区别,很难确保公立医院要保障公众基本诊疗需求的公益性目标。

   

    北大医院副院长丁洁:

   

    应合理调整医生出诊费

   

  能否向公立医院引入绩效考核,根据医生的水平、诊疗内容、诊疗效果、患者满意度等,合理调整医生的出诊费,改变目前医生出诊费只能靠职称级别、靠几个等次的廉价挂号费来体现的“尴尬局面”。

   

    【回应】

   

    北京将严控“特需服务”

   

    特需将从“公益性”剥离

   

    市卫生局:

   

    北京将严控“特需服务”

   

  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毛羽透露,北京将按照国家医改方案提出的原则,按照10%的床位比,严格控制各大医院特需服务的规模。专家级医生需完成普通门诊和病房的基本诊疗服务“任务”,才能利用业余时间到特需门诊坐诊。同时,他也表示,很难设置“病情”门槛,强制患者去看普通门诊或特需门诊。

   

    市医改办:特需将从“公益性”剥离

   

  北京市医改办主任韩晓芳表示,这次北京医改,就是要明确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服务内容,明确财政对于基本医疗服务补偿的范围。目前大型公立医院中普遍开设的特需门诊(病房),今后应由市场主导,完全从“公益性”的服务范围中剥离,其使用的人员、医疗设备和房屋,都不应再享受财政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