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资投铁路亟待改革 准入门槛须一视同仁
近几年,交通建设规模堪称空前,2009年铁路全年的投资规模高达6000亿元。但对这一巨大的“蛋糕”,民间资本能做的最主要的事情,却只是看国有资本唱独角戏。
引人关注的是,新“非公36条”涉及交通特别是铁路建设的表述“浓墨重彩”,“抓紧研究制定铁路体制改革方案,引入市场竞争,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铁路干线、铁路支线、铁路轮渡以及站场设施的建设,允许民间资本参股建设煤运通道、客运专线、城际轨道交通等项目”。
“融资难”“民资进入难”并存铁路体制改革箭在弦上
对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铁路建设,新“非公36条”不惜笔墨,铁路建设领域的改革已是箭在弦上。
2008年,全国铁路建设出现资金缺口,北京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宁滨曾估算,当时缺口达1500亿元。铁道部曾主动出台文件,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铁路建设经营,此举被认为是打破铁路投融资政策门槛的重要表态。然而,文件出台后并未获得积极反馈,铁路融资至今依然可以用一个“难”字概括。
“道理很简单,市场要的不只是一种姿态,而是切实的改革。”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所所长董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铁路部门早已意识到了民间资本的巨大实力,但遗憾的是,在体制、理念等方面并未做出明显改进。”
事实上,铁路并非是民间资本的禁区。即使把西部矿区的纯货运小铁路排除在外,民营铁路在国内也并非空白。
2006年7月,深圳市中技集团以4186万元收购了罗定铁路公司全部股权,全长62公里的罗定铁路,成为进入21世纪中国首条民营铁路。这一积极信号在2006年被普遍看好,罗定铁路公司当时计划将铁路延伸至广西岑溪车站,使之与兴建中的洛湛铁路连接。新线当时定名为“罗岑”,当年几乎动工建设,并预计2009年通车,成为中国第二条民营铁路。然而,“罗岑”此后再无音信,“罗定”也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而2009年,民营资本投资铁路再添新作,总投资23亿元、长64.29公里的嘉南铁路开工。但是,对比铁路当年6000亿元的投资规模,民营资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关键词:投资 铁路 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