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新闻>国内新闻>  正文

(新春见闻)探访包西铁道线的保护神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2/14/2013 14:40:24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西安2月14日电(冀浩凡)包西线联通陕西西安和内蒙古包头,全长800.9公里。在包西线上的高家河工区,工长吴彦文和组员们每天都要用轨距尺测量近千米的铁轨。

  春节期间,记者从延安市洛川县出发,来到了位于包西线上的“窑洞”工区——高家河工务工区。该工区背靠山梁,对面沟壑纵横,满眼望去,尽是黄土。由夯土砌成的围墙内,3孔简陋的窑洞,便是职工办公和住宿的地方。

  今年38岁的吴彦文,是高家河工区的工长,参加工作已22年,是铁道线上的“老兵”。据他介绍,包西线贯通黄土高原,地质结构复杂,线路质量变化快、设备问题多。为保障旅客的安全舒适,2010年,西安铁路局在此设立工区,检修线路,目前有4名职工,和一名为春运高峰分配的“包保干部”。

  在窑洞工区院内,有一块不大的菜地。职工林玉平告诉记者,离此最近的集市也有10里山路,“平时就种些蔬菜,吃着方便。”由于行车不便,工区的供给多是林玉平用扁担徒步挑回来的。“往返20里路,四、五天跑一次。累不怕,就希望大家吃好点。”

  下午2点半,班长雷声宽提醒组员,“天窗”期到了。所谓“天窗”期,就是某段时间无列车经过的时期。雷声宽说,““天窗”期一到,就可以开工了”。负责看护的职工王烨敏介绍,他们每天的工作时段由“天窗”期来定,需要维护的路段则要看列车上的“添乘仪”。

  在寒风中,吴彦文带领他的4名组员手持铁锹等工具,步行赶往数里外的检修路段。他告诉记者,“有时需要维护的路段远,“天窗”期也早,山路崎岖,为准点到达,凌晨三点就得出发”。中午,就在线路旁吃点干粮、喝口冷水,继续工作至傍晚才返回工区休息。

  吴彦文说,山区昼夜温差较大,受列车碾压和金属热胀冷缩的影响,钢轨经常会产生一些变化。“标准轨距是1435mm,变化超过2mm,乘客就有感觉,3-5mm以上,就显得颠簸。再大了,影响安全。”利用“天窗”期,检查和调整轨距、轨向,是吴彦文等人每天最主要的工作。

  高家河工区负责的线路长19.182公里(上下行两条铁轨共计)。每天的例行检查,由两名“看护”观察经过列车,保证安全;一名联络员负责与“看护”联络,还有一名记录员;而最考技术的“测距”和“定向”,则由“老兵”吴彦文亲自上阵。

  “每天的测量,少则百米,多则千米。25米的轨道,需测量八次。”吴彦文手持轨距尺,每隔三米就要弯腰俯身。记者了解到,其实2mm的误差,乘客的颠簸感微乎其微。“我们的要求是误差1mm以内,超出就要调整。为了乘客的安全,刮风下雨更得上心。”

  “判定轨向,是个考眼力的活儿。”吴彦文俯身贴在冰凉的铁轨上,仅凭双眼就可断平直。“这样的动作,每天重复几百次,自然就不难了。”

  对“窑洞”工区的职工来说,常年在外,家人始终是支撑他们工作的动力。时值春节,无暇顾及家人,是他们最大的遗憾。即将结婚的包头小伙王烨敏说,“铁路人就是这个样子,女朋友也很支持我。”

  下午四点多,一列动车从吴彦文等人检修过的线路安全通过,时间不到3分钟。为了这短短3分钟,吴彦文和组员们扎根山区,艰苦作业,默默奉献,只为毫厘间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