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西安11月12日电(田颖 于海)“后部注意!后部好了……”子长开往清涧的D22034次货车出发了。这是延安机务段司机杨宏涛职业生涯的第17个年头。车轮滚滚,载着他一路从蒸汽时代跑到了电力时代,速度越来越高,责任也越来越大,蒸汽、内燃、电力,他的年华与机车共流转。
1995年毕业后,杨宏涛被分配到中铁一局新运处,2008年3月到延安北机务段,从司炉、外勤、机调员、地勤、车队指导到安检,杨宏涛经历过很多工种,2002年8月还曾参与过青藏线支援工作,也就是那时,他取得了司机资格。当笔者问起他,哪个工种最有意思、带给他的成就感最大时,他想了想说,当然还是司机。
蒸汽时代——司机身体要壮、饭量要大
“14.5吨煤,40吨水,有问题吗?”
杨宏涛重重地点了点头,坚定中透着一丝腼腆。
1995年,年仅18岁的杨宏涛初次与火车结缘。每每忆及那段青涩岁月,那个场景就定格在脑海中,杨宏涛说,那是师傅对他的考验。蒸汽机车时代,14.5吨煤、40吨水、2斤的饭量,都是能否成为一名合格司机的基本参数,那时煤都是靠人一铲子一铲子地铲进锅炉里的,同时要将40吨水转化成动力的源泉—蒸汽。“长相憨厚、为人质朴、饭量大……”这些关键词也一并成为了那个机车时代特有的印记。
“蒸汽时代,挑选司机的标准比较单一,身体要壮、饭量要大,因为蒸汽机车的工作性质对体力要求较高,‘能吃才能干’。那时候的党员也总是冲在最前面,专门挑最脏、最累的活干,对自己要求很严格。”杨宏涛回忆。
参加工作早,年纪小,学员时期只有90元补助的清贫,夏天在机车上常常中暑,杨宏涛凭着顽强的意志,在师傅们的帮助下,克服了这些困难,逐渐成熟起来。
内燃时代——“好司机能造火车”,苦练技能是关键
对杨宏涛而言,蒸汽机车时代的记忆仅有1年多。1997年,蒸汽转内燃,短时间内完成转型。仅有的2台东风8B机车是当时功率最大的内燃机车,也成为了那时候所有司机的“梦想”。
时间紧、任务重、标准高,短时间内转型对司机素质提出了很大挑战。那时,一退勤,顾不上吃饭睡觉,杨宏涛和他的伙计们就赶去听外聘老师讲课。“一节课都不能拉下,要是拉下一点就得立刻补课才能跟上进度,连走路都在背诵电路图”,大家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实作练习时,杨宏涛与其他两人按照《乘务员手册》,以轮流读出部件的方式进行背诵,逐个对照机车部件。
在一次考试中,杨宏涛凭着优异的成绩,脱颖而出,在100多人中取得第2名,成为了第一批“荣登”东风8B的司机。
之后,杨宏涛更加发奋苦练本领,除了熟记规章制度外,他还要练习对LKJ(机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的操作,在实践中培养自己处理故障的能力。他牢记前辈说过的话“包一个好车就永远学不会处理故障”,专挑问题多的机车上,并且对机车隐患“如数家珍”,也因而那时流行一句话,“好的司机能造火车”。内燃机车对机车保养要求很高,大家的积极性极高,车队组织集体洗车,大家即使是挥汗如雨也乐在其中。“基本上我们就相当于一个临修组、或者是一个专业的保洁公司”,杨宏涛笑着说。
那时,杨宏涛兼职车队团支部书记,工作出色,思想积极,2004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说:“入党是一件十分光荣的事情。”记忆最深的是自己的一位师傅,他是一位司机长,作为一名党员,他特别注重发挥师徒“传帮带”作用,对工作极端热爱,是一个“爱车如子”的人。潜移默化下,杨宏涛早已把机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连平时聊天,常常也是三句话不离自己的爱车。”他笑着说:“梦里,都是机车。”
电力时代——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要比机车速度更快
2010年10月,包西新线开通,延安机务段上电力机车,2010年11月,作为第2批派出去进行SS3电力机车培训的司机,杨宏涛仅用3个月就掌握了电力机车的基础操纵。电力机车加速快,制动周期短,故障率低、相比内燃机车有着明显的优势。
与许多80后、90后一起工作的杨宏涛有压力,也有自信,“年轻一代的特点是接受新事物的速度特别快,学习能力强,更善于创新,思想也很积极,周围许多年轻人都自觉用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跟他们相比,我们一不小心就会out,但对机车的热爱和这么多年的工作经验,让我有自信跟上时代的步伐。”
严格意义上说,杨宏涛并不完全属于电力时代,但同样挥洒着属于他的精彩。
蒸汽一代VS内燃一代VS电力一代
蒸汽时代,面对的是各种仪表盘;内燃时代,面对的是电子微机屏;电力时代,面对的则是电子触摸屏,不同时代对人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作为三代机车的见证者,杨宏涛被问最多的问题是,哪个时代的司机最牛。“应该说,机车品质决定着一个时代司机的特质,是车带着人跑,速度提升,但压力不减,每一代要求进步,积极向组织靠拢的意愿是相同的,每一代党员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发挥着模范作用。”杨宏涛坦言。
从东风1型、4型、8B型到“小北京”再到和谐型机车,从2002年考上司机至今,十年、锐变、机车转型,这些都是杨宏涛的关键词,见证着设备变迁的十年,也印证着他与铁路共成长的十年。
“年华似水,匆匆一瞥”,一个人有多少个十年去见证一个时代,铁路这十年的发展在机车变迁中完成了它的华丽转身。杨宏涛,这个已过而立之年的见证人对铁路的下一个十年更是充满了信心和期待。(完)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