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交通委员会昨天在官网发布关于9月缓解交通拥堵情况报告。本市将建立每年9月份保障交通畅通工作长效机制,并且立即着手开展第十阶段保障交通畅通措施的研究。本市将重点研究深入推进弹性工作制和错时上下班工作方案,评估在特定时段、特定区域实行机动车单双号限行措施的可行性。
数字
九月东西城高峰“严重拥堵”
1、9月全路网工作日早晚高峰平均交通指数6.4,较2010年同期下降15.8%,较2011年同期提高10.3%。
2、9月第四周工作日交通运行节前特征明显,平均交通指数为6.9,晚高峰平均交通指数为8.0。9月25日全市普降小到中雨,晚高峰平均交通指数达9.5。
3、城六区交通畅通情况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其中东城、西城高峰平均指数处于“严重拥堵”等级,朝阳、海淀处于“中度拥堵”等级,丰台处于“轻度拥堵”等级,石景山处于“基本畅通”等级。
4、9月公共交通客运量为6.4亿人次,同比增长4.8%,其中公共电汽车客运量4.3亿人次,同比增1.4%,轨道交通客运量2.1亿人次,同比增12.5%。
举措
着手研究第十阶段保畅通措施
1、建立每年9月保障交通畅通工作长效机制。进一步深入总结和固化经验,优化和创新工作措施,细化和规范各相关部门职责,把握9月交通运行规律和特点,为明年工作打好基础。
2、强化区县属地交通管理责任。各区县政府是保障辖区交通运行秩序的基础,要进一步充分调动区县、街道(乡镇)、社区等基层交通主管部门的属地管理主动性、积极性,探索把停车等交通秩序管理纳入到城市网格化管理体系中去。
3、启动2013年保障交通畅通措施的研究。结合推动第九阶段缓解交通拥堵各项工作措施的收尾,立即着手开展第十阶段保障交通畅通措施的研究,重点研究深入推进弹性工作制和错时上下班工作方案,评估在特定时段、特定区域实行机动车单双号限行措施的可行性,结合年底开通轨道交通新线研究提高公交运力的措施等。
观点
1
错时半个小时 效果不够明显
中国道路协会秘书长王丽梅
错时半个小时 效果不够明显
弹性工作制和错时上下班是一种良性的疏堵方式,这也是北京交通发展的方向。目前,国外采取这种疏堵方式的很多。现在网络相对发达,完全有条件实施家庭式办公,这样就会减少出行带来的拥堵。
由于各单位的特点不一,弹性工作制和错时上下班难成硬性规定。此前,只是市属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错峰上下班,而且时间只有半小时,效果不明显。如果把更多的企业纳入错峰范围,并且时间拉得长些,错峰的效果会更明显。这需要相关部门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细则。比如,垂直机构实施统一细则,卫生系统、交通系统根据自己特点实施不同的上下班时间。
2
特定区域限号 可以立竿见影
北京工业大学交通研究中心陈艳艳教授
特定区域限号 可以立竿见影
在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不变以及道路资源短时间难以扩容的状况下,实施特定时间特定区域限号政策可能是一种较为容易的治堵方式。限号以后上路车辆减少,可以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此前,本市实施的是尾号限行,现在研究特定时段、特定区域的单双号限行政策,这说明,政府进行限号的强度在进一步加大,这种以行政指令方式的治堵更加严厉。
在特定时段、特定区域进行单双号限行,可以较好地解决局部地段经常性拥堵的问题。一些医院、学校、商场、商业中心等地段,因车流量大、道路资源有限经常造成拥堵,尾号限行后,大部分车还能上路,但单双号限行仅能有一半车上路,对于缓解拥堵肯定有效。
限号的缺点也非常明显,不够有弹性,比如市民在特定时段或区域的确需要开车,硬性的限制会给市民带来很多不便。从国外看,这种硬性的限号措施较少,他们更多采用鼓励、引导的方式。比如,新加坡政府鼓励市民自愿限号,同时给予减免税费奖励。
特定时段、区域限行的初衷,可能是为保障重大活动或者重要地段的交通舒畅,但往往重大活动的时间有不确定性。比如,鸟巢、工人体育馆附近因活动限行,就需要交通部门通过媒体向民众及时告知。如果民众未能及时得知,误入限行地段,是否还要接受罚款?所以,特定时段和区域限行一定要保障相对稳定。
建议对北京常堵点,比如国贸、中关村、鸟巢、工人体育馆等地段,进行车流量评估,在哪些时段、哪些路段会产生多少车流,单双号限行后,车流量会减少多少,交通部门应提前做好预测,这样可增加实施限号的可行性。除行政指令方式外,利用经济杠杆也可缓解局部地段拥堵。比如在常堵点收取拥堵费,国外不少国家就采用这种方式,但这种方式需要考虑的问题比较多,实施起来比较复杂。 轩燕龙 孟环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