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郑州9月5日电 (师红垒)5日上午,在银杏树的掩映下,河南郑州文庙显得庄严而又幽静,50多名国学大才班的幼童席地坐在文庙后院东廂房里,开始了新学期第一课。“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背诵《老子》、《大学》是这些孩子的必修课;研习《易经》、《中庸》更是孩子们每日学习的重要内容。
文庙亦称孔庙,是古代中国尊儒崇文之场所。中国自元明以后就有了孔庙和学庙合一的特征。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的郑州文庙,自2006年恢复“前庙后学”后,在此开设的全日制国学大才班就一直大隐于市。
“来到这里的三到六岁的孩子不按年龄分班,完全采用私塾教育模式进行混合教学。”大才班负责人王老师介绍,通识中外经典,背诵《老子》、《大学》、《中庸》、《论语》等经典著作,是孩子们的主要课程,兼学以古琴为主的艺术修养,以少林、太极为主的体智修炼课程等。
当记者和几名带孩子前来咨询的家长走进教室时,“小儒生”们席地坐在蒲团上不为所动。他们在教室前方孔子像的注视下,正朗诵着儒家经典《弟子规》。孔子画像下方的黑板上也没有飘飞粉末的粉笔字,取而代之的是毛笔书写的《道德经》段落。
此时躲在妈妈身后已被读书声吸引的三岁女孩张梦涵说:“我也会背‘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梦涵的妈妈一直坚信,国学经典对孩子的影响是难以言喻的,因此在她的坚持下,还不满三岁的女儿就已能背诵《弟子规》、《道德经》中的很多段落。
事实上,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河南,像梦涵妈妈这样支持孩子学国学的家长已不在少数。随着近几年“国学热”的盛行,国学读经教育的触角越来越多地向学龄前孩童延伸。
郑州文庙因教授孩子众多国学经典,曾被家长担忧“孩子能否消化”?对此,王老师解释道,幼童的心智特色是善于直觉、记忆,此时多记诵有深度的文化素材,待其长大理解力成熟时,即可触类旁通,取之不尽。
郑州市另一家国学童学馆,同样在9月5日迎来了开学第一天。这里的陈副馆长亦认为,“润物细无声”正是国学的魅力所在。陈副馆长援引国学大师南怀瑾的话说:“小孩子背诵四书五经有益身心发展,它不同于‘強记’。常有人问我,为什么能有这么好的学问,我都实实在在告诉人家,这都是我13岁以前熟背的结果。”
在郑州一家出版社工作深谙国学之道的刘红果,也在一直坚持让三岁的儿子背诵中文经典著作,“细细琢磨,老祖宗的东西蕴含的魅力不可小觑。”
“如今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受到来自四位长辈甚至是六位长辈的关爱,集多人关爱于一身,这些孩子大多缺乏施予爱的能力。”河南省商丘市实验小学高级教师葛莉对国学热有着自己的见解,她认为,孩子学会施予爱,能够受用一生,而施予爱这种品质的养成是需要长期积淀的,当下的儿童却没有这样的积淀过程和氛围,“国学班的兴起,解决了这个问题。”
而就在记者采访结束去洗手间时,偶遇一名刚下课的四岁小女孩,急着入厕的她礼貌地问道:“阿姨,能让我先进去吗?”当得到同意后,小女孩深深鞠了一躬:“谢谢阿姨!”(完)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