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新闻>国内新闻>  正文

网友49天问政倒逼城管晒考察报告 称握鼠标非鼠民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9/03/2012 16:47:04   来源:中国新闻网

  

  素描 宋溪

  网民“厦门浪”,49天问政倒逼城管挤出504字报告

  “我握着鼠标,可我不是鼠民”

  由“追问”到“戳问”再到“撼问”,知名网友“厦门浪”在自己的微博上每天一问,锲而不舍地要求广州城管出来“走两步”,晒晒其2010年的出国考察报告,和市民分享学到的“先进城管经验”。对方更是沉得住气,始终对此不理不睬,高悬“免战牌”。

  上周,这场耐力的比拼有了结果,“扛不住”的广州城管终于“挤”出了一份504字的报告,此时距“厦门浪”的首问,已经整整过去了49天。为什么非要揪住城管不放?对网络问政又有怎样的思考?本报记者对话了“厦门浪”。

  “即便叫不醒装睡的人,也要叫得他睡不踏实”

  新闻观点:你为什么非要“死磕”城管局?

  厦门浪:这事要追溯到两个多月前,6月21日,广州城管公布2010年“三公”经费支出,其中因公出国(境)费用高达114万元,平均每人次花费5.7万元。对此,民间质疑的声音很多。出国的钱是怎么花的?国外又没城管,出国考察都学了啥?之后,7月9日,“城管小窦”在自己的微博上晒出2007年在香港考察时的报告《香港的“城管”与小贩》,他是唯一晒出考察报告的工作人员,行为值得肯定。我受到他和网友的启发,就想让广州城管部门也晒份报告出来。

  买车有发票、吃饭也有发票,就出国这个事“无据可查”,是个大漏洞。既然花的是公款,就一定要有报告,但从来没有哪个部门公布过他们的出国考察报告。所以我想,要坚持问下去。选择微博问政,是因为这种方式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别人也可以复制。

  新闻观点:当时,觉得对方会有回应吗?

  厦门浪:从一开始追问,我就做好了心理准备,对方可能不会回应。权力的傲慢是有惯性的,你总也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但正因如此,我就更要坚持,不是网民的围观,媒体的监督,舆论的不满,能回复吗?为啥要回复?如果我天天问,形成“网络倒逼”,给他们增加舆论压力,即便是装睡的人也睡不踏实。

  7月9日上午10时06分,打定主意的“厦门浪”发出自己的“首问”微博,“关心考察效果是我们每个市民的义务和权益”,称“广州城管一年出国考察9地,回来写考察报告是制度规定。城管考察报告亦非属国家机密范畴,好的经验理应要与市民一起讨论。”

  “不回应,我就一百天、两百天地问下去”

  自此,“厦门浪”每天都发布一条同样内容的微博,醒目地标明“第×天问”,呼吁“城管委的领导们向@城管小窦学习,晒出考察报告。”并在结尾不忘分别@“广州城管执法”和“广州城管委”。连续问了十几天之后,不同的声音出现了。7月25日,“@饼100391”评论称,“人家就是拒绝告诉你而已,别把自己太当回事……”

  新闻观点:天天问不仅没有回应,还招来嘲讽,你有过动摇吗?

  厦门浪:中间也不是没有想过放弃,觉得自己在干吗呢?最后也未必有什么结果。我本身又不是没有工作,天天做这种事情,也很累的。各种对我的评价都有,说我“秀”的,说我“费力不讨好”的,嘲讽挖苦的,很多。但我就是想把自己当回事,问不问是我的权利,答不答是他们的自由。不能因为他们不理,我就不去问。既然我想知道,坚持问就好了,也不用在意别人怎么看待我。

  新闻观点:如果对方一直不理,你打算问到什么时候呢?

  厦门浪:我天天去“戳”城管局,把他们都搞烦了,说我是“苍蝇”,每天“嗡嗡”吵个不停。我就开始自嘲,不是嫌我烦吗,我偏要每天过去“嗡”一下。如果一直没反应,我就一直问下去,一百天、两百天……

  “问政”问到三十几天,清华政务研究院在其官方微博上声援,“厦门浪坚持住!‘三公’之中,接待有菜单可考、公车有实物可见,独此‘一公’的价值最隐性。出境考察学到了什么,对本市发展思考何在?公示考察报告就是向市民交出成绩单。”

   12下一页

  

  “现实生活中我没受到压力或威胁”

  “问政”进入40天,“厦门浪”已经把微博最前端的“戳问”改成了“撼问”。越来越多的网友加入到围观行列,在力挺“厦门浪”的同时,将城管部门的官方微博评为“广州最懒政务微博”。

  新闻观点:这样一直“纠缠”不放,有官方向你“打招呼”吗?

  厦门浪:广东还是比较开明的,我和城管局的“城管小窦”就是在微博上打打嘴仗,说“过天桥的时候小心点”,也当不得真。我没有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来自某些方面的压力或者威胁,也没有人真正为难过我。

  新闻观点:是什么促使对方有了回应?

  厦门浪: 8月23日,人民网就此事发表《网友连续45天追问广州城管,当“较真”网友遭遇“龟缩”政府》报道,并配发《因为“老不应”,才有“老不信”》评论,我想,这可能是促成他们回复的关键。在空前的舆论压力下,装聋作哑已非明智。

  新闻观点:对于回复内容满意吗?

  厦门浪:态度方面,应该对广州城管予以肯定,他们能够回复我,体现出了政府和社会的进步。至于内容方面,我不作评价。因为这次问政,不是代表我本人来问的,是代表普通市民来问的。回复的内容不是我个人追问的范畴,要交由市民自己评判。

  8月27日晚9时56分,“@广州城管执法”终于发布504字长微博,打破了长达49天的沉默。尽管不少网友质疑这篇所谓的报告未列出花费账单,笼统而空洞,“厦门浪”还是在五分钟后对此表示肯定,“感谢你们俯身倾听的姿态。”

  “谁说我们握鼠标的是鼠民?”

  这场与城管之间的“网战”已然落幕,而“厦门浪”并不希望大家像看热闹一样,看过就算。“再多的‘网战’,若不落脚在对网络问政的思考上,都是没意义的个体行动。若能引起提问者、围观者和被问者的思考,就有价值了。”

  新闻观点:你这次问政问出了结果,有什么经验或教训可以分享吗?

  厦门浪:我们不是成心在给政府找麻烦,我们不是“刁民”,而是纳税者。问的都是和我们利益相关的事情,想“看住自己的荷包”,想知道钱花到哪儿去了,是正当合理的要求。

  即便我是“南方民间智库”的成员,归根结底还是“民间”,我就是个普通百姓。我能做到的事情,别人也能做到。提出你的诉求,然后坚持下去,相信自己的力量。我们握着鼠标,可我们不是鼠民。

  新闻观点:你有过多次问政经历,觉得政府部门应该如何面对网络问政?

  厦门浪:开通微博等网络问政形式,不是为了“秀”,也不应该是一个发宣传稿的平台,而是走到网民中间来,和数亿网民面对面。不要怕被骂,当骂声消失的时候只有两种情况,一是人人满意,这显然很难;二是人人都已绝望,再无沟通的愿望。

  只有真诚对待网民的“咒骂”与“口水”,那些不该被沉默的声音才能得以还原。“死”的官博自开通以来从不搭理网民问政,问到一些不愿讲、不想讲、不敢讲的问题便恼羞成怒,恶语相向。这就是没认识到新媒体的特性,把自己陷在舆论的漩涡中,有如“旱鸭子落水”,被几棍子打蒙了都不知道怎么应对。

  政务微博,最重要的是构建一个发布、管理、回复的机制。因为即使是负责官方微博的人,也不一定什么问题都懂,各种情况都会应对。需要形成部门联动,建立网上行政的规范和一个专业的口径库。欢迎体制外的力量,比如包括网民在内的公民和记者等关注和监督。

  人物素描

  “厦门浪”

  真名王拥军,曾做过数年媒体工作,现在的工作单位是一家知识产权公司。持续多年关注互联网在推动社会进程中扮演的角色,王拥军更喜欢称自己为“网络公民”。2009年11月1日,“南方民间智库”成立,这是一个联合多位民间思想者的组织,目的是将广东的民间力量组合在一起,让“民间智库提升广东软实力”,王拥军即是智库首批15名成员之一。

  问政史

  2007厦门“PX事件”

  想必不少人还记得 “厦门PX事件”(对二甲苯化工项目,总投资额108亿元人民币,但有环境污染之险),厦门人采取平和的方式与主管部门互动,使项目难以为继,被视作“民意的胜利”。“厦门浪”即是最早的发力者,他写下的文章《反污染!厦门百万市民疯传同一短信》,署名“厦门浪22”发布在奥一网上,次日被媒体采写成稿件,转发数万,吸引了全国关注的目光。“厦门浪”因此获得奥一网2007年度“网络公民大奖”。

  2010广州“咆哮哥”

  广州法制办公务员彭晖态度不佳,被称为“咆哮哥”,将其举报至时任广州市长万庆良留言板上的网友,便是“厦门浪”。“我去送件,11时28分到的,工作人员说不收了。但他们的工作时间写明应到12时,他说内部时间是11时30分。我们发生了言语争执,他态度很差,我就用手机录了音放在网上。”

  在录音中,“厦门浪”追问对方为何还差半个小时就不收件了,对方不耐烦地大吼:“11时30分到12时是我们上班时间,但我就是不收了。”当“厦门浪”指出对方不应对办事群众咆哮时,该工作人员称,“我就这样,你能把我咋地?”“咆哮哥”事件引起了中央电视台、广州日报等多家媒体的持续关注。广州市法制办就工作人员言行不当一事深表歉意,责成当事人作出深刻检查,并调离原工作岗位。(魏婧)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