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新闻>国内新闻>  正文

包公画像不是拆迁矛盾的“调和剂”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2/23/2012 13:52:45   来源:国际在线

在李巧云面前,挂着一张包公画像,摆放着一张方桌,方桌上摆放着水果香台等供奉品。

  2月18日,红旗渠精神发祥地林州市的桂园街道办事处曲山村,年近七旬的老人李巧云正带着女儿在居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院里祭拜包公,请求包公为他们主持公道,让无辜的儿子郗松周从看守所里放出来,尽快回到他教师岗位。

  2月18日,红旗渠精神发祥地林州市的桂园街道办事处曲山村,年近七旬的老人李巧云正带着女儿在居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院里祭拜包公,请求包公为他们主持公道,让无辜的儿子郗松周从看守所里放出来,尽快回到他教师岗位。(2月22日大河网)

  因儿子阻止地方政府“强拆”被抓,只能跪拜包公以求公平,这只是基层百姓与一些地方官员强拆思维的一种现实冲撞,正和日前媒体报道的某“强拆”区长自杀后,钉子户奔走相告放鞭炮那样,构成基层社会生态中令人担忧的一面。

  一些地方官与民两者之间的关系现状不容乐观。但起因和内因大多源于官员习惯性的“有法不依”,据法律人士称,在上述拆迁事件中,即使郗松周母亲在自家口粮地上进行房屋建设的行为是一种违反土地管理法的行为,根据《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四条的规定,也应当由国土资源局进行调查处理,林州市城市管理局对此类违法行为没有执法权。没有执法权,就纯属行政乱作为,地方书记却敢“身先士卒”冲锋到拆迁一线,这不是一种正常的法制生态;第二方面,行政强制手段的无序,又极易产生“枉法裁判”进而伤害相对人及社会公平问题。被拆迁户的儿子(青年教师郗松周),原本就是一个正常的维权和申辩自已的权益,却能被地方官员定性为“阻碍公务”并被刑拘,也足以看出公权力的野蛮与无度。

  在这样一个行政权力的乱象之下,弱势公众权益必然无法保证,最终无奈之下利益相对人“求助”于包公以获得公平,就有了现实的必然性。拜包公像的一家,一方面有可能是借此引发舆论关注,获得一个“曲线维权”的机会,但另一方面不排除就是一种无法对抗强权之下的“无奈”,乃至强权压制之下的“自我麻醉”。或者说,一个拜包公像的行为,不会进一步激发更严重的冲突,也堪称是一种带有“柔性”的维权表达,但这样的“拜包公”行为,也注定不可能成为稀释矛盾、化解民淤的有效“调和剂”。

  如何解决城市改造与房屋拆迁过程中的乱象与侵害民众利益行为?应引起有关方面高度重视与关注。唯希以制度和法纪方面解决,而不能寄托于公众和利益相对人“自我麻醉”式的“拜包公”。具体而言,要让法律彰现,如严格的丝毫不打折扣地执行《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严格依法办事、按标准补偿,而不是个别官员可以为所欲为;其二,真正将公权力关进笼子里,而不是可以滥用职权、滥用司法手段,甚至可以颠倒黑白枉法裁判。这就需要从加强和完善体制性监督入手,避免“一把手”的一言堂现象,多设置一些必不可少的征集征求民意的程序,多一些法定代表机关的审核参与。

  制度和法律的公平公正,强过任何一个“封建的帝王”和“清官”。在现代法制社会不信法“信包公”,是让现代社会深感羞耻的事情,凸现制度性保障公民权益的怠慢与不作为。(毕晓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