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新闻>国内新闻>  正文

中国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出版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11/30/2011 16:07:50   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11月30日电 今天上午,由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1)》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这意味着我国首部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报告正式出版。

  出于对全国非遗保护情况作出总结的考虑,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在2010年秋开始筹备报告写作。据了解,出书计划最初得到了中山大学“985”建设工程三期项目的资助,后被教育部列入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培育项目。在这两个项目经费的支持下,该书得以顺利出版。

  作为国内第一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该书坚持实用性与学术性兼具的定位,分为总报告、专题报告、年度热点、大事记和附录五个部分,其中前三部分是针对2010年至2010年我国非遗保护的情况展开的讨论和概括,后两部分是对非遗保护相关资料的呈现。

  “政府主导”是我国现阶段非遗保护的重要原则,这一做法在学界有一定争议。该书专门对此进行论述,认为政府在非遗保护中扮演着规则制定者、资源调集者、保护行动实践者三重角色,报告一方面肯定“政府主导”在现阶段保护工作中的必要性,同时也提出,政府的过度参与或导致遗产的“保护性破坏”,因而应淡化其行动实施者的功能,多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保护之中。

  但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授祁庆富等与会专家提出不同观点,指出目前各地政府并非在“过度参与”非遗保护工作,反而由于主导不力或先期失位,而导致出现人为的破坏现象。

  报告还阐述了对非遗进行生产性保护可能带来的危害。报告认为,生产性保护是一种动态的保护方式,体现了积极保护的意识,但由于生产性保护与经济利益密切挂钩,其潜在的破坏并不因保护主体的主观愿望而不发挥作用,因而静态、消极的抢救性保护就显现了重要性。

  报告还分析了社会浮躁风气、商业氛围对非遗保护的负面影响,如一些标榜发掘和继承优秀传统绝技的所谓曲艺表演,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艺术糟粕。报告建议建立现代曲艺教育体系,以此来提升曲艺的艺术品位。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张庆善、中国社科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刘祯、《中国艺术报》社长向云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董晓萍等10余位业内学者参加了本次座谈会。专家学者展开热烈讨论,不仅评价了该书的出版价值,还对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如何深入发展提出个人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