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新闻>国内新闻>  正文

北京政协建议“管水能力”纳入领导干部绩效考核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1年8月23日   来源:北京日报

  8月9日傍晚,正值晚高峰期间,一场暴雨突袭京城。从17时起,在不到三个小时的时间内,城区平均降雨26毫米,其中,首都体育馆区域降雨量达到80毫米,为全市之最。这是立秋之后首都第一场雨。而自今年汛期以来,北京已经陆续迎来多场大雨、暴雨,汛期平均降水量比近10年来的平均水平多出三成左右。

  雨水虽然会对交通带来不便,但应对得当就能变害为利。不少政协委员建议,北京水资源极端紧缺,不能让雨水白白流失。事实上,本市在雨水节约利用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仅7月24日的那场暴雨过后,本市1355处蓄水点就集雨1240万吨。根据2009年的一项调查,本市户均用水量不超过每月10立方米,因此,仅仅这一天的集雨量就相当于124万户北京家庭的月均用水量之和。由此可见,北京在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方面,大有可为。

  事实上,市政协早已将水资源保护和利用作为协商议政的重点内容之一。今年上半年,市政协专门就首都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调研。7月22日,市政协常委会正式通过《政协北京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首都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建议案》,建议首都“量水发展”,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根据水资源状况量力发展。

  现状:缺水是市情,一直在节约

  由于水资源禀赋先天不足,加之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增长,水资源紧缺是本市的基本市情水情。目前,本市已经成为水资源极端紧缺的世界特大城市之一。

  为此,本市一直以来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并努力开辟新水源。近年来,本市以年均不足21亿立方米的水资源保障了36亿立方米的用水需求。2010年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水耗下降到29.4立方米,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7。城区和郊区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5%和52%,均居全国首位。在人口年均增长50万人的形势下,本市总用水量由2000年的40.5亿立方米减少到了2010年的35.2亿立方米。

  问题:水情不乐观,用水约束少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本市水资源状况就不断恶化。至上世纪末,本市平原地区地下水超采量达到40亿立方米,此后经历连续12年干旱,超采速度又进一步加快。多位政协委员一致认为,透支水资源已经严重威胁到首都的生态安全。市政协城建环保委和民建市委的一份调研报告指出,本市平原地区累计沉降量大于100毫米的面积,已经由1999年的不足1000平方公里扩大到目前的3000余平方公里。

  在水资源的使用上,本市一些产业的发展却与水资源的禀赋条件不适应,增加了水资源的压力。如,有些地区鼓励传统农作物改种草莓大棚,亩均灌溉水量由原来的130立方米提高到330立方米,而且水质要求也高了,原来可用再生水,现在只能用清水。此外,市民节约用水的意识也有待提高。市政协委员宗朋说,有些小区本来布设了中水管道,但一些业主装修过程中弃之不用,“最后一公里”打通了却没有落实。这不但造成管道空置,也令节约用水的规划落空。

  建议:城市发展应“唯水是从”

  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张彤说:“我市水资源需求的巨大缺口与区域水资源总量控制的目标形成了鲜明反差。新建项目主要关注资金、土地、能源、交通等,没有把水作为控制要素。”委员们在7月22日通过的建议案中建议,在规划审批环节,应明确节水、雨洪利用、再生水利用等措施,将水资源论证作为前置条件,实行一票否决制。

  委员们建议,应建立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关系评价指标体系,将其作为各部门、各区县审视自身水资源管理水平的“标尺”,纳入各级政府及其主要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内容。

  张彤等委员建议,作为特大型城市,作为国家首都,北京应建立不同的水源储备,包括建设节水型社会战略、南水北调中线调水工程战略、再生水利用战略、利用淡化海水战略等。张彤说:“只有在水源安全战略建成的基础上,北京水资源安全体系才能全部建成。”

  短评

  “量水发展”

  就是科学发展

  水资源紧缺是北京在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一道难题。北京要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能否顺利跨过这道“门槛”非常重要。市政协提出“量水发展”,实质上是希望北京能够更好地科学发展更好地阔步前行。

  量水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在北京的具体化表现,是推动北京未来发展的理念。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北京市政协委员谷树忠指出,量水发展其实就是量力而行,和土地、能源等问题相比,这个“力”的核心问题在于水。

  量水发展是一个新提法、新理念,社会认可和接受可能需要一个过程,其核心是要在北京率先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北京市水务改革发展工作大会已经对此作出了明确表态。下一步,就要看这些措施落实得够不够快、够不够好。市政协委员从社会各界的切实观感出发,提出了很多诚恳的建议,希望这些政策尽快落实,希望北京能够尽快迈过水资源紧缺这道“门槛”。

  此外,在全市谋求“量水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还当寄望于所有市民的努力。河流汇聚才能成就大海,只有每个家庭、每位市民尽力参与其中,群策群力,我们所居住的城市才能建设成为节水型社会。惟其如此,北京才能迈过水资源紧张这道“门槛”,顺利建设成一座为所有居民共享发展成果的伟大城市。

  雨水怎么用?委员来支招

  北京多年来平均降雨量为600毫米左右,且80%以上集中在夏季汛期,具有巨大的开发利用潜力。现实中,大量雨水没有被收集利用,而是进入排水系统,这不仅造成水资源浪费,还给城市排水系统带来巨大压力。

  市政协委员吴杰、张毅、谷树忠、邢爱义、权忠光、李少华就如何加强雨水资源综合利用提出了建议。

  建议一:制定集雨奖罚政策

  委员们建议,有关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明确执行主体及其相应职责,并完善配套监管措施。就此,委员们建议制定“集雨管理条例”、“雨水径流污染控制规范”等,明确要求凡在北京行政区域内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含各类建筑物、广场、停车场、道路、桥梁和其他构筑物),均应进行雨水利用工程设计和建设。没有建设雨水利用措施的,将被征收雨水排放设施费和雨水排放费。

  委员们还建议设立激励机制,运用经济杠杆鼓励、支持单位和个人因地制宜,采取雨水收集、入渗、储存等措施开发、利用雨水资源,鼓励开发商在建筑房屋时增设雨水回收利用设施。

  建议二:多建集雨示范工程

  目前,北京已经建成奥运场馆、天秀花园小区等1000多处雨水收集示范工程。委员们认为,应该继续加大建设与推广力度。在一些大型社区,可考虑利用屋顶的雨水槽安装导管,并在社区草地下集中建设大型蓄水池和回收体系。降雨时,雨水可沿着导管被引入地下蓄水池,经过滤净化后进入生活用水体系。这类水可用于消防、冲洗厕所、清洗车辆、洗衣服以及浇洒庭院等。在公园内,可考虑建设雨水回收设施,用于景观用水和绿化用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