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达尔富尔7月24日电 (谭桂谊 王在奇 王沛)尺方炉灶,是他们的舞台;翻动的厨勺,是他们的舞姿。披着星光开始一天的工作,在热浪翻滚中收获甜蜜的成果……在苏丹达尔富尔的维和蓝盔方阵,他们是一群默默无闻的后勤炊事兵;在展示国家文化、传播和谐文明的的舞台上,他们又是走在前沿的先锋队。
一粒米,大道理
联合国维和行动给养由设在意大利的联合国后勤基地在全球范围内统一采购,配送等环节则由食品供应公司实施,出兵国每季度按食品名录和官兵对热量的要求做出给养方案。一直以来,中国在达尔富尔维和部队食用的是和国内外形、口感都相近的日本大米。
一次,中国后勤官去食品公司领取给养,被告知由于运输等原因,原米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无法正常供应,为中国维和部队调配成了印度米。印度米就是所谓的巴斯马蒂香米,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是世界上最昂贵的稻米。中国维和官兵食用后却发现,这种米口感干硬、黏性低,不符合中国人食用习惯。且这种米极易消化,在高强度环境中施工的维和官兵往往觉得还没吃踏实,很早就饿了,影响了工作。
后勤官向该维和大队的领导汇报后,当周要求食品配送公司解释相关原因并尽快解决。公司负责人来自南亚地区,吃惯了印度米,不理解品质这么好的米为什么中国人会有意见,对这个问题未给予足够重视。中国达尔富尔维和部队通过向共同协调监管部门举证等申诉机制,要求食品供应公司对该问题进行解决。在中国维和人员的努力下,食品供应在两周后恢复成原来的米品,中国军队权益得到了维护。
在达尔富尔参与维和行动的人员来自全球30余个国家,这种诸如文化差异造成类似“一粒米”大小的问题,正是说明了“外事工作无小事”的道理。出现相关情况一定要据理力争、积极解决,维护自身权益。
炊烟未散硝烟起
中国是联合国维和一级待命安排机制国家,该机制要求成员国至少能在多个任务点依靠自我维持和保障执行任务。达尔富尔地区是国际热点地区和冲突多发地带,中国第五批赴苏丹达尔富尔维和工程部队作为苏丹南部公投独立后中国派驻苏丹的首支维和力量,常常要深入到没有任何生活保障条件的地区,多点展开工程,面临着复杂的安全形势。
苏丹有“世界火炉”之称,全境属热带气候,在炎热的环境中,蓝盔“伙夫”们干出了火一般的热情。在施工点,一顿饭可能是在集装箱或沙地中煲制,也可能是数里之外的战友穿过各派据点冒险送达。一次在多个施工点调配给养,炊事员李龙龙和王占成开着给养车到一村庄外围,隔着部落的草房子,他们注意到村民成群结队朝一个方向涌去、情绪激动。在接受联合国维和培训时,教员曾举过维和物资被抢事件。他们心头一紧:“会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他们停下车,仔细观察得知村民是在为南苏丹独立举行集会,不会对维和人员造成侵害,才谨慎通过。
炊烟未散硝烟起。硝烟里战火中,不分后勤和前线,安全情况不明,炊事员往往要穿着避弹衣做饭,时刻准备投入战斗。
三尺灶,大舞台
在达尔富尔任务区,由于运输和保管成本等原因,给养种类有限,伙食调剂困难。然而维和“伙夫”们精心筹备每一味饭菜,为“小菜碟”倾注了大智慧,在三尺灶上跳出了个大舞台。
联合国供应的一种鱼,如果单纯地炖或煮,皮质厚、纹理粗,炊事员将这种鱼炸成鱼块儿后,却大受欢迎。类似的烤制羊肉串、鱿鱼毛血旺、酸辣水煮鱼等,都为身处异域的维和官兵送去了贴心的温暖。维和同时是展示国家文化的舞台,每逢节假日的小型晚会和晚宴便是一个“秀场”,而中国菜永远是场上的“明星”。4月份,维和行动过渡营举办了一场“慈善美食节”活动,各出兵国通过展示民族美食,为战区慈善筹集款项,中国菜为活动募集到的资金最多;6月份,一次高级别的战区安全会议在达尔富尔维和行动控制中心举行,大会全程保障的菜品也是中国菜。孟加拉营区邀请中国炊事员李少毅和沈金金到他们那里学习传统食物的做法,他们的大厨也到中国营区学做中国菜。两国维和人员的友谊也在交往中,得到了深化和升华……(完)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