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新闻>国内新闻>  正文

网络红人何时走出审丑狂欢 学者称通俗不等于恶俗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3/28/2011 13:32:00   来源:半月谈

  网络红人潮正扑面袭来

  互联网上红人潮汹涌而来,冲击着网民的视觉神经,令人目不暇接。

  “9岁博览群书,20岁到达顶峰,往前300年往后推300年,没有人会超过我……”此语出自一位名叫罗玉凤的姑娘之口。她自称身高1米46、博览群书,在网上征男友,条件极其苛刻,且各种雷言囧语层出不穷,被网友称为“凤姐”,并打出口号“信凤姐,得自信”,一时间火爆网络,堪称自“芙蓉姐姐”之后把“审丑”发挥到极致的网络红人。

  眉头紧锁、抽着烟、腰间系着条红布袋、挎只大号购物纸袋……只因一张被偶然抓拍的、有些放荡不羁的照片被发布到网络上,宁波街头的流浪汉程国荣被网民称为“犀利哥”,一下子成为中国的“时尚风标”,短短一周内红透网络。

  因“艳照”走红的兽兽,以诡异言行挑战大众心理承受能力的“小月月”,唱着《春天里》表达底层民众梦想的农民工组合“旭日阳刚”以及亚运会上一直露出甜美笑容的“微笑姐”……这些网络红人或靠言辞出位哗众取宠,或凭借背后推手炒作,或靠“艳照”展示身体,当然也有无心插柳柳成荫者,见证着网络时代的一夜成名。

  互联网无疑已经成为出名的最佳途径,只要会上网,人人都有机会成为“草根明星”。然而,正所谓“网络代有红人出,各领风骚数十天”。出名途径越来越多、出名越来越快,网络红人的生命力却往往并不长久,大多昙花一现,被视为“喧嚣的泡沫”。

  从众者猎奇心态的释放

  网络红人一夜成名的原因固然不同,但网民的加入无疑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许多网友说这都是“寂寞惹的祸”,然而,究竟是谁的寂寞?又是什么原因造就了网络红人一个接一个?

  互联网上,一个个丑星粉墨登场。网民对“凤姐”、“兽兽”等一边批评、一边关注,反而让她们越来越红,民众围观背后究竟是怎样的大众心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匡文波认为,与主流审美价值观相悖的人或物,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受众的猎奇心理。当然,还有从众心理。公众可能一开始对某网络红人并不感兴趣,但周围人都在谈论,无形之中产生的群体压力迫使受众关注这些网络红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网络新媒体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孟威认为,网络红人的产生迎合了浓厚的消费文化气氛,顺应了现代人“玩”的本性,契合新生代人群追求个性特色的文化心理,也展现“主流”与“非主流”文化意识的互动角逐。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贾祥敏认为,网民真正关心的不是“哥”与“姐”的生活状态,更多的是无聊心态的疯狂追捧。网民将“哥”神圣化,将之化作为一种精神寄托。这种现象从侧面反映了落入物质欲望的人们,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找到了一个可以释放的地方。

  网络营销批量化“造星”

  近年来,一系列热点新闻背后都能找到“网络水军”的身影,网络红人也不例外,贾君鹏、凤姐、小月月等人物的走红,也是“网络水军”的“战果”。“网络水军”受雇于“网络推手”,在各大论坛发帖,集体炒作话题或人物,以达到宣传、推销或攻击某些人或产品的目的。据不完全统计,那些临时报名、有偿灌水的网民,全国至少有50万。

  中央财经大学祝兴平认为,国内“网络推手”已经逐渐走向组织化、规模化,但其行为大多是对网民的一种欺骗式的人气利用,是一种急功近利、以牺牲公信力为代价的短期行为。

  毫无疑问,当网络的力量落入商业利益的窠臼,“网络推手”们以工业化的流程,批量化生产“网络红人”,甚至疯狂到了毫无廉耻,极尽恶俗之能事,在网上掀起一阵阵冲击文明道德底线的疯狂炒作的那一刻,网络造星就已经离草根精神越来越远,离功利、低俗越来越近了。

  娱乐≠愚乐,审丑狂欢何时休

  摒弃了道德、美和精神的原则,大众娱乐时代似乎跨入了大众审丑时代。黑龙江大学教授张奎志提出审丑时代的两大特征:一是中性化成为审美主流,像李宇春、刘著,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二是审美趣味下移,俗文化越来越为大众所接纳,很多低俗的东西得到认可,并被广泛传播。

  有人认为,这种审丑潮流在网络上更多地与草根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甚至被提升到“一种非精英主义的胜利”的高度,但北京大学叶朗教授对把审丑潮流归作大众文化的说法给予否定:“通俗与低俗、恶俗不是一码事。”

  有网友说:“凤姐可以狂躁,但我们以及这个社会形态如果都狂躁,那就太可悲了。”对形形色色的“凤姐”们,我们应该去同情、去倾听、去审视,走进他们的内心,其实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本身。

  网络红人亦能体现真、善、美

  “网络推手”、“网络水军”的畸形营销,使中国网络红人历经从无序自发到有序组织、从娱乐狂欢到商业运作、从相貌气质到身体展示、从强调自我到厚颜无耻的转变,一次又一次挑战公众的容忍底线。

  网络喧嚣,红人“易碎”,这样的红人模式显然难以为继。随着社会发展、网民品味的变化,有网友称这样的网络红人就像“夏天的冰棍”,待一会儿就化了。而那些靠着智慧创新、踏实自强的精神走红的网络红人,则往往能走得更远,红得更久。

  2010年底,“旭日阳刚”、“筷子兄弟”、“微笑姐”为互联网带来了一股暖风。他们摒弃了低俗的网络推广,或凭一技之长、或凭积极健康的形象、或展现草根的梦想与乐观精神,赢得了网民的赞誉。

  北京大学当代文化研究者张颐武教授认为,“旭日阳刚”和“筷子兄弟”,他们不像“凤姐”等网络红人那样展示脱轨失序的消极价值观,更不像在一些人中所流行的“抱怨文化”那样,仅仅是将社会的问题和困扰当做自己无能为力、消极颓丧和宣泄戾气的理由;他们展现了“中国梦”的乐观和积极精神,一种不畏惧困难,不害怕挑战,在平和中有坚韧,在困难中有希望的状态,而这正是中国的未来所期望的。

  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吴玉军认为:“红亦有道。”“旭日阳刚”、“微笑姐”等人进入了广大网民的视野,以真、善、美的方式给生活增添了亮色,使社会焕发光彩。这样的红人,是我们真正需要的。(记者 闫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