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新闻>国内新闻>  正文

山西晚报:提高考核权重 民生改革才有底气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7/06/2010 15:17:00   来源:山西晚报

  自2007年起,陕西省吴起县实施全民免费教育,尝试“均富于民”的施政策略。两年来,吴起县因教育工作出色,多次获省、国家表彰,该县县委书记不讳言这就是他追求的政绩观。陕西省副省长朱静芝告诉各县区的一把手们,“优先发展教育,就是最大的政绩观”。(7月5日《新京报》)

  实施全民免费教育,是公共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最好写照,也是公共财政的应有之义和努力方向。从幼儿园到高中,15年校园教育实行免费;作为校园教育免费的延伸,45岁以下青年,都可以享受免费技能培训。免费教育使得当地义务教育实至名归,使得当地老百姓得以无差别地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更是极大地减轻了贫困家庭的经济负担,社会财富二次分配的公平原则得以充分体现。

  关于免费教育、免费医疗等改革,喝彩者众多,质疑者也不少。在质疑和辩论声中,造福百姓的结果当然毋庸置疑,人们担心的重点有两条:其一,公共财政能否承受高额的民生支出,改革模式能否在全国推广;其二,改革主政者离任后,会不会人去政息?

  第一种担心其实出于误解——误以为免费教育或者免费医疗就是一步到位。正如吴起县委书记冯振东解释,各级经济实力不同,能免费的程度也不同。

  换言之,全民范围的、所有形式的教育或医疗全部免费,是最高级目标;在经济实力许可范围内,尽可能提高用于民生的财政支出比例,尽可能扩大免费教育和医疗的范围,让尽可能多的老百姓享受财政赋予的福利,这是现实的最低目标。一个最穷的地方,肯定达不到最高目标,却绝对没理由不实现最低目标。从这个角度来说,免费教育或者医疗改革模式,既有广泛借鉴的价值,也有大范围推广的可行性。

  第二种担心需要政策环境来解答。地方主政者的政绩观,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地方的执政理念和发展模式。正是以教育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为荣,冯振东等地方领导才会把教育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才有了当地教育支出经费充足的局面。然而,冯振东等一班人能否坚守发展教育为荣的政绩观,冯振东之后的地方领导能否继承发展教育为荣的政绩观,不能依赖于个人修养和价值观的导向,必须以制度形式确认,确保所有主政者牢固树立以发展教育为荣的政绩观。

  政绩观从何而来?只能从政绩考核导向中来。政绩考核重视的工作,必然被地方领导重视。政绩考核轻视的工作,必然被地方领导轻视。

  无论是东部还是西部,全国各地经济水平都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国家财政更跃升为国际“亚军”,国富之后图民强,我们已经具备了显著改善民生的经济实力。有经济实力作后盾,有民生改革作先导,当务之急是及时调整政绩考核体系,突出对民生工作的考核权重。提高“亲民”指数的考核体系,必然会将“亲民”的政绩观镌刻在更多的地方领导者心中;“亲民”的地方领导越多,被民生问题困扰的老百姓就会越少。

  许晓明(安徽媒体从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