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新闻>国内新闻>  正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说唱艺术乌力格尔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6/11/2010 14:26:04   来源:国际在线专稿

  国际在线报道:在位于吉林西部的郭尔罗斯草原,孕育了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艺术,那里的一株草、一朵花都跳跃着灵动的音符,散发着沁人心脾的味道……世世代代居住在那里的蒙古族牧民,秉赋草原的灵性,用智慧创造了文化底蕴丰厚的说唱艺术乌力格尔艺术,并被选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单。

  乌力格尔是蒙古语,汉语意为“说书”。因为采用蒙古族语言表演,以四胡(也叫四弦琴)为伴奏乐器,所以又叫“蒙古族琴书”,是古老的蒙古族传统民间说唱艺术形式之一。一人一把琴,说唱一个故事,既可以在剧中表演或参与大型演出,又可以在单门独户或田间草原演出。

  既然说乌力格尔是说唱艺术,那不能不说说它的演唱者。草原上,说唱乌力格尔的艺人被称为“胡尔沁”。苍茫辽远的草原造就“胡尔沁”浪漫开阔的艺术气息,同西方中世纪的吟游诗人相似,“胡尔沁”身背四弦琴,在大草原上漂泊,一人一琴,自拉自唱,也常常即兴表演,只要给出个题目,“胡尔沁”便能出口成章,朝格柱就是其中之一。

  “胡尔沁”朝格柱说:“在早以前,纯蒙语说书,这种说法是这样的:(唱……)因为我们是蒙汉交界地区,前三五十年,从山东那边移民过来的这些人,半拉(一半)蒙语,半拉(一半)汉语。为了让他们理解蒙语琴书,有时候也带点儿汉语、俗语多,所以,他们(汉族人)也能理解,蒙族人也能理解,掺着说。”

  乌力格尔的艺术积累非常深厚,节目形式包括短篇、中篇和长篇,尤其以长篇最受欢迎。《镇压蟒古斯的故事》、《唐五传》、《忽必烈汗》、《元史演义》、《红楼梦》……都是其中的经典。乌力格尔题材来源极广,有的来自民间故事;有的出自文人或艺人的创作;有的则取材于中国民间耳熟能详的传说……

  黄昏将至,牛羊归栏,牧人们齐聚蒙古包内,艺人拉起四胡,英雄传说和动人的故事娓娓道来……那粗犷、宽厚而深沉的琴声和艺人们的说唱相得益彰、令人沉迷……

  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蒙汉杂居和蒙古族家庭的分散,演出环境受到限制,观众越来越少,演出艺人也大多退出舞台,后继乏人,乌力格尔这一古老的艺术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对乌力格尔情有独钟的扎拉嘎呼老人说:“我小时候,就乐意听书了,哪旮(哪里)有蒙族人拉胡器、听书的话,我就去。《刘备》、《呼廷庆打擂台》、《韩琉桥走过》、《汾江路》我都听过,爱听。六几年哪,我想听拉胡器,就没了。”

  面对这样一种情境,从1958年起,这里的人们开展了抢救、保护乌力格尔艺术的工作。当时参与抢救乌力格尔艺术工作的民俗学家王迅介绍说:“经过五十年的艰辛搜集整理,我们搜集到一千余万字的民间文艺资料,挖掘、整理出版接近濒临失传的长篇英雄史诗,其中包括长篇史诗《镇压蟒古斯的故事》、《迅雷.森德尔》、《阿勇干散迪尔》)、《刀劈公主》等一些故事。这些故事长期在民间流传,受到民间的欢迎。”

  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老艺人白音仓也积极参与到了抢救乌力格尔的工作中,83岁时,他完成了乌力格尔长篇书目《陶克陶胡》。并于1990年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发行。同年,吉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他“民间故事家”称号。尔后,新一代“胡尔沁”如特木尔巴根、特木勒、唐森林等脱颖而出。他们把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传统故事经过改编后搬上舞台,扩大了乌力格尔的影响力。

  悠悠岁月,时光流转,时代的列车驶进了21世纪,前郭尔罗斯草原文化馆对传统的乌力格尔进行了改革,赋予乌力格尔新的时代特色,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草原文化馆馆长宝音朝古拉介绍说:“为适应社会发展,过去传统都是一人一把琴,一个人表演,我们改革变成多人多把琴,分人物角色去表演,而且故事情节错综复杂,这样好像一台戏似的。我们没离开传统琴书的曲调和形式,道白的时候坐着道白,交战时候站起来表演,这样形式上特别吸引人。”

  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草原文化馆在搜集、整理乌力格尔书目200个,曲调110首的基础上,又将传统的乌力格尔书目《折箭同义》改编成汉语说唱的形式。乌力格尔艺术又回到了蒙古族人民的身边,走进了蒙古族人民的心中,这朵民族艺海中的奇葩焕发出新的生命与神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