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新闻>国内新闻>  正文

高等教育前景堪忧:读大学更容易 找工作却更难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6/07/2010 14:43:08   来源:国际在线专稿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任杰):一年一度的中国高考今天(7日)拉开大幕,今年共有957万人报名参考,全国高考平均录取率将创记录地接近70%。在这种背景下,一方面有更多的人有机会进入大学深造;而另一方面,由于高校毕业生增多,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未有改观,加剧了人们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担忧。

  据中国教育部的统计,今年高校招生计划为657万人,高考平均录取率继续保持上升势头,同比增加约7%,高考录取率将接近70%。北京、上海等东部发达地区,高考录取率甚至将突破80%。与上世纪90年代高考的激烈竞争相比,现在上大学无疑容易多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靳希斌认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正在加速。

  靳希斌说:“我们国家逐渐的要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在校生要占大学入学年龄人群的30%。中国要实行国家人才战略,高等教育不发展,人才战略没法实现。”

  与大学招生规模一路上涨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高考报名人数的萎缩。据统计,今天高考报名人数同比减少65万人,这是继2009年减少40万人后,出现的又一次明显下降。尽管适龄人口和高中毕业生的减少被视为重要原因,但也有不少专家指出,高考的吸引力正在下降。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在接受本台记者采访时说,人为弃考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熊丙奇说:“弃考的原因,有的选择打工,有的出国,有的是因为就业难,大学学费过高等原因。但实际上,根据我们的观察,倒退到2007年、2008年、2006年,每年弃考人数都在70万到80万人,这已经成为了一种现象。”

  从上世纪90年代末起,中国开始推行大学扩招政策,大学毕业生规模由110多万增加到今年的630万人。由于毕业生激增、学科设置不合理等原因,大学生不再是从前的“天之骄子”,很多人不得不面对“刚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境遇。而在大学学费日益昂贵的背景下,不少家庭认为,与其让读大学拖累家庭“破产”,还不如让孩子尽早走入社会。一种“读书无用论”的情绪迅速在中国社会蔓延。此外,随着出国留学热潮的持续高涨,越来越多的高考适龄人群选择放弃国内的高考,转而出国读书。

  读大学越来越容易,找工作却越来越难,国内大学吸引力悄然下降……透过高考面临的困局,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这折射出中国应试教育和人才培养方式的滞后,值得人们反思。

  熊丙奇说:“我们要分析,一是受教育者成才道路多元化的问题,让他们有更多的选择;二是怎样在多元选择的情况下,提高教育本身的内涵,提供提高受教育者素质和能力的教育。”

  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表示,大学生激增并不必然导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症结是中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存在脱节。 

  王辉耀说:“中国大学生占就业人口的比例并不是最高的,我们大学生占人口的8%、9%,而发达国家最高是50%。中国大学生并不是最多,但我们为什么会出现大学生就业难、就业失调?我觉得有结构性的问题。就像第三产业、服务产业、创意产业不发达。”

  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中国既定的人才战略。2020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即在校大学生占大学适龄人口比重)将达到40%。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程方平指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一过程中,需要提供一系列的制度保障与之相配合。

  程方平说:“高等教育大众化(道路)肯定要走的。从个人来讲,谁都应该有上大学的机会。如果学历普遍提高,那我们的很多生产就不光是在卖资源,而是有智力含量。推进大众化,需要市场方面的配合、人事方面的配合、经济方面的配合都要有。这样,人们就会在上学和就业方面有更多自主选择,而不是盲目地做一个大学梦或是就业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