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能源>  正文

李廷凯:发展薄膜太阳能不能靠“讲故事”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12/13/2012 14:24:44   来源:中国科学报

       近日,一组质疑国内某薄膜太阳能企业项目操作手法造假的报道,将本已紧张度日的光伏行业再次点燃。然而技术问题的不清不楚,却令晶体硅与非晶硅薄膜两种技术路线间的竞赛更加扑朔迷离。

  抛开个别企业的操作手法不论,作为以技术和成本立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薄膜太阳能的技术特点和经济性究竟如何?其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又将怎样?

  记者就此专访了曾在美国从事多年薄膜太阳能研发的华裔科学家李廷凯博士。他是原夏普美国研究院首席研究员,也是湖南共创光伏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

  李廷凯认为,业界对该行业的理解普遍存在三大误区,并表示发展薄膜太阳能不能靠“讲故事”,也不能靠炫耀产能,只有在充分理解技术特性的基础上,凭有竞争力的产品说话才是正道。

  高转化率不等于高发电量

  众所周知,光电转化率作为太阳能电池的关键参数,自然越高越好。然而,当转化率只相差几个百分点时,是否意味着转化率高,发电量就一定高呢?李廷凯对此表示:不一定。

  “在标准条件下测定的转化率高并不代表全年的发电量就一定高。”李廷凯说。事实上,发电量的高低除了与转化率有关外,还取决于环境因素和可发电的有效时间。

  据了解,目前薄膜电池组件的商业转化率在10%上下,约低于晶硅电池组件5个百分点。然而国外一项实证研究显示,在多阴云雨天的英国牛津和光照强烈的西班牙东部,同样功率的电池组件,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全年发电量比多晶硅电池反而多出13%和17%。在国内同类地区的一项研究也获得了类似结果。

  “这主要是受‘弱光效应’和‘温度系数’的影响。”李廷凯解释称,由于采用非晶-微晶硅的叠层结构设计,使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光谱响应从可见光扩展到了红外线区域,增大了光谱能量吸收效应。而薄膜电池对弱光的敏感度高,使得其无论在清晨、傍晚,还是阴云雨天等弱光环境下都能发电,因此,每天具有比晶硅电池长得多的发电时间,其实际发电量反而高于后者。另一方面,由于薄膜电池具有比晶硅电池低得多的温度系数,其转化率随温度升高的衰减远低于晶硅电池,这使得其在炎热的夏天或高温地区,其实际发电量也高于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