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能源>  正文

碳汇基金会李怒云:做有内容的碳交易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6/30/2011 10:33:00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国家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综合运用包括增加森林碳汇等多种手段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并“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持续了几年的碳汇交易的讨论又开始热火朝天起来。

  但究竟何为碳汇交易,热闹的碳汇市场是否有被夸大的嫌疑?

  在6月22日举行的第四届可持续林业与市场发展国际研讨会上,国家林业局造林绿化管理司副司长、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秘书长李怒云接受了《第一财经日报》专访,详细地阐明她的观点。

  中国碳交易尚无买家

  第一财经日报:目前我国对温室气体的排放有无设定标准?如何控制排放?

  李怒云:现在节能减排讲的是两个概念,一是污染物减排,另外是温室气体减排,很多人混淆在一起。污染物如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的减排是有法律依据的,而我国对温室气体的排放却没有相应标准。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也不承担温室气体的减排义务,所以现在国内政府一直在推动自愿减排。

  国际上认可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两种方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源,增加温室气体吸收汇。我现在的基金会只是绿色碳汇这一块,绿色碳汇包括农业、草业,目前国际认可的是森林(碳汇)。所以国务院批准我们成立这样一个基金会,希望通过基金会的方式来推动企业的绿色减排。

  日报:那目前中国的林业碳汇处于什么状况?

  李怒云:现在中国只有三个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全世界只有23个。中国现在是CDM项目最大的卖家,99.9%都是减排项目。全世界在国际市场上的碳交易项目,涉及到林业碳汇项目都是自愿的。2009年国际碳市场的交易额是900多万美元,大部分来自于自愿市场,并不是CDM市场。

  日报:你所说的中国林业碳汇自愿市场大概多大规模?

  李怒云:自愿市场现在还谈不上,因为中国现在还没有碳市场。目前我们基金会的操作和造林方式基本上是按照国际规则来操作,从碳汇产品的生产、计量、监测、核查、认证、注册等,所以现在只有我们基金会里的碳汇造林才叫碳汇林,也才具备交易的潜质。

  从2007年到现在有4亿多资金捐到碳汇基金会里面来,主要是企业的,个人大概有四五百万。这有点类似一级市场,钱拿进去来造林,我们把吸收的二氧化碳记录在他的账户上。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没有买家,中国整个的碳市场,减排也好,碳汇也好,没有买家。

  日报:造成没有买家的原因是什么?

  李怒云:二氧化碳看不见摸不着,实际上是一个排放权的交易。若要作为商品在市场上交易,最基础的是产权要明晰。林业碳汇产生的生态效益是公共物品,只有通过规则和标准才能明晰产权进行交易。

  所以我们现在做得更多的就是规则的制定和标准的制定,科学的计量、监测确定(碳汇林)能吸收多少二氧化碳、多少钱一吨等。

  在计量里面额外性非常重要,我们整个林业系统对额外性大都不清楚,现有森林的存量叫碳储量,是不可以交易的。自然生长的增量叫碳汇也是不可以交易的,因为它是公共的没有额外性的。净吸收才叫碳汇。买家买到的要是净吸收,这样对减缓气候变化才有贡献。

  我们做的是先把产品生产出来,现在碳汇基金会里面已经有很多产品了,每个项目就相当于一个产品。多大面积、怎么计量的、怎么预估碳吸收、计量的单位、核证等,然后定价之后就可以销售了。但现在基本上没有买家,只有少量的正在谈。

  日报:也就是说是由于标准不完善无法明晰产权才造成没有买家?

  李怒云:林业碳汇项目是发达国家谈判妥协的结果,他们觉得很难完全减排,所以通过低成本的碳汇方式缓冲一下。但专家认为森林吸收的二氧化碳终究还是要回到地球,只是时间问题,所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源很重要。CDM项目是有时间周期的,规定企业买到的林业碳汇在一定期限内还是必须把它(从地球上)减掉,慢慢通过技改的方式把能耗降低。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没有人买的一个非常重要原因。

  日报:按照你们的研究,大概什么时候碳汇能真正实现商品化?

  李怒云:这取决于市场,取决于我们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还取决于国际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制度的设计。现在实际上我们是有产品了,但问题是没有买家。

  就像很多专家说的一样,中国的碳市场一定要做有总量控制的碳市场,就是只有温室气体有总量控制才有市场。没有总量控制之前只有自愿市场,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或者未雨绸缪意识。

  做有内容的碳交易

  日报:现在国际上已经把碳交易变成金融产品,对此你怎么看?

  李怒云:金融衍生品已经带来全世界的金融危机,国际上的碳交易是排放权交易,一开始都是有内容的。中国的碳市场是否要走金融衍生品的道路还需要考虑。

  我提倡碳汇(交易)一定要有限制机制,不做那种虚无缥缈的碳金融啊衍生品啊,这对于我们国家和林业都是没有好处的。要以实体经济为主,不要炒作金融衍生品。

  日报:现在是否已经出现借碳汇之名非法集资?

  李怒云:当然,这些企业的手法与当年的托管造林是一样的。碳汇的交易是非常复杂的,根本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

  森林种下去之后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但现在整个社会无限夸大碳市场的收益。其实除了吸收二氧化碳,森林还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整个生态环境、水资源的保护都是很重要的。

  我们林业碳汇不能夸大,更看重的应当是生态服务市场的功能,推动生态服务市场的价值化。现在很多人包括专家都走入一个误区,一讲到碳市场就只讲碳。

  生态造林,如果能卖出去是好事,如果卖不出去这片林子还在,对农民、生态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都是有好处的。

  日报:我注意到你之前提到建议,可以把企业购买碳汇的钱抵扣税收?

  李怒云:对,比如我们基金会的企业已经有碳信用指标,通过计量监测、合法认证,建议可用指标抵税。

  而现在情形是把税收到国家财政,国家然后再转移支付发展清洁能源、发展林业之类,国家财政也没有充足资金发放种苗补助费。

  如果能用碳信用指标抵税,一方面,企业自主选择造林地点,能帮助企业宣传形象,企业很乐意做这样的事,另一方面还能降低中间环节的成本。

  我已经把建议交给全国政协和财政部财科所,暂时没有什么反馈,可能因为税收涉及到的问题很复杂,需要有更高层对这个问题进一步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