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年10月4日,天津气候谈判大会开幕,当天下午,中国代表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改委主任解振华阐述中国谈判立场,并答记者问,以下是现场实录,欢迎取用:
解振华:中外媒体朋友们,大家下午好。作为这次大会的承办方,也就是东道国,我们这次参加新闻发布会主要是对各位朋友表示欢迎,希望大家在“天津会议”期间能够工作顺利,生活愉快。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工作组的第十二次会议,以及《京都议定书》工作组第十四次会议今天上午已经正式开幕了。这是坎昆会议前的最后一次正式的谈判会议,也是中国第一次承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这个项目的谈判会议,所以对于中国来说筹备这次会议还是具有一些挑战的。
参加这次会议有缔约方的代表,以及观察员、联合国相关机构、非政府组织和媒体,一共有3000人左右出席这次会议。在这次会议之前,从9月28号到10月3号召开了不同谈判集团的预备性磋商会议。在大会之后10月10号到11号还将在这儿召开中、印、巴、南基础四国的部长级磋商会。这次会议我们还是邀请了77国集团的主席国和其他发展国家的代表参加这次会议。这次会议主要是为坎昆会议做准备的,是我们发展中国家对坎昆会议做出贡献的一次会议。
今天这个发布会给我的时间很短,就是30分钟左右的时间,下面把时间留给媒体,你们有什么关于气候变化和这次会议有关的问题,我愿意回答大家的问题,节省大家的时间。
主持人:刚才解主任说了因为时间很有限,希望每位记者朋友最后提一个问题。在提问题之前说一下自己代表的媒体。
记者:我来自美国华盛顿的国际报道机构,解主任,从您的角度来看,为什么气候变化的谈判对中国至关重要?中国能举办这次会议是否是想吸引国际的吸引力,比如吸引国际关注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
解振华:气候变化的谈判已经进行了20年,这个进程在世界各国的努力之下,每次谈判的会还是都取得了一些进展。参加气候变化谈判会议对各国代表团来说都很重要,我们只是一个承办国,我们承办这次会议,主要作为发展中国家希望对气候变化的谈判进程做出自己的贡献。
哥本哈根会议之后,我们希望气候变化的谈判能够充分地体现公开、透明、广泛参与的一种原则来开展。最合法、最有效、最捷径的渠道就是关于缔约国的谈判,所以今年我们希望能够召开五次气候变化的会议,因为原来只安排了两次,我们希望通过五次谈判,通过增加谈判的次数来推动谈判的进程。
在4月、6月、8月三次谈判会议之后,最后在坎昆会议之前,没有一个国家愿意来承担这样的一次会议,中国在这种情况下承办了这次会议,应该说承办这次会议的时间比较短,刚才我讲了整个谈判的运作,既然我们支持了,那我们就该做些事情。
我们承办这次会主要是为这次会议做好服务工作,为各国代表提供一个方便的、便捷的会议,并不是想通过这次会推销中国,但是各国代表在这次会议期间希望了解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政策、措施或者是行动,我们也非常欢迎。
记者:我是中央电视台的。正如您刚才所说的气候变化已经谈了20年了判,可以说这个进程是比较缓慢的,您看目前这个谈判最困那的是什么?
解振华:气候变化谈判有20多年的历史了,但是也不断地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比如说已经有了一个《公约》、《议定书》,巴黎行动计划做出了巴黎路线图的授权,去年的哥本哈根会虽然没有取得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但是《哥本哈根协议》这是一种政治共识。
我们希望现在气候变化的谈判要尊重巴黎路线图的授权,在《公约》、《议定书》两个双轨谈判的轨道上推动它的进展。从今年8月份“波恩谈判会议”的情况来看,还是取得了一些进展的,比如说在《公约》下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个辩方的谈判文本,在《议定书》下有了一个工作组主席的案文,希望在这次谈判中,监督会议席能够就缔约国的案文应该有所前见,能够更多地去掉一些中括号,取得更多的共识,在《议定书》下争取把这个案文变成缔约方的谈判案文,这样的话,就等于给“坎昆会议”的谈判奠定了一个继续谈判的基础。
我们希望坎昆会议最后的结果能够是一个全面的、均衡的结果。在减缓、适应、资金、技术、转让以及森林和透明等问题都能够取得一些积极的进展。从现在的分析来看还比较大,但是也有可能就一些问题取得共识,比如说在快速启动资金这个问题上,在长期融资的问题上建立一个合理机制,要建立一个技术转让的机制,在森林问题上现在也有些共识,资源问题现在也有一些共识,在这些问题取得共识的情况下,可以就这些问题做出一些决定。当然像减排的问题或者是透明的问题还有些分歧,这些分歧可以重新决定,继续沿着《公约议定书》、巴黎路线图的谈判,指明谈判的方向。我想这就是哥本哈根会议务实的成果。
记者:解主任,你好,我是中国网的记者。我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在哥本哈根会议之前,中国政府曾经做出了在2005年的基础上到2020年实现单位GDP的减排40%-45%,我们前一段时间也有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实现节能减排拉闸限电,根据您掌握的资料来看,我们现在在节能减排方面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第二个问题,刚才您也提到在29号到30号期间有一个发展中国家的预备会议,有没有达成一些对此次天津会议形成实质性影响的协调结果?谢谢。
解振华:中国政府已经做出了到2020年碳强度下降的承诺,在2006年的基础上降低40%的目标。这个目标的分解在“十一五”期间我们单位GDP的能耗要降低20%左右。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中的比重要达到10%左右,森林覆盖率要达到20%,二氧化硫和COD的排放总量要下降10%。现在看减排的两个主要污染物的指标任务基本都完成了,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目标也完成了,森林覆盖率到去年年底已经达到了20.38%,也完成了任务。现在就是单位GDP能耗下降20%左右的任务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
从去年年底的情况来看是完成了单位GDP能耗下降15.61%的任务,今年要下降5%左右。从总的情况看,在过去四年中采取了几个措施,一个是结构节能方面,主要是大量地淘汰落后的产能,在第二产业中发展高新技术,发展高新产业。通过结构节能实现这个目标。在结构节能方面,一、二、三、四产业的比例按照工业化的发展阶段,至少是在这五年里面变化并不大,但是在二产当中还是做了一些调整的,比如说2006年到2009年高技术产业怎么值年均增长了14.5%,工业产品结构在继续优化。
在结构节能当中,我们在这四年里面大量地淘汰落后产能,有这么几个数:前四年我们上大压小,关停小火电机组一共是6000万千瓦,淘汰落后的炼铁产能8000多万千瓦,炼钢产能6000多万千瓦,水泥的产能2.14亿吨。截止到今年7月15号,全国又淘汰了落后的小火电机组1071万千瓦,还有落后产能的任务,力度大,完成的还是比较好的,应该说小火电机组落后产能实际上淘汰了6000多万千瓦,什么概念?英国全国的装电机组6000多万千瓦,应该说我们在结构节能、淘汰落后产能方面还是下了决心,采取了很多积极的措施的。
尽管我们做了这么大的努力,其实淘汰落后产能所占我们过去四年到四年半节能的比例只占了30%-40%。我们大量地降低能耗,还是靠技术节能,在技术节能方面主要是采取了工作以奖代补的办法来鼓励进行节能技术改造,我们这四年当中大体上从中央拿出2000多亿的资金进行技术改造,中央的投资只占整个节能技术改造的15%左右。所以大家可以想我们进行了大量的投资用于节能机组改造,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
另外我们还进行了建筑节能和交通节能,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就不把这两个领域采取的一些措施和成就向大家介绍了。经过努力,我想有可能在今年年底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
刚才有的记者提出来有些省采取拉闸限电的方式,确实存在这个问题。据我们统计,有几个省已经超额完成了任务,还有18个省是可以完成任务,还有几个省,可能有六七个省完成这个任务还有困难,所以他们已经按照原来的预警和调控的方案采取措施了。在采取措施当中,可能有些做法是不符合我们节能减排的宗旨的,所以我们马上就进行了制止,现在各省还在积极地采取措施,努力地完成节能的任务。为什么呢?因为中国做出降低20%的目标是有法律约束力的,是经过人大批准的,中国各级政府是负责任的,一定努力克服困难来想办法完成这个任务。
作为利益集团的磋商会,它主要是在内部有一些认识,最后真正的贡献要体现在天津会议和谈判会议中的。
记者:我来自《华尔街日报》。如果进一步的部长谈判取得进展,那这次气候变化谈判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您对这个如何评议?第二个问题,我听说有人希望中国能够在气候变化谈判中采取更灵活的立场,特别是有人认为“三可”问题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我想问一下中国有没有可能在“三可”方面采取哪些做法?
解振华:你这个问题问得是实质性的问题。刚才我讲了,今年在“哥本哈根会议”之后的前三次谈判应该说还是有些进展的,至少是有了各国各个缔约方谈判的基础,这个基础是什么?就是两个谈判的案文。
就怎么样推动这个谈判,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就是要坚持公开、透明、广泛参与、协商一致的原则,按照巴黎路线图的授权,在《公约》和《议定书》双轨谈判下,最后(达成意见)。另外一种意见是认为现在《公约》下的谈判机制效率太低,不容易出现结果,希望进行小范围的磋商,通过少数国家的磋商,最后来取得一些进展和结果。中国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第一我们还是应该按照《公约》框架下合法的渠道进行谈判,坚持公开、透明、广泛参与的原则,但是我们也不排斥小范围进行磋商。
我们希望在《公约》、《议定书》的框架下的双轨谈判,每一次谈判都会产生一些主要的分歧,这些分歧在谈判期间召开有代表性的部分国家的部长磋商会,来就这些分歧交换意见,取得共识,反过来再把这些共识推动整个谈判的进程,实际上今年的谈判就是按照这么一种方式进行的,每次谈判之后要么就是开了墨西哥主导下的60国、40国的部长级磋商会,有的是在美国的主导下召开了一些大学的会来充分地交换意见,来推动整个谈判的进程。
我想在天津会议之后,要在墨西哥召开部长级的预备会,就天津会议所取得的共识和存在的分歧进一步对坎昆会议的开法大家再来商量一下。我们信这种做法既体现了公开、透明、广泛参与,又借鉴了小范围磋商、提高效率的做法,两者结合,既符合了合法的要求,又提高了效率。
中国在气候变化的谈判中,应该说一直在发挥着作用,在很多问题上还是照顾到很多发展国家的根本利益,还是采取了一些共同的态度。比如说在“哥本哈根会议”期间,发达国家提出来中国要采取更积极的减排措施,通过减排措施要和发达国家给不给发展中国家钱挂钩,同时有的国家也提出来中国接受不接受“三可”,也和给不给小岛国、非洲国家的资金能挂钩,实际上在国际谈判中不应该出现这种情况,这明显地就是在挑拨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但是中国能照顾到发展中国家现在最需要得到的技术和支持,以便他们提高国内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在这些方面中国还是做出了一些贡献的。
在哥本哈根会议期间,我们参加会议的温家宝总理在天然气事件里面积极地斡旋,最后在基础四国的努力之下,最后我们基础四国都做出了在本国要积极地进行联合国的这个行动,提出了自己的目标,同时在透明度的问题上最后也同意对发达国家的减排、资金、技术转让要进行“三可”,对发展中国家得到资金和技术的行动要接受“三可”。发展中国家没有得到资金和技术的自主采取的行动可以接受磋商和分析的,实际上还是做出了一些姿态,最后使哥本哈根会虽然得到了一个没有法律约束力,但是还是有政治共识的协议。
“三可”和透明度的问题对中国代表团来说在谈判中没有任何障碍,只要按照我们已经商定的大家取得共识的,第一个是对发达国家减排的资金和技术要接受“三可”,发展中国家得到的资金技术的行动接受“三可”,发展中国家自主采取的行动要在尊重各国的主权非切入性的情况下接受磋商和分析,一点障碍都没有,而且一定要把“三可”和磋商进行分析,大家通过谈判要能够制定具体的制度和机制,这一点应该说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现在存在着还有相当多的国家不赞成对发展中国家自主减排的行动的问题,要接受磋商和分析。
我们赞成在各国的行动特别是减排方面要增加透明度,但是我们不赞成有些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自主采取的行动,所要采取的磋商和分析比执行“三可”的程序和做法更复杂,要求更严格,这种做法我们是不赞成的,为什么呢?因为它违反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所以,即使谈到了中国和美国之间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是否可能达成共同的目标?我可以告诉大家,中美之间在气候变化这个领域有非常畅通的对话机制,也有务实的合作。现在我们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也开展了很多务实的合作,欧美在气候变化领域只能是推动这个进程,发挥重要的作用,不能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因为真正决定气候变化进程的还是世界各国,还是要在《公约》的框架,按照公开、透明、广泛参与、协商一致的原则,通过大家的努力共同推动整个的进程。
我们还是那句话:在应对气候这个问题上,我们世界各国应该同舟共济,各尽所能,增加互信,共同努力,来推动整个的进程。
记者:我的问题是今天早上执秘表扬了中国在气候变化中表现出来的领导力,我的问题是在此次会议以及下一次的坎昆会议上,中国将如何表现?
解振华:执秘表扬了中国的领导力,我不敢恭维,但是我们会积极地推动发挥建设性的作用,这是应该的。如何体现中国在气候领域上的带头性的作用,应该说现在所有气候变化谈判中涉及到的问题,减缓、适应、快速启动资金、长期融资、技术转让资金、森林问题、透明度的问题,所有这些问题中国都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一员,我们积极地和基础四国在77国集团之内进一步磋商,大家交换意见,推动整个谈判的进程,中国和中美、中欧、中日、中澳、中加主要的发达国家我们都有畅通的磋商渠道。
到目前为止,所有气候变化谈判当中的各种机制,谈判的机制和各国推动的一些属于补充的、少数的和不同国家的部长级的磋商会我们都参加了,而且每次参加会议我们都积极地提出意见和建议,表明中国的立场,这也是表明中国还是在积极地参与和推动整个坎昆会议。这次举办谈判会议也是表明了中国政府的态度。
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立场、政策、措施和我们就具体问题上的观点,我们过去宣传得不够,这次正好各国的媒体都到了,我们完全是一个敞开的态度,你们只要愿意和我们对话,进行采访,进行交流,我们都愿意,欢迎大家在会议期间,如果大家需要,我们还可以再开新闻发布会,进一步地表明中国的态度,让世界更了解中国,更了解中国的立场。谢谢。
主持人:谢谢大家。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