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京陆,山西房地产商人,在毛乌素沙地建造了中国第一座灌木生物质发电厂,这是全球首家半干旱沙生灌木生物质电厂,开辟了一条集新能源治沙、绿色产业富民、沙区低碳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沙地上建造绿色煤田
7月31日,在鄂尔多斯东胜机场,记者见到了刚刚从北京飞回来的李京陆,他领着记者前往毛乌素沙地。在那里,有他的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厂。
一谈到低碳经济,李京陆精神一振,彻底忘记了旅途的疲倦。他语速非常快,有关低碳的话题一个接一个。
“各国领导人一度齐聚,就环境问题展开讨论,集中问题无非是环境容纳二氧化碳的总量是一定的,这个总量已经接近极限值,人类已经不能再无节制的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李京陆忧心忡忡。
如今,各行各业都在提低碳一词,到底何谓真正的低碳?
“现在看来,低碳就是节能减排,然而对于发展中的社会来说减排就意味着不能不排,还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排放的问题。而植树恰恰是一种能够实现负碳效果的好形式。减排加上负碳就是所谓的低碳!”李京陆简单地概括着他对低碳概念的理解。
2003年初来内蒙古之时,李京陆只是想单纯的治沙,虽然他遭遇了一次失败的治沙经历,但是机遇似乎又总是蕴藏在得失之间。
李京陆介绍说,治沙的实践证明:通过适当的密植和科学抚育,沙漠中,每亩沙生灌木年均生物质产量约为0.5吨。这意味着1000万亩集约化经营的沙生灌木每年提供的生物质能相当于一座年产340万吨煤矿所提供的能量,可转化为绿色电力50亿度。
2006年,西安热工院对沙柳、红柳、旱柳等近10种沙生灌木和植物进行了热值、灰融点和有害成分的测定,结果令人振奋:其低位热值均在4000大卡/公斤以上,即2吨沙生灌木生物质的发热量至少相当于1吨标准煤。沙生灌木生物质还具有秸秆、棉柴等农业剩余物不具备的特点:灰熔点高,有害成分低或不存在。这些优势就使得选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生物质发电系列装备成为现实,也使得我国生物质发电形成一个规模化的产业成为可能。
据资料显示,内蒙古治沙的沙漠有6亿亩,可通过营造沙生灌木能源林,利用灌木定期平茬抚育生物习性,在规模有效治理黄沙的同时,每年平均获得约5亿吨生物质资源量,可为2000座3万千瓦装机容量的生物质能源发电集群提供生生不息的原料。最终通过碳汇和减排两种方式可形成每年10亿吨以上二氧化碳减排能力。
靠着这个思路,李京陆仿佛看到了毛乌素一个永不枯竭的绿色煤田,他决定建造一座生物质发电厂。
改写历史创造第一
走进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厂,给记者感受最深的就是,没有看到一般火电厂排放的浓烟滚滚,高耸入云的烟囱上有淡淡的白色烟雾飘出。随行的工作人员颇为得意地向记者介绍说:“烧的是植物,出的是肥料,排的是无害气体,所以才有这么小的烟雾,这样的现象也就是在我们生物质热电厂才能看到。”
厂区南面不远处的原料堆散地,全部是已经破碎好的沙生灌木,分别由分散在沙漠各处的130多个收料点运来,堆散地内正在作业的车辆将碎料运往电厂,一切运作井然有序。
2007年5月,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厂开工,离电厂不到两公里的地方,是一个甲醇化工厂。电厂的全部用水都来自这个甲醇化工厂的工业废水,生物质发电完后剩余的草木灰,是制作钾肥的原料。
与此同时,李京陆投资建设沙生灌木生能源林地60万亩,以形成年持续治沙20万亩的能力。
经过两年的生物质电厂建设,以沙区平茬灌木生物质为原料,总投资306亿元,成功运行了一座装机2X1.5MW的生物质热电厂。
截至目前,热电厂已经安全运行13个月,累计完成发电1.3亿度,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0万余吨,累计完成治沙造林33万亩,每年可形成碳汇10万多吨,治沙造林、灌木林抚育、运输切片等环节,每年为当地农牧民提供绿色就业岗位7000多个,人均收入1万多元。
在电厂区内,记者看到了正在建造的大棚,李京陆兴奋地告诉记者,目前正在实施利用电厂洁净度烟气二氧化碳生产螺旋藻实验项目。他们将对烟道排放的较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实施再回收,通过机械压缩装瓶,作为物美价廉的生产辅料,可以运往邻县的螺旋藻生产基地,取代价格不菲的小苏打,实现循环利用。
此外,近万吨生物质灰渣全部转化为复合钾肥进行综合利用,进而实现区域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
李京陆总结说,通过基地治沙、沙生灌木平茬剩余物供热发电,为社会提供绿色电力,不仅为当地农牧民提供了就业增收的渠道,还达到了显著的减排效果。
他们开创了世界上第一个沙区灌木抚育剩余物综合利用的生物质发电的项目。这是唯一具有规模治沙功能的新能源项目,唯一具备情节发展功能减排项目,与生态建设、富民增收密切相关,能够实现碳吸收、碳减排和碳捕捉,是碳汇林业、低碳经济和生态恢复紧密结合的生态经济项目。
李京陆对自己所做的事业信心坚定。
要吸引多元化力量
2008年11月,毛乌素生物质电厂正式调试并网发电。然而,电厂的建设并不顺利,各种各样的问题困扰着李京陆。
“去年,我们电厂就亏了4000多万!”李京陆坦言。用他的话说,经过7年多在内蒙古的探索、实践,他看到了想象不到的事情,遇到了想象不到的困难。
沙生灌木的生长习性,决定了收购只能在每年冬天的3个月内进行。其他季节不能平茬,否则又变成了破坏生态的事。假如要维持电厂的两台12兆瓦机组的正常运转,一天需要的燃料是700吨。3个月时间要备好一年20多万吨的用量,相当于400万吨煤的采集量。
电厂设置了137个原料采集点,每到采集的时候,厂区必须派人和车到靠近沙区,农牧民才能给运出来。700吨的沙柳,体积有35000吨煤那么大。用机器一组一组去切,切碎了再运到厂区。原料拉到厂里最费事,拉进来以后也不流动,锅炉动不动就堵了。
这些困难只是诸多困难中的一个例子,对于一座新起的生物质电厂来说,更需要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
和农区的生物质发电相比,沙区生物质发电,其地理位置偏远,气候环境恶劣,沙区内一时没有足够的生物质燃料。
国家生物质电价是地方火电上网价加统一补贴制,沙区火电上网价比农区低0.2元/度,如果按照正常上1.8亿度计算,沙区生物质电厂收入比农区的电厂收入少3800万元。
此外,国家税收政策对生物质发电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等政策,但是只对农秸秆生物质发电项目,沙生灌木没有列入其中。同样生产规模的生物电厂,沙区电厂要多承担1500万元赋税。
按照现行的交通运输管理办法,过路费和罚款使得燃料成本陡增,多要在路途中耽误时间,使电厂生产的均衡性受到影响。李京陆渴望,将来对生物质燃料全程实行绿色通道,电厂的稳定运行将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保障。
李京陆甚至对内蒙古沙区生物质发展规划进行了更加长远的思考。
他说,沙区生物质发电规划,一方面对生物质能源治沙项目运行生死攸关,另一方面对沙区生态发展生死攸关。如果出现同行业燃料竞争,生物质发电厂的缺乏约束和自律的情况下将很有可能对生态造成破坏,最终导致项目必死无疑。对此,李京陆觉得要有相应的政策来制约,按照“先治N亩沙,再用1吨生物质”的要求设置准入门槛,这样就可以通过规范把生物质能源发展和生态建设统一起来。
“思路是对的,不管遇见什么样的困难我们都要一一解决!而要将这些难题全部解决差不多还要3年的时间。”李京陆说。
李京陆不满足于自己已有的治沙成绩,他的鄂尔多斯战略就是要将毛乌素生物质电厂的治沙产业模式迅速复制、放大,吸引社会多元化力量,这样才能有更多的人和资金来参与治沙:“如果能迅速引资300亿元,这仅仅是一个百万千瓦级核电站的投资,快速有效治理内蒙古四大沙地的6000万亩沙地,年获取生物质量2000万吨,支持装机容量300万千瓦,年增绿电210亿度,为当地农牧民创造40万个就业机会和增收50亿元。年减排二氧化碳达2600万吨,遏制沙尘侵袭北京,净化华北生态环境,真是功德无量!”
放下鞭子忙种树
在电厂职工阿日格勒的带领下,记者前往乌审旗乌审召查汗庙牧民乌兰达赖家,一路上,记者看到大部分流动的沙丘都长出了绿草茵茵的沙柳,大片挺拔坚韧的旱柳也长得异常的繁盛。
阿日格勒说,他这个土生土长的人眼看着漫无边际的黄沙如今长出了绿,周边地区的牧民也因此受益。他的老同学乌兰达赖就是受益牧民中最典型的例子。
乌兰达赖家有7000多亩沙地,其中,可以养羊的牧场没有多少,大部分土地是沙子。依靠畜牧业为生,每年最多的收入只达到万元。听说李京陆在毛乌素租地治沙种沙柳,他第一个响应。
想不到第一年他种的沙柳就达到了3万元,第二年,乌兰达赖把自家的200多只羊给卖了。自己竟然还聘请了帮工植树,一下子竟然种了3000亩。
如今,几年过去了,他家的草场也慢慢地恢复了,生态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
他就盼望着他家的沙柳齐了苗,这样,他就可以再养羊,那样的话,每年收入就可以达到10多万元了。
实实在在的甜头让乌兰达赖坚定了和李京陆长期合作的信心,他干脆处理了大部分牛羊,自家还添置了造林、育林的专用工具,成为了一名专职基地林工了,据了解,目前,电厂已经治沙造林33万亩,拉动平茬抚育各类灌木80万余亩,收购沙生灌木24万吨,直接使农牧民增收7000多万元,惠及5000多户农牧民。
这里的农牧民开始自觉地“放下鞭子少放羊,拿起铲子多种树”,变成了真正的林地工。
生命不息治沙不止
“一部人类治沙史,就是一部人类集体奋斗史。治沙从来就不是一个人的战斗,也不是一个企业、一个民族的战斗。它的成功需要集全国之力甚至全球之力,坚持不懈,方有可能。”李京陆发自肺腹地说。
李京陆当年带着20多个亿来到内蒙古,一头扎进沙漠开始了他翻天覆地的治沙创业路。对此,李京陆说,过去,山西人走西口谋发展,在内蒙古发财之后回到山西故里盖起了大院,而作为新一代山西商人的他,去毛乌苏沙地种植沙柳绿化沙漠,冥冥之中,是来替祖宗“还债”来了。
2003年,李京陆来到内蒙古治沙。乌审旗当地的领导听说李京陆来治沙,当即就把他介绍给当地的治沙旗帜年近七旬的宝日勒岱大姐。
宝日勒岱之前也见过一些玩儿治沙游戏的“空手道”,看到这位北京来的地产大老板夸夸其谈,当时只是很客气地说了句:“我是从实践里走出来的,咱们看你的实践吧!”
以后的一年里,李京陆先是出钱向牧户租来20多万亩荒沙地,并组织牧民完成了这些土地上的种植任务,还用现金大量收购沙柳,当年农牧民人均增收了万元。宝大姐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她和牧民们说:“人家的钱也是钱,他把这些钱都拿到我们这儿,帮助我们治沙,我们应当一起干。”宝大姐是个有影响力的人,有了她的支持,当地牧民就对李京陆信任了,工作好干了。
宝日勒岱觉得,李京陆走的是一条产业治沙的新路子。
2006年的冬天,她把李京陆领进沙漠,手里拎着一个箱子,一边讲述他们治沙的艰苦经历,一边描绘沙漠经过治理后的前景。说着,她从箱子里取出一件蒙古袍,双手捧上送给了李京陆,告诉他要用这种庄严的民族礼仪形式,将自己为之奋斗的必胜的治沙事业,正式传承给李京陆。宝大姐给他穿上袍子,戴上帽子,双手捧上哈达,深情地说:“我们老了,治沙的任务就交给你吧!”李京陆当时激动得热泪盈眶。
对于当时的一幕,至今回想起来,李京陆仍然感动不已。
对于未来,李京陆这样梦想,这是他的一种浪漫情怀,也是一个晋商的责任,只有把沙漠治理好了,才可称得上一个真正的晋商。说到这里,这位曾多次表示“以治沙为己任,以绿化为使命,生命不息,治沙不止”的企业家眼中闪过希冀的光芒,漫口吟道:“莫道黄沙漫无际,喜看绿浪拍天涯!”文/本报记者 郝少英 刘晓君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