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能源>  正文

光伏企业苦等政策东风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5/26/2010 09:41:00   来源:科学时报

  2010年,金融危机影响尚未消退,另一场源自希腊波及欧洲的债务危机正愈演愈烈。受此影响,国际光伏市场消退,严重依靠进口的中国光伏企业一片惨淡。

  “由于希腊的危机导致欧元贬值比较厉害,对我们这些市场份额在欧洲比较大的光伏企业来说,确实是带来了比较大的冲击。”在搜狐绿色频道举办的第二期绿色竞争力营销讲堂上,阿特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北京办事处主任施亮告诉《科学时报》。

  “不过,这也没有办法,国内市场尚未启动,国家政策也不明朗,大家都在等。”对此,施亮显得有些无奈。

  内外两重天

  2009年,中国太阳能电池产量达到了4011兆瓦,占据全球总产量的四成,但这一年的全球光伏市场却令中国企业提心吊胆2009年初遭遇金融危机重创,全球光伏产品市场严重萎缩,中国光伏出口量急剧下降;2009第二季度,西班牙政府宣布大幅消减对光伏产业的财政补贴;2010年伊始,德国政府宣布消减15%的光伏并网补贴;几乎与此同时,法国能源部也将屋顶太阳能电力收购补助费率下调24%。

  这些信号意味着各国政府正在积极试探光伏行业独立生存的可能。同时也给九成产品销往海外的中国光伏企业发出警告:命运不能掌握在别人手里。

  中国光伏产业发展长期依赖于国际市场需求,98%的生产量供应出口。近年来由于德国、日本、西班牙等国本国的光伏产业迅速发展,光伏技术日趋成熟,光伏发电成本迅速下降。就此,业内专家认为,各国很可能通过提高准入门槛来限制国外产品进口。

  与此同时,缺乏品牌形象与质量信心的“中国制造”光伏产品将很可能因为难以跟上国际市场标准的发展而最终被淘汰出局。

  “中国光伏产业最为突出的两大问题是原材料和市场都在国外。”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秘书长孟宪淦直言,在全球金融危机、多晶硅价格下跌以及国外技术垄断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两头在外的中国光伏产业显得有些无助,只能把自己的命运寄托于别人的身上。

  在中国光伏产业出口受阻的同时,外资光伏企业开始大规模入驻中国市场。

  2009年9月,全球最大的光伏组件制造商美国FirstSolar大举进军中国,宣布将投资50亿美元在中国内蒙古建设一个2GW的大型发电厂;10月,全球最大的半导体生产设备企业AppliedMaterials在西安启用了其全球太阳能技术研发中心,并将其首席技术官的办公地点移师北京。

  2010年,西班牙埃菲玛公司携带其研发的太阳能逐日器进入中国;而欧洲最大的太阳能开发企业之一德国PhoenixSolar则对外宣布正在积极寻找中国合作伙伴,以拓展在华业务。

  一边是外资企业的大举进入,一边是迟迟难以启动的国内市场。冷热两重天,不少业内人士感觉到了压力。

  “担心外资企业进入中国的企业中,更多的还是那些缺乏核心技术的中小企业。”对此,孟宪淦颇为乐观,“我们中国企业不应该对这种现象恐慌,相反,我们可以通过竞争和压力来提升自己,外资企业进入中国有利于提高我们自身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沉寂的政策面

  一直以来国内市场未能启动,多数业内人士将其归咎于国家未出台相应的刺激政策。

  2009年6月,国家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司曾表示,计划采取每度电1.09元的太阳能发电优惠上网电价,让太阳能与煤电竞争。虽然有国家补贴,但太阳能光伏发电依旧未能在国内的价格竞争中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