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约束下的生物能源发展路径,粮食安全,粮食发展当前能源与农业之间的关系已越来越密切。一方面,现代农业越来越多地使用石油及其制品,这种广泛采用“机械—化学技术群”的生产方式被称作“石油农业”;另一方面,随着生物能源产业的不断发展,当前粮价与油价的联动性日益增强,农产品的能源属性日渐显现,这很可能是农业领域的一场根本性革命。
2007—2008年国际粮价经历了一轮大幅上涨,人们普遍认为,生物能源产业的迅速扩张是粮价上涨的一个重要成因,并纷纷要求对该产业进行限制。而在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下,能源也面临着短缺,这就更需要我们进行统筹平衡,寻找粮食安全约束下的生物能源发展路径。
生物能源产业的产生背景和发展空间
生物能源是一个与化石能源相对应的概念,从广义上说,它是由自然界植物及有机质形成的各种能源,包括了人类早期利用能源的一些形式,如秸杆燃料、沼气等;而本文主要拟讨论狭义上的生物能源,指的是以某些农林产品为原料,借助工业手段转化而得的能源产品,如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
(一)消化过剩粮食:生物能源的产生背景
生物能源产业最早出现在二战时的美国,其初衷并非为了解决能源问题,而是为了消化过剩的粮食。由于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粮食过剩和价格暴跌的情形记忆犹新,早在二战结束前,美国政府就鼓励用谷物制造乙醇汽油,用作汽车燃料。近年来,美国推动生物能源的态度更为积极。布什曾在2007年的《国情咨文》中提出,在2017年美国至少会有350亿加仑的替代燃料,这一数字是2006年生物乙醇产量的7倍,如果折算成玉米原料,美国尚需增加4000万英亩的玉米种植面积。
美国对发展生物能源的积极态度,或许可以从如下角度来解释。长期以来,美国政府对农业生产提供了大量的补贴,同时由于价格上具有竞争力,美国每年又出口大量的农产品,这实际上相当于美国用财政资金间接地补贴了国外消费者。农业补贴政策的存在,当然有农场主的政治影响等多方面的因素,但客观上造成了美国的福利流失到国外。而现在美国将玉米等农产品大量用于能源生产,起到了减少出口、将福利留在国内的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发展生物能源产业,主要是为了解决粮食方面的问题。当然,后来又增加了能源安全、环保等多方面的考虑。
类似地,中国发展生物能源,最初也主要是为了“消化”粮食。1998、1999连续两年我国粮食产量超过5亿吨,导致了库存剧增。在1998年前后,包括中央和省级储备粮在内的粮食库存超过3000亿公斤。粮食长期储藏后变成陈化粮,只能用作工业原料,但由于当时转化渠道狭窄,陈化粮的消化十分棘手。同时,也为了解决我国石油资源匮乏、进口依存度过大等问题,2000年8月国家经贸委布置开展研究乙醇汽油的任务。
此后,我国的生物能源产业正式起步。“十五”期间共建设了4家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厂,分别是黑龙江华润酒精有限责任公司、吉林燃料乙醇有限责任公司、河南天冠燃料乙醇有限公司、安徽丰原生化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这4家指定企业的燃料乙醇年生产能力为102万吨,2006年增至144万吨。这些企业都以粮食为转化原料,除河南天冠公司外使用一部分小麦外,其余都使用玉米。2007年,中粮集团又分别在广西和河北建成投产了以木薯、红薯为主要原料的乙醇生产点。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