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轻工业>  正文

构筑“两化融合”的集成平台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7/25/2012 09:18:53   来源:中国信息化

航天科技工业是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建立强大国防和为国民经济服务的双重战略任务。多年来,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简称航天科技)完成科研生产任务、实现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促进了航天科技工业能力的提升。

   在航天科技总工程师杨海成看来,大力推动航天信息化建设与工业化融合进程,构建面向航天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综合集成电平台,已成为实现航天产品协同研制生产、加快新一代航天核心技术形成、提高航天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

 

  急需协同研制集成平台

  杨海成表示,航天产品的研制生产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相关的子系统研制单位、产品协作配套商、终端用户等将围绕型号产品这个核心,形成产品研制协作与配套供应链。他们为完成产品的研制需要,以研制协作与配套供应链为核心,整合上下游关联企业的相关资源,构建面向产品研制生命周期产品跨域研发、生产制造、共同运营管理的协同工作平台,构建以供应链为基础的企业间的产品配套供应协作平台,为型号的协同研制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多年来,航天信息化建设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航天产品的研制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成为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完成繁重科研任务不可缺少的手段,也成为推动航天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面对型号研制任务的不断增加,迫切需要通过信息系统集成、业务过程协同和软件功能集成,全面构建起航天产品协同研制的数字化综合集成能力平台,加快航天工业转型升级,不断增强航天产品研制生产的新型工业能力。

  航天科技信息化建设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航天型号产品设计、制造、试验、测试等全生命周期过程为主线,通过软件工具、信息系统、标准规范、数据知识等与业务流程的充分融合,建立支撑航天产品研制生产与企业经营管理等各种业务的集成能力平台,实现企业及其合作伙伴、供应商、客户间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全面集成和业务协同,提升航天产品科研生产管理能力。

 

  增强整体素质与核心能力

  杨海成认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就是将信息技术与企业的各项业务紧密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融入企业的业务流程中,融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融入工业化进程的每一个环节,融合的过程是企业业务模式转型与业务流程变革的过程,也是企业整体素质与核心能力提升的过程。

  从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角度看,信息化建设不是简单的软件安装与应用,而是针对企业的业务需求,结合企业的业务特点,以工具、软件为基础,通过对业务流程的调整、融合与固化,形成面向企业业务流程的支撑系统。整个构建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在分析需求、系统建设、运行使用、维护改进等过程中循序渐进的,是一个螺旋上升和不断完善、改进的过程。对企业进行业务流程的再造、优化和提升,是企业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水平、提高效能和管理水平的必经阶段。通过信息化建设与企业业务流程的融合,逐渐构建起适合企业自身业务需求和特点的数字化能力体系,促进新型工业能力的形成和提升。

  从这个战略高度来看,航天信息化建设过程是通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构筑航天科技工业数字化能力体系的过程,也是支撑和实现航天科技管理模式变革的过程。从实践操作来看,航天科技工业数字化能力体系的构筑是以统一的集成框架为基础,将单项软件、专业工具、标准规范、知识数据等信息化技术要素与业务流程进行充分融合,形成支撑航天产品研制的数字化生产线———集成能力平台,支撑产品设计、仿真分析、加工制造、试验测试等业务,全面提升航天科技的整体素质与核心能力。

 

  以自主创新为核心框架

  杨海成表示,多年来,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在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始终坚持自主研发、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培育出以AVIDM(企业级产品协同研制管理软件)集成框架软件为代表的具有航天自主知识产权与核心技术能力的支撑软件,有效地支撑型号全生命周期研制管理、型号项目管理、企业应用集成、跨厂所协同设计等方面,显著地提升了型号研制的数字化综合集成应用能力。

  以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为契机,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AVIDM框架软件,构建支撑航天产品数字化研制的跨区域、跨厂所的协同工作环境,实现异地技术协调与调度管理,实现基于数据中心和应用服务中心的总体与分系统之间、协作单位之间、不同研制阶段之间的产品数据共享和软件资源共享,实现网络环境下型号产品的协同设计、制造和管理。此外,在不断深入AVIDM工程的同时,大力推进AVIDM系统向制造延伸,向工程项目管理方向拓展,从而构建型号数字化制造平台和工程管理平台,完成型号研制生产与工程管理的全生命周期动态管理,逐步形成航天产品数字化能力体系,全面提升航天科技的工业能力。

  航天科技在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围绕型号研制的业务需求,基于自主创新的核心框架软件,将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与现代管理技术相结合,综合应用于型号研制生产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建立面向型号研制生产的数字化工程能力平台和综合集成平台,形成数字化、集成化、网络化的航天科技工业科研、生产和管理的数字化能力体系,增强航天科技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全面支撑了国防现代化和国民经济现代化建设。

 

   链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信息化管控建设方向

 

   实现产品研制生产过程的信息共享

   AVIDM工程的持续推进仍将是航天科技集团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围绕集成与协同,集团公司将继续深化数字化技术应用,促进系统建设向制造领域延伸、向工程管理方面拓展,同时加强工程支持服务能力,为科研生产提供强有力保障。

  通过在产品研制过程中全面推广应用数字化技术,建立主要产品的数字化样机,深化CAPP/CAM快速集成制造技术的应用和数字化柔性制造执行单元的建设,从而加强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广度和深度,扩大AVIDM工程的实施范围。

  加快AVIDM系统向制造领域延伸,打通设计与制造之间的信息链路,实现设计制造一体化。加速推广CAPP软件应用,提高工艺设计的数字化水平,对已应用的CAPP软件,加强与AVIDM系统的集成应用,实现工艺相关数据、工艺相关流程的统一管理。强化制造数据管理、制造过程管理和制造现场管理,形成数字化、集成化的制造管理系统,大幅度提升制造环节的数字化管理能力。

  普遍建立起以AVIDM框架软件为核心的综合集成系统,加强产品数据管理与研制过程管理,构建跨单位、跨地域的产品协同研制工作平台,创建产品研制的异地协同环境,实现异地技术协调与调度管理,使“两师”系统能进行异地管理、监督与控制。加快AVIDM系统向工程管理方向拓展,实现工程,进一步开展多级项目计划管理工作,切实发挥数字化技术在产品研制中的深入应用和上水平。

   实现“人、财、物”的统一管控和集成

  随着信息化的推进,深化系统集成、加强系统统筹已经成为管理信息化的迫切需求。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框架、统一步伐的指导思想,加强统筹、以业务部门为主导,加强集团层面管理信息化推进过程的管理与控制,全面推进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一方面,通过业务管理信息资源的规划,配合业务流程的梳理,在总体框架的规范下,继续完善集团公司管理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做好规划指导和顶层设计。另一方面,继续加强财务管理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全面开展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和物资管理系统建设,启动并开展产品系统、质量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建设,从而整合人财物等管理信息,搭建起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的集团公司综合经营管理平台,在此基础上,建立服务于集团公司各级领导的决策支持系统,加强人、财、物、质量和科研生产等数据的有效分析,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利用价值,形成集团公司管理决策支持平台,开拓集团公司综合管理的新局面。

  通过综合管理系统工程建设,促进业务管理和办公程序的规范化,为各级管理者的辅助决策提供信息支撑,为集团公司科学的管理决策、有效的防范和治理、促进管理变革和流程再造奠定基础,从整体上提高集团公司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完善信息化运行环境和支撑保障

 构建以集团公司总部为核心,由各单位局域网、各地区城域网和跨地区广域网组成的全集团公司互连互通的信息网络,为应用系统的建设提供通畅的信息高速路,实现集团公司范围内网络互联互通,实现数据、语音、图像的传递。利用加密机、防火墙、入侵监测、漏洞扫描等安全设施和身份认证、访问控制等安全技术,建立包括物理级、网络级、系统级、应用级四个层面的安全保障体系,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组建航天涉密信息系统测评分中心,为各单位安全系统建设提供技术支撑。推进信息化标准规范制定工作,重点做好基础代码的制定。加强信息通用基础标准、系统集成、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产品数据管理、管理信息化、协同工作环境、信息安全、数据库等各项标准的制定,构建各类资源交互与共享的平台。

 通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AVIDM工程和综合管理系统建设提供安全、高效的信息化运行环境和支撑保障体系,使得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平台交互、资源共享。(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