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詹啸 发布时间:2012-07-16
由于白糖全球性持续增产,反转行情今年或许维系较长时间,糖价有望继续回落并维持低位。当前国内糖市供给大量过剩,部分库存被固化为国储,而下一个榨季国内将继续增产,这均对市场形成长期压制,同时众多因素导致消费情况堪忧,市场已然进入熊市。不过在熊市中,也孕育着反弹的机遇。
回顾:上半年糖市震荡整理
去年年底,国内糖价持续回落,至2011年最后一个交易日,郑糖指数探底5906点,当时主力1209合约更是盘中跌破5900整数关口,最低至5899元/吨。
究其原因,从去年8月开始,塑化剂带来的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以及专项配额引入的大量进口糖陆续到港,对糖市产生了较大压力。在市场无任何其他支撑因素的情况下,仅广西平均成本线作为最后一道关卡维持着当时多头的信念。
然而元旦将近,峰回路转,市场上关于国家救市收储的传闻四起,空头几乎毫无抵抗,连续几个交易日郑糖主力1209合约即回到6400元/吨一线。之后收储消息一直未正式公布,但各种版本的传闻已经沸沸扬扬,多头将糖价渐渐推至6500附近,但仍处于持续上升通道中。不过驳斥收储传闻的也大有人在,直至2月初收储政策尘埃落定,郑糖期价已被推至略高于基准价6550的6600元/吨左右,从此开始了长达两个月之久的震荡整理行情。
收储预期实现之后,市场相对平静,但由于身处消费淡季,销售情况欠佳,下方有收储基准价支撑,却无需求提振动力,糖市进退维谷。直至4月中上旬,受3月产销数据利好以及3月份陈糖终于销售完毕的带动,郑糖主力1209合约期价一度上探6862点,不过全国食品工业的食糖消费却并未好转,短暂的假突破之后便开始了漫漫下跌路。在此过程中,空头几乎未遭遇像样的抵抗,尤其是下破基准价6550之后,1209合约期价进入了加速下跌通道。本轮大跌的罪魁祸首来自外盘低迷,全球食糖市场供给增加而消费放缓,美国洲际交易所ICE原糖期价持续回落甚至跌破20美分的重要心理支撑位,同时国内外进口价差曾一度达到1000元/吨以上水平,甚至配额外进口也出现短暂利润空间,导致国内到港量持续处于高位,给郑糖市场造成巨大压力。5月下旬,郑糖主力合约逐渐换至1301,受第二轮收储支撑,9月合约期价仍相对1301升水200点以上,但6月初开始市场再度传闻称第二批国储收购将失约,9-1价差迅速收拢并回到100点左右水平。
据估算,本榨季国内食糖生产成本为5750元/吨左右,而1301合约期价跌至该位置附近时出现大幅震荡整理,1209合约最终也跟跌至5770点附近。如今糖价再度站在十字路口,未来如何演绎,我们拭目以待。
国储收购救急难解困局
2012年国内糖价上涨由国储收购传闻开始。近年来国储在糖价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08年国内糖价回落至3000元/吨左右的低位,国储分批收购80万吨,之后糖价逐步企稳回升。2009年年初,国储再公布两批80万吨收储计划,使得糖价一度稳定运行并于当年7月左右开始持续拉升。本年度国内食糖总供需过剩已是不争事实,除去国储收购这一支撑外,糖价低于6000元/吨运行将成为常态。然而国储收购传闻顿解燃眉之急,糖价持续拉升回归至收储基准价附近,而国储收购也成为今年1月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基本面因素。尽管如此,国内交储意愿极为薄弱,除首次成交10万吨之上,第二次至第6次收储均未达到10万吨水平,甚至不乏低于5000吨的成交量,商家依然以看多后市为主,直至糖价大幅回落下破收储基准价并延续跌势,交储积极性才有所提高。
从本榨季供需形势来看,国储公布的两批总计100万吨的收储计划随着进口糖大量到港,其支撑意义已经越发消退。截至5月末,国内工业库存还剩余484万吨,而以本榨季前期进口到港情况以及走私供应情况估测,6~9月份仍将维持20万~30万吨/月的精炼供应,即本榨季最后的4个月时间将有550万~600万吨的动态供应量,而未算上国储固化的300万吨库存。上榨季6~9月国内销售加上国储拍卖总计消耗450万吨库存,因此即使国储第二批50万吨收购如常进行,供应仍能满足全部消费需求甚至还有剩余,因此可见国储如今已经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库存已经达到近300万吨高位,继续收储库容存在疑问;另一方面,糖价已经大幅回落,再维持6550元/吨的收购价显然不大合适。此外,即使国家愿意承受巨额损失以保糖价,但前面已经分析本榨季供需情况,国储再度入场也未必能够起死回生,因此究竟如何行动还有待思量。
据了解,截至6月中旬,广西主产区销售情况依然较差,工业库存接近300万吨水平,而往年同期均为200万吨左右,同比增幅近50%,后市制糖企业面临较大的销售压力。
三大因素打压白糖消费
我国饮料行业经历了连续30年的快速增长阶段,年均增速在20%以上,而规模以上企业的最新调研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饮料总产量同比仅增长12.92%,今年4月份的增长更低至9.27%。
饮料消费低迷,首先是受到食品安全问题的冲击。自2011年年中,台湾饮料企业曝出塑化剂事件,开始严重影响国内饮料行业消费。据了解,从去年8月左右开始,每年增长20%以上的部分含糖饮料企业销量出现大幅下滑,而这一状况延续至今。
其次,今年南方气候反常,许多地区普遍大量降雨,阻碍了饮料业复苏的步伐。夏季饮料消费旺盛需要高温及晴朗天气两个条件配合。而今年初夏天凉,使饮料经销商困扰不已,部分商家表示,这种清凉天气让有关饮料的销量相比去年同期至少减少两成。
最后,国内外宏观经济低迷也成为饮料消费下滑的主因之一。市场对美国复苏脚步放缓的观点已经逐渐形成共识,而欧洲经济原本较为黯淡,债务危机则进一步扰乱市场。全球投资者寄厚望的新兴市场也未见发挥经济引擎作用,且陆续传出降息等经济刺激政策,显示出全球宏观经济一片凄凉。国内经济环境同样如此,实体经济面临较大资金压力,消费者信心普遍较为悲观,饮料消费增速明显有放缓迹象。
国内白糖的消费旺季每年出现两次,分别是春节前消费高峰和夏季消费高峰。其中夏季消费高峰从6月持续至中秋节前,3个月左右的时间段内,消费量约占全年总消费量的1/3以上。夏季消费高峰的主要带动力量就是饮料的消费。据笔者4月末调研华中地区饮料行业,除凉茶企业外,其余如果汁饮料以及茶饮料等生产与销售情况均十分低迷。当前国内碳酸饮料、果汁饮料以及茶饮料的消费情况仍不及去年同期逐渐递增的状况。华中某果汁生产企业,本年度三条生产线常常处于仅开工两条的状态,而往年6月旺季应早已满负荷生产,且目前开工期夹杂着停工日,说明下游订单确实较差,影响到企业生产。
多方糖源争夺市场工业销售压力长存
囤糖致陈糖泛滥替代品规模已成
广西作为国内最大白糖主产区,其工业销售情况与工业库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内食糖的定价。2010/11榨季是国内减产周期的最后一个榨季,也是大量进口开启的元年,持续走牛的糖价在多种因素冲击下出现上涨停滞的趋势,尤其在去年进入纯消费期之后,糖厂惜售的现象屡有发生。一边是国内糖企惜售待涨,一边是进口糖源源不断到港,加之国储拍卖频繁,工业库存难以消化。国家发改委在上榨季末查出的囤糖数量已达17万吨,而笔者结合站台发货等情况以及本榨季陈糖销售进度估测,整个广西囤糖数量或达70万吨。
淀粉糖替代白糖已经是老生常谈,以产能扩张来看,2011年发酵工业协会公布的国内淀粉糖产量为1000万吨左右,其中新增果葡糖浆产量150万吨,因此产生近100万吨的白砂糖替代品,这也是碳酸饮料以及果汁饮料产量在2011年大幅增长而用糖量却并未水涨船高的主要原因。2012年,随着糖价渐渐回落,原本计划大规模扩张的淀粉糖行业扩建进度有所放缓,原本预计增400万吨/年产能的果葡糖浆生产线,目前可实现产量300万~350万吨,即较去年同期增长50万~100万吨,新增替代白砂糖数量较去年大幅缩减。尽管如此,如今山东地区果葡糖浆F55报价已经跌至3900元/吨左右,较前期4200元/吨的报价大幅下滑,与国内白砂糖的现货报价价差也有一定程度收拢,新增替代的动力并不明显。不过由于多数用糖企业配方已经有所更改,一旦使用果糖替代,则在白砂糖成本优势未恢复之前难以发生替代逆转现象,因此淀粉糖对国内糖市的长久压力仍在。
进口与走私齐飞供给过剩难抑
全球糖市过剩格局已是不争事实,据部分国际机构称,由于北半球主要产糖国产量大幅增长,2011/12制糖年全球食糖过剩量将达到300万~900万吨不等,其中国际糖业组织ISO预计2011/12制糖年全球供给将过剩648万吨,此数字为5月中旬最新上调结果。而2012/13制糖年增产趋势维持不变,且宏观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将维持供需过剩状态。其中,拉博银行预计2012/13制糖年过剩460万吨,摩根士丹利预计过剩780万吨,著名咨询机构金士曼预计过剩930万吨,而ISO的预估数值则为400万吨水平,尽管较2011/12制糖年有所回落,但期末库存将继续增长。国际食糖市场中,仍需关注以下几个主要国家:
首先看头号产糖国巴西。据统计,截止到5月15日,巴西总共273家糖厂中仅有235家开榨,仍有38家糖厂没有开榨。受此影响,5月下半月巴西中南部食糖产量仅为196万吨,产量同比大幅下降19%。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在
于近期过度降雨,许多糖厂生产断断续续,直接影响巴西糖上市的速度和数量,因此泰国抢占了较多巴西对亚洲的出口市场。尽管如此,由于巴西榨季生产时间长,此过程中均有甘蔗生长,甘蔗是喜水作物,近期降雨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远期甘蔗减产的担忧。巴西食糖增产的前景并未改变,本榨季巴西食糖产量或为3890万吨,比上榨季增加200万吨,出口量或将高达2000万~2100万吨。
泰国2011/12榨季从2011年11月15日开始,并于2012年5月下旬结束。本榨季泰国食糖产量达到创纪录的1024万吨,同比增加6.2%。一般情况下泰国全国消费量仅240万吨,因此将有超过780万吨食糖供应国际市场。另外,印度连续三个榨季增产,2011/12榨季产糖将达2600万吨,而消费维持在2200万吨水平,随着其库存增长,出口国际市场的食糖数量也在增加,本榨季已经发放300万吨出口许可,市场预计总出口许可或达400万吨。
每年5月左右是进口利润最高的时间段,去年5月原糖期价7月合约曾一度达到国内配额外进口利润平衡点,而今年则出现了短暂的配额外进口利润空间。配额内进口成本最低时以泰国糖计算仅为5100元/吨左右,而当时郑州1209合约期价则维持在6200元/吨附近,内外价差高达1000元以上,配额外进口成本也仅为6500元/吨左右。若以精炼厂实际3%的加工损耗计算,则进口白糖成本仅为6200元/吨水平,当时广西主产区现货报价还处于6500元/吨附近。近期,巴西降雨天气对食糖生产的阻碍提振了近月期价,从而迅速抹平了配额外进口利润,而配额内进口以ICE07合约对郑糖1209合约计算,也由前期1000元/吨左右迅速回落至200元/吨附近。
2010/11榨季国内进口糖到港量创下200万吨的历史纪录,而本榨季由于产需之间仍存在缺口,且内外价差巨大,截至5月末,到港量已经达到230万吨水平,进口总量已经超过创下历史纪录的2010/11榨季进口总量。预计每年进口到港高峰的7~9月份,将再度陆续有大量食糖到港,因此本榨季总进口量或达到前期机构所预测的300万吨甚至略微超过。不仅如此,边境走私糖进入内地现象常有,在今年高额内外价差的诱惑下走私行为异常猖獗,据糖协摸底估算,2012年第一季度走私入境的食糖达到50万吨水平,若该数字可靠,则即使以保守估计,全榨季走私入境量将高达100万吨。进口与走私总量将达400万吨天量水平,而国内产需之间缺口仅为150万吨。换言之,期末库存增加成为必然。
展望:下半年内外糖市期待反弹
当前国际糖市主要供应国基本上完成由印、泰向巴西的转换,而近期巴西中南部地区多雨天气也在较大程度上对糖价形成提振。中南部地区今年降雨量达到25年来最高水平,反季节降雨对目前刚刚开榨的食糖生产起到较大阻碍作用。不过由于巴西榨季绵长,尽管当前生产受降雨过多影响,但同时也缓解了连续两三年的干旱,对远期甘蔗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近两年5月中下旬起随着主要供应国由印、泰转向巴西,同时逐渐迎来穆斯林国家斋月备货高峰,ICE糖市均出现触底回升行情,而今年由于巴西中南部地区开榨推迟,北半球国家大量增产等原因,这一结构性紧张的时间段也相应向后推迟近一个月。由于全球性持续增产,过剩仍是主流趋势,前两年5月中旬开始的反转行情或许今年难以持续较长时间,在穆斯林国家斋月备货之后,有望继续回落并维持低位平稳运行。
国内方面,今年食糖市场形势较为复杂,首先,遇到国储收购支撑,收储基准价支撑刚性较强。其次,进口到港量在上榨季创纪录之后再度大幅增加100万吨,严重冲击国内食糖市场。再次,国际糖市持续过剩之后回归到低位运行区间,内外价差较长时间维持高达1000元/吨水平。最后,7月旺季消费却迟迟未见身影,本应存在的支撑暂时化为泡影,但何时能有起色却难以预料。在众多因素干扰的形势下,抓主线是重中之重,当前国内糖市主线即供给大量过剩,然而有部分库存被固化为国储,而下一榨季国内将继续增产,均对市场形成长期压制,同时众多因素导致消费情况堪忧,过剩成为既定事实,市场已然进入熊市无疑。
但在熊市中,商品价格走势却并不缺乏反弹甚至大规模反弹的先例,如何判断大幅度反弹将临,以下几点值得关注:一是下游消费,牛市中看供应,熊市中看消费,长期跟踪含糖食品企业生产情况,何时恢复往年正常开工率即糖市或迎来反弹窗口;二是中间商采购及销售情况,此因素代表市场买方氛围,据了解,许多中间商至今维持低库存状态,部分甚至放弃食糖贸易而将重点业务转移;三是下游订单萎靡,业务量连连下滑,采购或订单若有起色,则标志着糖价将经历一轮反弹。(詹啸)
来源:国际商报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