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享誉全球的巴西橙汁因含杀菌剂“多菌灵”被推至风口浪尖,接受全球消费者关于其安全性的质疑。而最先跳出来向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报告指控的是总部位于美国的全球著名饮料公司——可口可乐。
我们知道,巴西橙子多菌灵含量提高的原因是橙子感染了一种特别的真菌病,实验室发现多菌灵有导致动物肝癌病变的高风险。新华社早前表示,多菌灵在巴西已使用超过20年,主要用于应对植物黑斑病,在巴西并不被视为有害。20余年,美国进口巴西橙汁也不是一年两年了,如果说现在才有公司检测出“多菌灵”有点不可思议。
含“多菌灵”原料橙汁冲击波
检出“多菌灵”并向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报告,提醒药管局这种杀菌剂可能在橙汁饮品中普遍存在的正是美国饮料巨头之一可口可乐公司,而另外一家巨头百事可乐也随后发表声明,宣布其在自检中发现,旗下品牌的橙汁含有微量杀菌剂多菌灵,两者的来源都是巴西进口的原料橙汁。
同时,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也先后发表声明称,其在巴西橙汁中检出的多菌灵含量低于美国联邦监管机构的规定,并不构成健康风险。可口可乐中国也在随后发表声明,表示可口可乐在中国使用的橙汁均安全可靠,符合中国的原材料质量标准。
先打一棒子,再给你一颗枣,看来这个枣不容易被接受,尤其是频遭食品安全困扰的中国消费者。已有消费者撰文《可口可乐别轻言橙汁安全》称:“可口可乐与百事出面要称其橙汁产品安全,就要拿出过硬的饮料,质量过关的饮料,而且无污染,在生产过程中,也在原料过程中,或者在销售的各个环节中,不存在任何危险,或者漏洞,如果做不到这些,就不要急着说自己的产品是安全的,自己的产品安全不安全,要让事实来说话,要让检验结果来说话,更要让消费者来说话……”
看来即便是最先揭露问题的也不能全身而退,更何况是受牵涉的。资料显示,我国橙汁大约75%依赖于进口,巴西占了其中的半壁江山。在国内,巴西橙汁曾一度是高品质橙汁的代名词,国内一些果汁品牌在广告宣传中特别突出了其使用的橙汁是来自巴西的。有市场人士表示,大家熟知的品牌橙汁,都不同程度地兑入了巴西橙汁。如此,占据国内50%以上市场份额的国内橙汁饮料生产商汇源,顺理成章成为首当其冲的猜疑对象,凤凰网财经发表相关文章题为《汇源会是下一个致癌的蒙牛吗》,可见对汇源产品的担心。
含“多菌灵”原料橙汁冲击波已然从一个企业上升到行业,从原料不合格上升到食品安全。
是什么让可口可乐公司甘愿如此冒险?
可口可乐公司在声明中写道:“这构成行业议题,影响利用巴西进口橙汁在美国生产的每家企业。”矛头直指巴西进口橙汁。
作为在原料方面一定程度上依赖巴西橙汁的可口可乐为什么在没有酿成任何危害的情况下自觉站出来检举原料供应方呢?要知道,一旦升级到食品安全问题事件,绝不可能有赢家存在,这样高调曝光对可口可乐品牌造成伤害的风险绝对不会只是零那么简单,是什么让可口可乐公司甘愿如此以身犯险?
可口可乐:责任
可口可乐发言人王雷表示,将检测结果通报给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是任何负责任的公司都会采取的做法。 “这个事情关系到每一个使用巴西橙汁在美国生产产品的公司,不光关系到我们一家公司。”按照这种说法,应该是企业社会道德责任感使然,那之前发现过类似问题却知情不报的美国食品公司真应该闻此自惭形秽。
所谓在商言商,著名饮料品牌可口可乐是不是仅仅只是因为要获得好的口碑,树立自己有责任感的品牌形象呢?
“杀虫剂”事件后的以儆效尤?
英国《每日邮报》2009年1月5日报道,可口可乐公司在其英国销售的碳酸饮料中被检测出含有杀虫剂,含量是自来水或者沸水中含量的300倍。几乎所有杀虫剂(包括多菌灵,噻菌灵,抑霉唑,咪鲜胺,马拉硫磷,异菌脲等)都会严重地改变生态系统,大部分对人体有害,所以300倍这个数字还是有点触目惊心,但当时饮料界人士坚持认为,该含量水平并没有超量,“所有检测过的饮料都符合农业部有关食品安全的法规。饮料中含有的微量杀虫剂没有超过每天安全的摄入量,这些研究结果反而说明我们的饮料是非常安全的。”最终,可口可乐“杀虫剂”事件因国标保护揠旗息鼓。
虽然不敢确定三年前可口可乐中了哪个杀虫剂的招,但是相信此事件之后,“老可”必然对杀虫剂有着天生的敏感。此次再中招追根溯源、“严惩”真凶、以儆效尤也不是没有可能。
另外一种有趣的巧合
还有一种很有趣的巧合。巴西橙汁前三大进口国(地区)分别是欧盟(68.04%)、美国(14.51%)、日本(6.10%)、中国,为什么偏偏在美国被“投诉”?
巴西是世界上最大的橙汁出口国,年橙汁出口额达20亿美元。美国是巴西橙汁的大客户,同时也是最大竞争者。自2008年起,美国正式对从巴西进口的橙汁实施反倾销措施,征收高达60%以上的惩罚性关税。对此,巴西于2009年向世贸组织提出诉讼,认为美国的做法严重影响了巴西橙汁出口。世贸组织于2011年2月21日针对巴西就反对美国对巴西橙汁采取的反倾销措施作出了巴西胜诉的裁决。世贸组织争端解决小组发表报告,裁定美国对进口巴西橙汁实施的反倾销措施是非法的,违反了国际贸易的规则。
时隔不到一年时间,有美国巨头饮料公司指控巴西橙汁含“多菌灵”并曝出这种杀菌剂可能在橙汁饮品中普遍存在,随后,美药管局11日宣布暂停橙汁进口,不禁又为本次事件平添了几分神秘。
还要不要喝橙汁?
当然,你可以选择不再喝橙汁,但是在还没弄清楚之前,因噎废食总不是明智之选。
FDA指出可口可乐只是给他们提供了样品的测试结果,没有提到样品是哪一款产品的原料,没有具体说明旗下的SimplyOrange和MinuteMaid(美汁源)这两个品牌中的哪一个涉及了本次污染事件。
当然,我们不愿意去相信这次事件有被污染的饮料产品。但是既然问题出来了,总是要去解决。
第一,想借用国内某些专家常用的话“不必恐慌”。
资料显示,多菌灵是一种农药,广泛应用于谷物、蔬菜、水果等农产品。 巴西柑橘种植协会会长弗拉维奥·维埃加斯在接受采访时说:“多菌灵用于其他作物被广泛接受,包括可新鲜食用的苹果。我不理解经冷冻浓缩的橙汁含有这种成分有什么不妥。”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主任何计国表示,多菌灵的毒性很低,对人体危害性尚无结论,果汁当中有微量残余是无害健康的。中国农业部柑橘质检中心相关专家介绍,柑橘在成长过程中发生几十种病虫害,要使用上百种农药,但通过加工之后,能大幅度降低农残。
美国百事公司14日宣布,检测结果显示,该公司旗下的“纯果乐”橙汁含有痕量(指极小的量)杀菌剂多菌灵,不过其含量低于美国联邦监管机构规定的标准,因此不构成健康风险。
笔者相信,消费者关心的绝对不是标准,而是能造成危害的剂量。至于多大的剂量会造成危害,现在没有人能给出定论,至于本次事件,归根究底是世界各国对限量的规定。在检测标准方面,美国设定的橙汁残渣里多菌灵上限为80ppb(十亿分率),欧盟的标准是200ppb,我国规定水果中允许的残留限量值为500ppb。但是从目前已出的检测结果来看,不管是80ppb,还是500ppb,都没有严重的超标情况。
第二,任何问题不去重视必然会酿成恶果。
尽管可口可乐公司认为暂时发现的杀菌剂的含量比较低,不会产生安全风险。但化学危害无处不在,生产食品企业一定要对上游企业进行严格考查。如果上游果农使用了杀菌剂的话,那就要纳入必检项目里。
卫生部和农业部于2011年1月2日联合发布了《食品中多菌灵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并已于当年4月1日实施。柑橘最大残留限量为5mg/kg(远低于欧美标准),西瓜0.5mg/kg,韭菜2mg/kg。对此,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杨小兵表示,农药“多菌灵”虽然毒性不强,但半衰期却长达20多天,本应限定用量和品种,但中国现在普遍存在滥用问题。“这个药物是从国外引进的,最近几年才开始有管制,由于检测标准没有明确规定,问题很严重。”
除了完善标准和检测外,针对本次“挑起”风波的可口可乐,环保专家董金狮表示,可口可乐对于中国市场的声明是单方面的声明,是它自己的企业行为,科学依据和可信度都不够。这个声明是定性的,没有定量。如果要真正声明,必须讲清中国销售的橙汁里面,有没有使用巴西橙,同时要提供检测数据。相信这才是消除消费者疑虑的最好动作。
而问题的根源,巴西橙汁,更应该以此警醒,虽然自己不觉得不妥,在欧盟、日本、加拿大均合法,但永远不要拿自己的标准来要求所有人,更何况,食品安全并不是一纸标准可以拿捏的。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