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轻工业>  正文

发展公共自行车应因地制宜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1年12月27日

  在近日举办的“城市公共自行车研讨会”上,与会的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表示,由于各城市实际情况不同,公共自行车在各城市中所扮演的角色也不尽相同,因此需要因地制宜进行建设,制定适合城市自身发展需求的公共自行车系统。

  作为低碳环保的出行方式,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正在我国多个城市铺开。在某媒体近日举办的“城市公共自行车研讨会”上,与会的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表示,由于各城市实际情况不同,公共自行车在各城市中所扮演的角色也不尽相同,因此需要因地制宜进行建设,制定适合城市自身发展需求的公共自行车系统。

  早在2008年,北京市率先开始尝试建立公共自行车系统。此后,浙江省杭州市和台州市、湖北省武汉市、江苏省苏州市、广东省广州市和中山市等,纷纷探索出不同的发展公共自行车系统的模式。对于公共自行车系统在不同城市交通体系中的位置,各城市有着不同的定位,导致对城市交通规划、建设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运输管理局汽车租赁管理处处长董路加表示,在一些城区面积较小、生活节奏较慢的城市,自行车作为一种低碳环保的出行方式,可以作为其他交通方式的补充,提升其在出行方式中的比重。但是在大城市中,它更适宜定位为接驳地铁、公交车到居住小区的交通工具。“自行车确实方便,低碳环保,但是它对路面资源的占用其实仅次于私人汽车,所以,不是说自行车越多就越好。”四川省成都市交通委员会交通工程处副处长唐国利也认为,自行车作为接驳公共交通的补充更为合适。

  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陆化普认为,是否应该设立和推广公共自行车系统,应该根据城市出行距离的指标来判断。自行车的合理出行距离是4公里,如果一个城市居民的平均出行距离大于4公里,就意味着无法只用非机动化的方式出行。根据陆化普的统计,北京市自行车出行分担率下降的同时是城区面积的扩大,北京市居民平均出行距离已从过去的4公里跃升到目前的12公里。“在中等以上的城市,公共自行车应该作为公共交通的一个有益补充。因为在大都市,人员高度密集,交通普遍严重拥堵,在这些地段布点或者布网,只能事倍功半。”中国道路运输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丽梅说。

  论坛上,对于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定位以及政府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是与会人士关注的重点。目前发展公共自行车系统比较成功的几个城市,虽然其模式各不相同,但无一例外,政府都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北京市当初将公共自行车租赁定位为物业租赁和服务交易,采取商务部门颁发牌照、企业为主运营的方式,但这些自行车租赁企业现在只剩一家即贝科蓝图公司还在经营,其他的几家已经退出市场。杭州市则将公共自行车租赁定位为缓解城市交通“两难”的公益事业,政府从土地出让金中拿出一定比例投入,由公交集团负责运作,让公共自行车成为了城市新名片。

  “公共自行车租赁还是需要政府投入。”贝科蓝图公司董事长王勇表示,北京市政府目前每年给公交的财政补贴是200亿元,如果能从中拿出1%用于公共自行车系统,有助于保证整个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正常运营。

  有专家认为,在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中,政府或可直接投资,或可购买服务,或出台引导政策补贴企业,路不止一条,只要其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