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胡文海博士,北京兴大豪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研发中心高级工程师,经中国缝制机械协会推荐,成为进入IEC/TC44缝制机械电气领域的第一位中国人。
背景解读:国际电工委员会(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 ,简称IEC)成立于1906年,至今已有90多年的历史。它是世界上成立最早的国际性电工标准化机构,负责有关电气工程和电子工程领域中的国际标准化工作,总部设在日内瓦。1947年ISO成立后,IEC曾作为电工部门并入ISO,但在技术上、财务上仍保持其独立性。根据1976年ISO与IEC的新协议,从ISO中分立出来,目前两个组织都是法律上独立的组织,IEC负责有关电工、电子领域的国际标准化工作,其他领域则由ISO负责。其宗旨和目标是促进电工、电子和相关技术领域有关电工标准化等所有问题上(如标准的合格评定)的国际合作。
充满自信地站在世界舞台上
——专访北京兴大豪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研发中心高级工程师、IEC/TC44、SAC/TC231委员胡文海博士
文/本刊记者 邓澜宁
IEC标准的制定与国家利益密切相关,因而得到了包括各国政府、厂商、学术界高度重视与积极参与。中国缝制机械行业如欲走上由大变强之路,必须充分参与国际化竞争,将标准化工作放眼世界,积极参与IEC的工作,由被动到主动,由参与到制定,逐步打破由欧美少数工业发达国家对缝机国际标准的垄断局面。
可喜的是,在国际最高级别的标准化机构之一的IEC缝制机械电气领域中,已经出现了中国面孔,相信未来在通过承担更多的工作后,必能最大程度地体现中国缝机行业的利益。
工作是为少走弯路
记者:首先祝贺您成为进入IEC缝制机械电气领域的第一位中国人,从此IEC缝制机械电气领域将见到中国人身影,听到中国人的声音,那么您目前的工作是什么?
胡文海博士:目前在IEC下活跃着很多技术委员会(TC),其中有很多TC都是有我们中国人参加的,并且还有担当TC召集人的。当然,在缝制机械电气领域IEC的专家组里成为中国的第一人,这不仅仅是我个人的荣誉,更是IEC对中国缝制机械行业多年来在推进建设标准化工作方面的一种认可,标志着中国缝制机械行业参与国际标准化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在TC44中,我主要参加关于缝纫机安全要求的MT60204-31标准维护工作,这个小组目前由杜克普、百福、兄弟、重机和大豪等6家公司和1个行业机构的7名专家委员组成,现在主要还是处于学习阶段。IEC的标准体系很庞大,只有充分了解它,认识它才能很好的参与其中,我想这可能是目前最主要的任务,还有就是利用这样的机会加强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内标准与行业组织的交流,希望也能做一点工作。
记者:就缝制机械行业而言,国际性标准一向以欧洲为代表的欧美所垄断,您此次入选TC44工作组,对于行业发展与国际地位的提升意义与作用表现在哪里?
胡文海博士:TC44是IEC里非常受重视的技术委员会之一,其主要内容是关于机械安全方面。机械电气安全设计和规范是所有电气系统和单元最基本的保证,对人身安全和操作安全是不能有潜在危险的。比如TC44中有一个IEC60204-1机械电气设备通用技术条件是非常经典的,它几乎是IEC目前3000多个现行标准中销量最好的,由此可见TC44受重视的程度。
过去我们做国标的时候,尤其是一些指令性(Normative)标准,基本都是IDT标准,也就是对等翻译参照IEC或ISO的标准,其中的很多条款和细节我们并不是十分清楚其真实含义。还有就是对国际标准的脉络不是很清楚,它的来由是什么?下一步怎么发展?往往一个国际标准和十多个,甚至数十个国际标准有关联、引用和交叉,只有了解这些内容,我们在制定国标和行标的时候才能游刃有余,把握很好的尺度。
参与IEC/TC44进来之后,最重要的是你有机会在标准的制定、维护和投票阶段很清楚地了解标准条款制定的依据和来源,各大企业的专家委员是如何来操作标准的走向,你不明白的你可以提出来,不同意的你可以反对,当然需要有足够的理由支持你的提议。国内缝纫机在出口时往往要做各种认证,其依据基本都是欧盟或北美的安全标准,其绝大多数与IEC的安全标准是对等的,比如EN60204-31就和IEC60204-31是完全对等的。国内的公司和认证机构大都对国际标准是执行和参照,但并不清楚标准建立的过程和由来,这样就会有一些误读。比如很多测试指标并非越高越好,它是受安全等级、设计要求和成本制约着;还有些规范性条款,比如电控箱中强迫导向时软电缆允许的最小弯曲半径这样的参数都是有要求的。所以既然我们的产品要参与国际化竞争,就要遵循游戏规则——国际标准,就要了解国际标准的实质性内容,在制定国标和行标的时候能很好的符合它的要求,带动行业的技术提升,让国内的企业少走技术弯路,从而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更多的是一份参与和责任
记者:IEC的权威性国际公认,争取其一席位置相当困难,那么您进入IEC的背景是什么,付出了哪些努力?
胡文海博士:首先我想感谢的是协会电控专委会、电气分标委会多年来致力于推动行业在标准化工作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同时这些工作为行业标准化工作走向国际化,融合国际化思维都发挥了巨大作用,也充分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
其次,作为电控专委会、电气分标委会主任委员单位的大豪公司,多年来代表国内缝制机械电气行业的企业参加了全国机械工业电气标委会SAC/TC231的工作,也充分学习了机床等其他机械数控企业的各种经验,主草和参与起草了多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从IEC/TC44 2009年北京年会到今年的TC44布拉格会议,大豪一直在积极参与国内组团,并做了相关发言和技术条款修订意见,借助SAC/TC231这艘大船,也感谢TC44的主席Harless先生,在大家共同努力下IEC打开了TC44对中国专家的大门。
另一方面,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制造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目前全世界的中低端机电设备的主流,数控机床、工程机械、包装机械、半导体制造设备、缝制机械等行业,中国每年都有大量的出口,不把中国的技术标准体系纳入国际标准,不让“中国制造”发出声音,即不符合欧美国家的利益也不符合中国的现实利益;
从大豪公司来讲,多年来一直是行业标准制定的带头企业,也是中关村贯标先进单位,公司领导郑总、吴总、张总对此项工作十分重视,公司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加入IEC/TC44也是大豪公司多年来持续努力的结果,也是大豪公司迈向国际化一流企业的必经之路,这一点公司领导是十分清楚和肯定的。
记者:您在IEC中的主要工作职责已经明确,那么要实现的近、中、远期目标是什么?
胡文海博士:IEC委员的工作更多是一份参与和责任,近期和中期目标是在TC44内部需要和各国专家成员、各个工作组和维护小组联系,获得第一手的标准修订信息,尤其是工缝机安全标准的修订进展情况,随时沟通意见和信息,了解小组会议的最新情况。
同时,时刻了解国内行业产品应用的实际情况。全球经济一体化必将带动市场一体化,中国设计和制造要想成为让世界尊敬的标志,必须熟悉和遵守规则。如果我们的研发人员在产品开发的时候都不知道产品最终要满足那些技术指标,要通过哪些测试项目,这样的产品怎么能有好的可靠性呢?好的产品一定是设计出来的,而不是测试出来的,目前国内的企业普遍问题是设计能力不足,许多企业也没有足够的自信,能够大胆投入,有做出一流产品的勇气和魄力。
未来还需要考虑的问题,像ISO/TC148这样关于缝纫机整机安全的技术委员会我们还没有加入,他们的进展和工作情况我们还不十分清楚,也希望行业的全缝标委会和缝制设备企业,尤其是整机企业能够努力加入这个工作组,争取更大的收获。
记者:在进入TC44专家组后,您遇到过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胡文海博士:对个人而言,刚开始时对标准体系不熟悉是最大的问题。标准体系的由来是一代一代各大企业的很多专家无偿的付出和智慧的结晶,需要花大量时间来熟悉和领会。TC44中很多国外公司往往有专门的标准化和法规部门或者是安全设计部门来从事此项工作,而我国的企业大都由研发人员兼职。比如像我平时还肩负单位比较重的科研工作,研读标准的工作往往不能持续,今后还要平衡好各种关系,更加严谨的学习国际标准,只有熟悉标准才能在这个圈子里生存下去。
话语权是靠实力来说话
记者:大而不强是行业发展目前遇到的瓶颈,国产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与行业话语权更是亟待提升,您认为如何利用IEC平台缩短这些差距?
胡文海博士: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是靠实力来说话的,行业内企业的研发实力目前还不够乐观。很多企业每年销售额做的不小,但是实质性的提升却并不大,企业还是缺乏自信来做强,没有自信自然不愿加大投入。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对核心技术的攻关,眼光放长远,是国内企业走向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否则大家都只能在低水平上恶性竞争。这两年,协会在搞质量提升工程,也组织业内企业参加国家科技部的科技项目,搞各种专业培训包括标准起草人员的培训,协会组织的工作可谓有声有色,相信这样发展下去,未来我们这个行业一定是值得期待的。
当然,发掘和培养人才也是十分重要的。目前缝制机械行业和国内其他领域相比,人才还比较缺乏,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不够强。要做好这项工作,熟练掌握外语,要能够和国外专家直接沟通,现场提案、讨论和答辩都是必须的,对标准专业术语也要十分清楚,还要有一定的人脉,这也是需要经常参加会议的必要性。能够经常来参加会议,每次都争取发言,说的话还有理有据,与会者自然就记住你了,你的观点大家逐渐也能接受了。IEC这个平台实际上非常开放的,人家是欢迎你来发表看法的,当然这背后需要我们做很多功课才行。有的人每次都来开会,从不发言,也不参与讨论,仅仅最后填个表签个到,那意义就不大。
记者:协会对标准化工作始终紧抓不懈,作为IEC专家组成员,您对行业标准化工作的推进与有什么建议?
胡文海博士:国内缝制口的行业标准这几年在协会和全缝标委会的主抓下获得很大的进展。从标准制定的水准和适用性都得到很大提高,同时也有一批专业标准起草队伍。行业还应鼓励和培养各大企业发掘年轻人才,充实到标准起草的队伍中来,这些人不仅熟悉产品,懂专业知识,也了解标准体系,对我们标准制定和落实是很有帮助的。
其次,希望行业协会能联合国内有实力的整机和电控企业,组成联合开放实验室和测试中心,可以为全行业提供技术服务,也能提升行业产品依照标准的设计和测试水平,甚至可以发放认证证书,这能有效地保护品牌和知识产权,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我曾看过外商测试我司产品的测试报告,其中参照十多项国际标准,测试设计十分科学合理。哪些测试通过,哪些没有通过,一目了然,即便是读一遍测试报告,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
同时也希望利用协会这个平台和国外尤其是德国和日本同行交流的时候,多涉及到标准制定的话题,包括国内外的展会等活动都是交流产品和标准的好机会,介绍自己,了解别人,加强沟通,我们应当充满自信地站在世界的舞台上,来展示中国缝制机械设备的实力。
记者:您在参与IEC的工作之后,您觉得行业目前最应该从哪方面着手准备?
胡文海博士:我认为IEC 6020-31:2001的第31部分:缝纫机、缝制单元和缝制系统的特殊安全和EMC要求,是缝制机械行业电气系统领域最为重要的基础性标准。相比国外在此标准内容修订上的停滞不前而言,国内工作一直在稳步向前,在协会的推动与组织下,大豪正在牵头组织相关力量进行修改。如果这个标准修改完毕并得到大规模普及应用,必将惠及整个中国缝制机械行业。根据IEC不成文的规定,很多标准有“先到先得”的惯例。试想,在中国这个世界第一缝制机械制造大国的普遍应用后,同时得到良好的评价与反馈,IEC没有理由不听取、不选择我们的意见。
简而言之,如果这个标准按照我们意愿进行修改,一定程度上体现中国利益,反映我们的声音,在提升国际竞争力与话语权方面,中国将会占据极其有利的位置。因此,希望全行业都能够充分重视起来,积极参与投身于这个基础性标准的修改。我想,这将是行业提升国际地位目前最好的契机。
记者手记:
胡博士严谨细致、冷静随和的印象让记者印象深刻,采访中,他数次提到“自信”一词,更让记者感受到其散发出的无比自信的强大气场。这自信既来源其学识渊博,也是他多年来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不断学习思考的结果。也许正因有了这种自信,才成就其成为进入IEC缝制机械电气领域的中国第一人。
自信正成为中国缝制机械行业变强之路中的关键要素。十数年来,中国缝制机械行业国际化之路走得稳健踏实,在不断融合国际化思维迎接国际化的挑战中,愈加从容。在以胡文海博士为代表的更多的高科技人才不断地涌现后,行业正在向世界显示勃勃生机。
用实力说话,用产品证明,中国缝制机械行业的自信应来源于此。推进国际标准化进程,不仅有利于消除贸易壁垒,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更有利于提高标准水平,健全标准体系。相信在不断地国际交流与合作中,成为世界缝机强国的目标将指日可待。(wy)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