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轻工业>  正文

欧美鞋商不再阔绰 东莞鞋企转型在即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1年9月2日

  3年前,一双皮鞋可赚1美元,现在只能赚到20美分,一不留神还可能亏损。这就是东莞外向型鞋企的现状。近来,东莞制鞋业不断传出工厂关闭的消息。甚至多家动辄几千甚至上万人的鞋企正在大范围缩小生产规模,以应对订单不足及不断攀升的成本压力。

  “保守估计全球的鞋订单今年萎缩10%。”亚洲鞋业协会秘书长李鹏在与记者谈到今年中国制鞋企业的整体状况时透露出其对形势的不乐观态度。就连一向注重设计和细节、出手阔绰的欧美客商,如今也变得“斤斤计较”了。

  东莞华宏鞋业近日收到了一封来自西班牙MENBUR品牌负责人的邮件。邮件中说:报价单与去年相比所有价格都上涨了,有些款式价格过高,无法销售。现在欧洲经济更糟糕,假如给好一点价格的话,我们的市场竞争力就会上升,订单量就能增加。其中一款鞋,假如没有珠子等装饰,价格应会降低不少,请把去掉饰扣的价格告诉我。邮件中还特意提到:“是不是将装鞋的袋子算1.2美元?这太贵了,我们已改成0.25美元的袋子。”

  而森威鞋厂前不久也因向一位客户每双鞋提价10美分,受到了客户要求转单的威胁。当晚客户又打电话到鞋厂,总经理杨永清明确告诉对方不涨价不行,结果这位客户第二天便从海外飞到东莞。

  “接到电话时吓一跳,从未有过客户不打招呼就登门的情况。客户直接杀到厂里,随机抽查各类成本,核实后发现我们几近没有利润,最终勉强接受涨价。”杨永清无奈地说。

  有关统计显示,劳动力成本年均增长约15%,皮料自去年来上涨10%—20%,人民币自汇改至今升值幅度累计超过26%。此外,东莞鞋企每周要停电两天,工厂发电一天要花费5万元。多重因素叠加影响,越来越多鞋企挣扎在盈亏临界线上。杨永清对此深有体会。3年前,一双皮鞋上可赚1美元左右,现在只剩下20美分左右,而一双鞋子成本就要投入120元人民币,利润率大约只有1%,一不留神还可能亏损。

  “要把成本核算得特精准才行,生产过程中也要把每个环节盯紧,一旦产品返工就亏了。”杨永清说,今年以来出口订单是下滑的。比杨永清早些进入东莞制鞋业的贝辉鞋业总经理贝友平,心里落差则更大。

  “1987年到东莞开厂时,订单多得不得了,有时两天两夜都在厂里加班,那时一个工人月薪只要100多元,而且招工容易。出口一双4美元的女鞋,可赚2美元左右,利润率大约100%。”贝友平告诉记者,“现在一双鞋出口价是二、三十美元,但职工平均月薪2800元,经理级月薪1.6万元,成本上涨以及人民币升值,1%的利润率都难保。”

  就连我国最大女鞋制造及出口企业华坚集团董事长张华荣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连叹企业盈利“困难”。张华荣说,“今年仅第一季度劳工成本就涨了20%,我们要盯紧利润和利润率,不再追求规模的扩张。”华坚主要为NINEWEST等国际名牌鞋代工,尽管占规模优势,但其目前利润率也仅有3%—4%。

  海关总署近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在美欧债务危机、美元贬值等因素影响下,7月东莞对美出口出现年内首次负增长。商务部时评专家周世俭用“无可奈何花落去”来形容广东代工的命运。他认为,加工贸易现已完成其历史使命,初级加工注定要被淘汰。企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在严峻的现实倒逼下,以外向型为主的东莞制鞋业格局正在经历一场裂变。东莞鞋企开始尝试提高“求生”技能,包括更新报价化解汇率风险、产业转移产能及出口转内销。

  “孟加拉的工人月薪原本只要100多元人民币,随着世界最大运动鞋代工企业宝成在当地建厂,目前那里工人的月薪已涨到300多元,台资鞋厂该国的工人已达5万人。”某东莞鞋企负责人称。与此同时,华坚等不少东莞鞋企也成为“南鞋北上,东鞋西移”的拥者,巴西国际贸易商派诺蒙甚至已把东莞等地一半业务转移到四川、山东青岛,还在重庆投建了制鞋生产线,而不少企业也开始做起了出口转内销的尝试。“眼看着那些已经跟着我干了20多年的工人,实在以割舍。”贝友平说,他也正在琢磨着企业下一步该如何转型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