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金融危机以及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消费者消费习惯及意愿发生改变
综合各方数据,因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不景气,使中国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出现了近5年来的最大滑坡。抽样调查数据表明:2005-2008年期间,城市居民对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表现的评价始终在70分以上。进入2009年之后,城市居民消费信心指数的三个衡量方面都有所下降,加上持续的通货膨胀预期,居民对消费时机认同度的下降最大,由2007年的59.7下降为2010年8月的50.8,仅有19.0%的受访者对“现在是花钱消费的好时机”表示比较认同或非常认同。随着宏观调控以及多项经济刺激政策的逐步退出,2010年的消费信心继续下降。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正如国家的金融政策在2011年将采取稳健政策一样,中国化妆品行业的发展与消费也将进入稳健阶段,行业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市场进入门槛增高,大型企业将进一步提升市场集中度,中等企业需要高筑墙广积粮缓扩张,小企业生存成本加大,发展维艰。
从总体消费信心指数来看,行业发展景气应以稳健为主。
表8:2005-2010年中国城市居民消费信心度指数三项指标抽样调查表
数据来源:综合社科院、国际统计局以及C2CC消费者抽样调
从图表8中可以看出,金融危机对消费者的整体消费心理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尤其是消费时机认同度这个指标,几乎下降了10%的比例。相对于其他两个指标的认同和评价,可见,金融危机、通胀预期以及经济促进举措的逐步退出对消费者影响最大的还是信心问题。
调查中还发现,金融危机下,日化行业尤其是洗涤等日用品类,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没有很大的起伏,毕竟是生活必需品,在市场上表现出刚性的一面。但在产品档次尤其是化妆品类的档次需求上则有明显的差异。
表9:2008-2010年化妆品不同档次产品的消费意愿程度变化表
数据来源:中国化妆品网C2CC消费者抽样调查
从图表9中可以看出,中档产品的消费意愿出现持续降低,200元以下的中低档产品意愿明显上升。但前后对比发现,中高档产品没有出现下降反而有一定程度的上升,这说明,中高档产品有自己固定的消费群体,这部分人的经济实力不会因为金融危机而产生大的变化——“买得起的人依然买得起”,高档产品甚至奢侈品在中国依然有市场。图表9的数据与当前中国居民收入呈现哑铃型发展也比较契合,在产品定位以及市场选择上,行业企业应当注重这种社会形态的发展。从目前的市场状况来看,如果不是具备雄厚实力的企业,想进入跨国品牌占据90%市场份额的一二线市场,难得很大,应当尽快抓住跨国品牌还没有完全渗透到3线以下市场的时机,尽快的进入该类市场,农村包围城市。
2、日化(化妆品)专营专卖店业态快速发展,改变了渠道组成比例,但瓶颈隐然显露。电子商务渠道的发展将对行业未来的走向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忽视电子商务就是放弃未来的市场。
表9:2006-2010年化妆品不同档次产品的消费意愿程度变化表
注①:带*数据为2010年1-11月份数据+12月份预测数据
注②:变化幅度指2010年渠道比例与2006年渠道比例的变化幅度。
数据来源:综合国际统计局、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C2CC抽样统计数据
日化(化妆品)专营专卖店业态,发迹于80年代末期,90年代有所发展,但没能成气候。进入新世纪,随着上海伽蓝旗下的自然堂、美素两个品牌的成功,以及日本资生堂在中国大力发展专营店系统等业内动态的影响,日化(化妆品)专营专卖业态在2005年前后终于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 06-07年度,专营专卖店业态上升到历史发展的高峰,据统计,目前,全国的日化(化妆品)专营专卖网点数量超过15万个。近几年,专营专卖业态的零售销售额占总零售额的12-15%,国内呈现出自然堂、珀莱雅、丸美、彭氏等依托专营专卖业态而快速发展的企业。
事实上,专营专卖业态的确发展迅速,但并没有像媒体或者业内部分企业分析的那么乐观。相反,经过06-07年度的疯狂扩张后,近两年,专营专卖业态已经隐然显露瓶颈。纵观全国的专营专卖业态,有部分活得很滋润,有部分已经倒闭,有部分还在苦苦支撑。
分析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
第一:缺乏业态经营的专业基础
新从事专营专卖业态的经营者的身份,或者是跟风的投资者,或者是原先经营商超的渠道商转型而来。尽管之前可能有经营日化(化妆品)的经验,但作为新的业态系统,这些经营者未必了解专营专卖业态。在日化店地理位置的选择,周边消费者人群的调查,店面的形象设计,店堂的布置,产品结构的选择、营业员的培训与管理,会员系统的建立与管理,形象宣传工作及对消费者的服务工作等专业领域缺乏经验甚至相关意识。以投机心态或者跟风心态从事专营专卖业态的经营,不利于该业态的长期健康持续发展。
第二:品牌及产品的发展与专营专卖业态的发展不能和谐发展
客观的说,目前多数的专营专卖业态营业地址以二三线市场为主,并有不断下沉的趋势,在一些乡镇市场,居然已经出现三家以上的专营专卖店在进行竞争,而竞争的手段大多是价格战、促销战。,真正以消费者为中心,诉求品牌和服务的高级竞争并不多见。全国新增大量的日化(化妆品)专营专卖网点鱼龙混杂。对于那些希望以专营专卖业态获得发展的品牌,选择不慎,可能有损品牌形象对区域市场造成影响;另一方面,专营专卖业态的快速发展,使产品、品牌等市场资源找到一条有别于商场超市的渠道,这是一条市场拓展和品牌定位提升的新路。但专营专卖业态的市场定位决定了以二三线品牌为主,而随着品牌的发展,最终将进入商超渠道,自然堂等品牌与专营专卖店的矛盾就源于此。专营专卖业态很难摆脱为他人做嫁衣的命运。
第三:业态两端主体的价值取向不能一致
虽然,业态两端的主体,最终的目的都是利润,但在具体过程中存在时间差,品牌上首先是市场拓展与品牌成型,而专营专卖业态主始终考虑利润,虽然该业态目前还不需要进场费等苛捐杂税,但品牌的淘汰率却超过了商场超市业态,这是业态经营者选择高回报品牌进行经销的结果。在中国日化(化妆品)现有运营模式下,多数品牌商(厂家)以代理模式进行市场渗透,代理商承担着厂家任务压力及业态主服务和支持压力的双重挤压,疲于奔命。导致代理商的利益受到严重侵蚀,使整个品牌的市场运作基础存在崩盘的可能。
综上所述,本报告认为:在未来1-3年,专营专卖业态仍有一个快速发展的机遇,但如果不解决专业性不够、厂家店主价值取向不趋同以及专营店业态鱼龙混杂等瓶颈问题,在不愿的将来,当业态内的门店数量出现饱和,而且运作手法、激励机制雷同、追求当前利润等因素,导致业态自身的品牌意识淡薄,专营专卖业态将出现恶性竞争的局面。虽然这是行业(业态)发展的必然过程,但这个过程必然对行业发展带来阵痛,尤其是目前风行该业态的趋势,将是受波及的企业不在少数。
电子商务这个渠道并非某些媒体或者企业的操作结果,而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中国拥有世界第一的网民,几乎占据中国30%的总人口,而且这些网民的年龄结构层次呈现低龄化,可以预见的未来,这些人必将成为中国最主要的消费群体。互联网改变人的生活,电子商务将改变市场的渠道选择。进入一个不成熟的市场,不是没有风险,但谁能抢得滩头阵地,必将取得向腹地渗透的先机。
表9:2007-2010年化妆品不同档次产品的消费意愿程度变化表
从图表11可以看出:中国网络购物连续四年接近100%的增长,使得网络购物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零售渠道。重要的是,这种趋势还将持续多年。
今天不电子商务,明天将无商可务!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