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栋大楼里,一个白人觉得空调太冷,必须加衣服;一个黑人却觉得空调开得还不够,热得她恼怒地砸东西,到最后,她们终于平静下来,因为换了一台可以同时制冷和制热的格力空调。
在南非,这则广告很多人都耳熟能详。直到现在,这个同时实现制冷、制热的多联机节能技术,在国内仍只有格力一家企业掌握。
核心技术的缺失,一直是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空调制冷行业也是如此。
日前,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创造与全球制造业复苏高端研讨会”上传出消息,格力正凭借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占领竞争制高点,发布了自主研发的三大核心科技。中国空调业已走出依赖国外技术的中低端制造业发展模式,逐步成为核心技术的领跑者。
分析格力的管理模式和创新路径,也许能给我国的本土企业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研发投入没有上限
由于核心技术的研发需要长期、大量的经费投入,而简单的效仿从短期行为来看则见效更快,因此,后者对很多企业来说更具诱惑力。
目前,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一些未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只能一面跟消费者打着“概念战”,一面向国外空调巨头购买昂贵且过时的技术。
“在格力,研发投入没有上限一说。”格力总裁董明珠说,只要经过讨论确定的研发方向,需要花多少钱都没问题,即使遭遇失败,依然可以继续尝试。
比如风道系统,有的企业只进行简单设计或是直接购买及沿袭现成方案,而格力则斥巨资委托专业机构开发数字模拟系统,对风道的每一处细节进行优化,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噪音和震动,提高了产品能效。
比如元器件实验室,国内企业采购元器件时大多由供货方提供数据,格力则建立了专门实验室,测试每一款元器件的性能和极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性能标准。
比如环境实验室。在这里,不同型号的空调机都要随机取样,在暴晒、雨、雷电等最恶劣的环境中呆满2~5天,考验它们的性能。
一位实验室的负责人说,在实验室内部,最大的成就感不是验证产品质量的可靠,而是把产品“玩死机”,因为这说明找到了产品的问题及症结所在。
很多发明来自“草根”
除了研发部门和实验室,在格力,很多发明还源自“草根”。
例如,格力电器筛选分厂的机修班长张树源,从搬运工到安装熟练工,再到一名机修工,张树源不仅迅速适应新工作,而且通过持续学习和钻研,开始对身边的工序进行技术改进。
1998年,他的第一个创新成果“电缆线线芯排序通断检验设备”诞生并投入使用,使检测时间从过去的几分钟缩短到1秒钟,检测设备成本从四五万元降低到几十元,准确率却高达100%。其后,通过3年的钻研,张树源在2000年研制出成本只有3000元的“张树源氟回收机”,代替了20万元一台的进口氟利昂制冷剂回收设备,在国内制冷界引起轰动。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