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国人还在为“豆你玩”和“蒜你狠”而烦恼的时候,近日来国际农产品市场也是波澜迭起。由于多个主产区遭遇旱涝灾害,国际期货市场上的小麦价格自6月以来持续飙升,目前处于22个月以来新高点上,更呈现出50年未见的强悍上升走势。此情此景不禁让人回想起两年前那场令人心有余悸的全球性粮食危机——历史是否会重新上演?农产品价格上扬对脆弱的全球复苏意味着什么?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国和消费国之一,中国又应如何调整自身以适应可能出现的种种不确定性?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本月3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本轮农产品价格波动虽来势汹汹,但其成因不同于上一轮上涨,预计影响也会相对小一些。不过,陈凤英认为供求紧张的情况仍有可能会出现,并有可能通过多个渠道加大全球经济复苏的脆弱性,需要引起密切关注。
自然灾害成价格飙升主因
继前一日美国交易时间创出每蒲式耳7.1125美元的2008年9月以来新高后,本周二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9月份交割的小麦价格延续其连续第六个交易日的上涨,截至记者发稿前,较前一交易日收盘上涨0.6%至6.975美元,较之6月初已累计上升了62%,上个月更出现了自1959年以来的最大幅度、最快速度上涨。而在这一轮小麦价格亮丽上扬的背后,是以俄罗斯为首的多个主产区传来的因灾减产消息。
过去5周里,受一百三十多年不遇的严重高温少雨天气影响,全球小麦产出大国俄罗斯的部分重灾区出现了半数农作物绝收、剩余作物产量预计减半的现象。据俄罗斯谷物联盟预计,今年俄国内小麦产量可能要较此前预计的8100万到8500万吨降至7200万至7800万吨之间。该联盟8月2日称,预期俄今年小麦出口将下降到1500万吨,较上一年的2140万吨缩减超四分之一。与此同时,其邻邦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等小麦产区亦出现大面积减产,而这两个国家去年分别产出小麦2090万吨和1700万吨。数据显示,每年在国际市场上交易的小麦中,有18%来自俄罗斯和乌克兰两国。
独联体国家小麦的大幅减产极大地加剧了市场上对于今夏小麦供应紧张的担忧,而来自其他几个小麦主产区的消息更是雪上加霜。目前,雨水过量的加拿大、持续干旱的欧盟国家以及出现蝗灾的澳大利亚都面临小麦减产的危险,而这些因素无一例外成为推高小麦价格走势的砝码。有分析师预测,如果投机者乘虚而入,预计本轮小麦期价有可能会上扬至每蒲式耳8.5美元。
陈凤英认为,以小麦为代表的本轮农作物价格波动与2007年至2008年那一波上涨原因不同。这一次主要是因为自然灾害导致减产,引起供应紧张的担忧。其间虽不排除投机因素,但相对程度较轻。“欧洲有债务危机牵制,美国已开始着手加强对衍生品和对冲基金的监管,预计投机活动会有所收敛。相比之下,目前游资较为充分的新兴市场国家更需要警惕投机风险。”她说。而上一轮推动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投机因素更为普遍而明显,且当时存在乙醇等生物燃料与粮食争抢农产品原料的特殊需求因素,这种现象在目前发展第二代和第三代生物燃料的阶段已有所减弱,因此近期出现因农产品价格上涨而引发粮食危机的可能相对较小。但她同时指出,作为食品原料的农产品,其供求关系趋紧可能给全球经济带来的影响仍然不容小觑。
三渠道影响全球复苏
作为与能源、矿产等并列的国际大宗商品,农产品价格的上涨首先触动的可能就是通胀管理者的神经,特别是在全球经济复苏疲弱且仍然依赖宽松货币政策的当下。陈凤英认为,在投机力量不过度介入的前提下,经由农产品价格传导的通胀压力可能相对有限,不大会改变目前全球CPI总体保持低位的现状,加之全球经济今年出现了前高后低的走势,预计退出措施仍会推迟。不过,她强调密切关注农产品价格走势和经济复苏动向仍然十分必要,因为根据6、7月份欧美股市反弹的表现,全球经济不排除在3至6个月后再次呈现旺盛复苏。若事实果真如此,则需要警惕通胀风险。
此外,农产品价格上涨可能影响全球经济的第二个途径就是食品企业生产成本的上升。对于这些企业来说,有两种选择:一是将增加的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在多数国家仍面临严重失业问题且劳动力工资难见上涨的情况下,这无疑意味着消费者用于其他非必需品可支配收入的减少,与各国政策制定者全力提振需求的努力背道而驰;二是企业自身消化原材料成本上升,这意味着企业获利空间的减少,导致其扩张、投资及吸收就业方面都将动力不足,进而不利于实体经济复苏。“我不认为本轮农产品价格上扬会威胁到全球经济复苏,但是增加其复苏脆弱性是肯定的。”陈凤英表示。
最后,不同于能源、矿产等其他品种,农产品或者粮食作为人类生存必需品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价格上涨更多损害的是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的利益,更有可能为目前已因危机爆发而亮起红灯的发展问题设置更多障碍。陈凤英认为,2008年那一场粮食危机引发了埃及、海地和巴基斯坦等发展中国家的国内骚乱,这告诉人们粮食问题关乎生存,饥饿引发的恐慌不仅有可能促使进一步的囤积居奇行为,更有可能带来其他社会问题。对于需要发展援助的穷国来说,粮食价格上涨意味着用于发展援助资金的购买力下降,帮助穷国摆脱贫困的步伐也将放缓。
练好内功防范外部冲击
作为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如何科学部署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给我们带来的冲击,这是一个现实而严峻的问题。陈凤英认为,尽管目前我国农产品自给程度总体较高(自给率在95%左右),但像大豆等个别产品仍然对国际市场存在较大依赖。因此,降低这部分农产品的进口依赖度就是规避外部冲击的关键所在。为此,陈凤英认为需要从两个角度做好防御。
首先就是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包括积极推动多哈回合谈判,改变不公正的农产品国际贸易现状,一方面解决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农业补贴问题,另一方面在国内落实WTO框架下的所谓“绿箱”和“黄箱”农业补贴,从而提升国内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优势;其次,我国自身要切实做到科学发展农业、综合发展农业,改变农村劳动力成本低、投入多、产出少的局面,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以此确保基本农产品能够全方位自给自足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