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财经>财经动态>  正文

脱缰的电动自行车:路上它们最乱 出事最扯不清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3/01/2013 16:42:36   来源:新华网

  不正规的不安限速器 正规的剪断限速线

  CFP图

  近期,京津冀等地频频出现雾霾天气,电动自行车“低碳、绿色、环保”的特点凸显,甚至有媒体表示,电动自行车或许可以成为绿色出行的“先锋”。与电动汽车相比,电动自行车普及程度更高——在北京,电动自行车几乎随处可见,已是市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但是,电动自行车面临着更多困惑,尤其是在出租车司机眼中,“钻缝儿”、闯红灯、强行过马路等违法行为让他们深受其苦。

  有消息称,电动自行车新国标计划在春节后公开征求社会意见,“争取在今年六七月份最终推出,以免影响今年下半年的销售旺季。”但截至目前,未有公开征求社会意见的迹象。

  “路上数它们最乱”

  2月22日中午,出租车司机王顺(化名)刚在四元桥附近加过油,有点儿犯困,于是把车停在一块空地上跟同行们抽烟醒盹儿。聊起电动自行车,包括王顺在内的四位司机师傅都觉得电动自行车“乱”,“你就看吧,路上数它们最乱!”

  王顺对电动自行车有意见不是一天两天了。“咱不说环路、长安街,其他一般的路,甭管早高峰还是晚高峰,只要路口堵车,肯定就有电动自行车,它们干啥?钻缝儿!”王顺嘬了口烟,接着说,“我遇上不知道多少回了,整个路口公交、私家车、出租车都堵着,就这电动自行车各种钻,哪儿有缝儿往哪儿走,倒不是说这样不行,但它们到了路口不看灯,一不留神就会撞上。”王顺说,就在前几天傍晚,他差点儿跟一辆钻缝儿的电动自行车撞上,“人家头都不回地继续走,你响喇叭?压根儿不搭理你!”

  李天(化名)师傅指着自己车的左前灯说,“就昨天,那灯差点坏了。”昨天李天在中关村一带的路口准备掉头,车刚启动,从左手边冲出来一辆横穿马路的电动自行车,“奔着车的左前灯就来了,我赶紧往右边掰,不然就撞上了。”

  几位师傅口中的电动自行车之“乱”,大部分是因电动自行车在斑马线上等红灯、闯红灯、随意横穿马路等行为造成的,“听着都是小事,但是太多了,防不胜防。”王顺隔三差五就听说同行又跟电动自行车出事了,挺多的,我们公司里每个月都有这种事。

  “出了事最扯不清”

  王顺和李天从来没跟电动自行车发生过剐蹭等事故,但同行里有不少人赶上过。在场的几位司机师傅一致认为,“千万别摊上跟电动自行车相关的交通事故。”

  究其原因,主要是“最扯不清”。王顺说,“跟电动自行车的交通事故,一般咱们出租车司机碰上的都是剐蹭、追尾什么的,不严重,比如说电动自行车追尾撞了我的车,责任在他,但到赔钱的时候,好比说需要赔500块钱,他说没钱,你说怎么办?如果出租车撞了电动自行车,比如过路口的时候电动自行车抢灯了、我没注意撞上了,你看吧,明明没什么事,也得跟你要上四五百块钱,就算交警来了也没辙,只要他摔倒了,咱们就应该带他去医院做检查,要是怕耽误工夫可不就得多给些,有的干脆讹上千块钱。”

  就在上个月,李天的同事老张开车经过一个小型菜市场,一辆突然驶出的电动自行车撞上了老张的车尾。老张看自己的车问题不大,说让电动自行车赔200块钱,对方指着电动自行车跟老张说:“我没钱,要钱你就把它推走吧!”老张跟李天他们讲这事时哭笑不得,“最后觉得就200块钱,这么扯皮下去耗不起,放电动自行车走了,自己去修的车,要不且得耗着呢!”

  也正是因为出租车遇上电动自行车总是有理说不清,王顺、李天他们现在看到电动自行车就加倍提防,“连我们公司老总开全体会都说,大家记着啊,见着电动自行车躲他们远点儿,不是说真出了事咱们不担责任,而是咱们老吃亏,跟他们真是耗不住。”

  “卖车的都管剪限速线”

  王顺认为,电动自行车之所以容易出事,根源在于电动自行车的行驶速度过快,“几乎所有电动自行车的限速线都被剪断了,限速这招实际形同虚设啊。开快了,可不就容易出事吗?”

  王顺自己家里就有两辆电动自行车,平常自己的老伴儿、儿媳妇和儿子出行都会骑电动自行车。两辆电动自行车都是在购买时就剪断了限速线,“听我儿子说,卖电动自行车的店都管剪限速线,前几天他还在网上看到有人发帖,说要自己剪限速线,就因为嫌新买的电动自行车太慢,速度上不去。您说,这样能安全么?”

  尽管如此,出租车司机们普遍觉得“骑电动自行车的人也都是生活不容易的人”,王顺更是打趣地说,“白领、金领谁骑电动车上班啊?再环保再绿色,人家也嫌跌份。”李天甚至觉得剪限速线的行为也可以理解,“咱都是普通市民,大家骑电动车无非是为了赶时间上班,而且送外卖的、送快递的有好多也骑电动车,速度越快效率就越高,钱挣得就越多,剪限速线、追求开得快,可以理解。”

  老刘曾经是一名出租车司机,现在退休在家,每天骑着电动自行车出行。他家有两台电动自行车,一台有品牌“正规的”,另外一台“不正规、没牌子”,二者的区别在于:正规的有限速线,不正规的没有限速线。不过,老刘没剪限速线,他觉得限速有必要,“正常骑,速度已经可以了。”

  作为曾经的出租车司机、现在的电动自行车车主,老刘觉得两方的对错“一半儿一半儿”:“出租车司机有时候也起急,不是一直好脾气,司机们说电动自行车乱可以理解,但也不全对,出租车还有抢道的时候呢!骑电动自行车的确实也有不遵守交通规则的,怎么说呢,双方都应该注意。”

  “上牌不上牌都一样”

  根据美国媒体报道,2012年,全球销售了3900万辆各类电动车,电动自行车占了其中很大一部分。有媒体调查了北京五家规模较大的品牌电动自行车售卖店,2012年全年销售量约8400台,销售额增幅最大的一家为33.3%。毫无疑问,电动自行车已经成为普通民众道路出行的重要工具。

  出租车司机们并不反对这些说法,尽管在道路通行方面他们并不觉得电动自行车“奉公守法”,但他们也关注着对电动自行车的管理。李天觉得,让电动自行车在路上更加规范,重点不在限速,“限速就像是防患于未然的办法,真出了交通事故怎么办?咱们现在在这方面有管理缺口,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对于这个“管理缺口”,老刘家的两辆电动自行车就是最好的写照——“正规的”上了牌照,“不正规的”没上牌照,但两辆车在行驶时的待遇是一样的,“根本没人管你有没有牌照,有回我闺女骑着那辆没牌照的在长安街上走,没事儿,交警倒是说她来着,只说不许带人,根本不管牌照的事儿。”老刘的看法是,“上牌照花不了多少钱,但上不上牌照一个样儿,谁还主动去上牌照呢?而且,即便出了事,这个牌照也不顶用,跟赔付没关系。”

  对此,王顺觉得应该要求所有上路的电动自行车上牌照,“严查,备案,跟咱们机动车一样,这样,当交通事故发生了之后,如果责任在电动自行车一方,他逃逸也没有用。”

  有资料记载,2012年我国电动自行车保有量为1.5亿辆,人口较密集的沿海城市里,平均每4户家庭便有一台电动自行车,而北京电动自行车的数量在2012年已超过70万台。朝阳区一位非机动车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透露,目前电动自行车购买的势头有增无减,“按照管理规定所有电动自行车都应该上牌照、办行驶证,现在来上牌的也不少,最多的时候一天近十辆,不过上牌照只相当于做车辆登记,出了事归交管部门管。”

  李天觉得更靠谱的办法是给电动自行车上保险:“机动车有个交强险,好比说我开车跟电动自行车撞上了,我的车有保障,但电动自行车没上保险,一个有保险、一个没保险,遇到事儿了心理状态肯定不一样,要是给电动自行车上保险,不用多,一年100块钱,引入保险公司来当第三方给电动自行车车主们服务,我觉得,那种出了剐蹭事故后不认账、讹钱的事也就自然而然地没有了。”

  事实上,无论是在电动自行车售卖方、还是车管等相关部门,目前都没有给电动自行车上保险这个概念,咨询中,朝阳区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表示,“现在还真没有给电动自行车上保险的,保险公司也不见得有这个险种,要投保,只能车主自己买商业保险。”(记者 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