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财经>财经动态>  正文

纺织业受困双杀 棉价过山车成本失优势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1年11月23日   来源:中国证券报

  

本报记者 倪铭娅 康书伟 山东报道

“棉价‘过山车’不仅苦了棉农,也苦了我们这些处于纺织产业链中端的中小型企业。”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亨利棉业老板于风君哀叹,“从9月初到春节前是棉花加工企业最忙的时期,但据我了解,夏津县可能有95%的企业已经和我一样停产了。有些企业干脆宣布倒闭,开始卖机械了。”

“可以说,今年是历史上最困难的一年,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还困难。”孚日集团董事长孙日贵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感慨道,造成行业性困局的主要有两大突出因素:一是棉价大涨大跌,加剧了企业经营风险;二是受金融危机影响,欧美市场复苏难见曙光,消费需求减弱导致订单量减少。“过去欧美客户买衬衣,一买一打,现在改成论件买了,这差别有多大?”

中国证券报记者在山东多地调查发现,“不赚钱”的状况在纺织产业链条各环节中普遍存在。从棉农、棉花收购商到棉花加工企业、棉纺织企业,再到棉成品企业,概莫能外。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的企业人士和业内专家认为,原材料在纺织企业中的成本占比最高,棉价“过山车”急剧放大了企业的成本控制风险,戳中了纺织业数十年来无法改变的“旧痛”。而在入世出口大幅增长之后,近年来随着包括劳动力在内的生产要素价格上升、诸多政策红利的弱化或消失,中国纺织业不仅要应对一些东南亚国家的大肆“抢单”,还面临欧美市场需求疲软而造成的订单缩水。这成为纺织业的“新伤”。

他们认为,旧痛新伤齐发,明年纺织业可能再陷出口困境。治旧痛,需相关部门统筹原材料生产布局,企业提高市场应变能力;疗新伤,需全行业加速升级,走出扎堆低端的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