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债、欧债危机,国内通胀居高不下及货币政策紧缩预期下,A股市场交投萎缩,昨日更是创出近期调整以来的2651.28点新低。与此同时,信用交易市场也盘桓不前,投资者做多做空出手谨慎,两融余额呈小幅递增之势。
截至8月1日,两市融资余额322.23亿元,环比微增0.99%。融资买入额10.13亿元,较7月29日的11.32亿元,减少1.19亿元。融券卖出515.63万股,融券余额2.45亿元。
上周融资买入66.6亿元,周环比降1.78%,而融券卖出大幅放量3634万股,周环比涨仅40%。从个股看,继中国南车被大幅沽空后,做空者的目光又瞄准了中信证券。上周中信证券被融券卖出321.1万股,高居榜首。8月1日,再被融券卖出24.89万股,中国南车则被融券卖出16.87万股。数据显示,上周有8只标的证券均遭100万股以上的做空,除中信证券、中国南车外,紫金矿业、中国国航、中国铝业赫然在列,一直不被看好的农业银行等4只银行 股加入到被做空行列。
中信证券遭大幅做空
截至8月1日,两市融资融券余额324.68亿元,融资余额322.23亿元。其中,沪市融资余额197.11亿元,深市融资余额125.12亿元。两市融资买入额10.13亿元,融券卖出515.63万股,融券余额2.45亿元。
8月1日,融资买入额前五名分别为:五粮液5826.3万元、西山煤电4712.6万元、兴业银行4651.2万元、中信证券3925.6万元、中国神华3809.3万元。融券卖出前五名分别为:保利地产46.37万股、中国联通45.46万股、建设银行31.26万股、紫金矿业30.95万股、农业银行28.5万股。
上周,中信证券遭遇大幅做空,5个交易日分别被融券卖出83.5万股、61万股、33.6万股、36.8万股、106.2万股,合计被融券卖出321.1万股,高居榜首;中国南车以231.8万股居第二位;紫金矿业以224.3万股居第三位。8月1日中信证券再遭24.89万股卖出,当日被融资买入3925.6万元,融资偿还2485.6万元,净买入额为1440万元,做空动能下降。
受甬温铁路事件影响,中国南车遭到当日最大融券卖出,从前周末的1000股飙升到121万股。尽管7月25日晚中国南车表示制造的车辆不存在质量问题,但投资者并不买账。上周5个交易日连续被融券卖出121.1万股、48.9万股、15.5万股、43.7万股、2.6万股,8月1日又被融券卖出16.87万股。以7月22日收盘价6.63元与昨日收盘5.49元相比,股价跌幅17.2%,做空者获利不菲。
两市近日在2700点附近展开宽幅震荡。在此背景下,融资融券市场中呈现融资缩量、融券大增的态势。东吴证券的统计数据显示,上周融资买入额接近66.6亿元,环比下降1.78%;融资偿还58.5亿元,环比上涨3.29%,而融券卖出3634万股,环比大涨近40%。截止7月29日,两市融资融券余额合计321.6亿元,周涨幅2.5%。
银行股频遭冷遇
银行股一直令投资者十分纠结,一方面,市盈率、市净率均处历史低位,另一方面受到再融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等负面因素困扰。表现在两融市场上,银行标的股被融资买入的同时也被融资偿还和融券卖出。
上周,大部分银行标的股也遭到做空。在融券卖出超100万股的8只中,银行股占了3只,包括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信银行。其中,农业银行排名第四,被融券卖出190.3万股,融资买入额为1883.7万元,融资偿还额4522.3万元,净买入额为-2638.6万元。建设银行排名第五,被融券卖出178.4万股,净买入额为277.4万元。中信银行排第六,被融券卖出131.3万股,净买入额为-1735.7万元。此外,工商银行排在第九,被融券卖出88.3万股,净买入额为1112.8万元。
8月1日,建设银行又遭31.26万股的融券卖出,净买入额-1.4万元;农业银行被融券卖出28.5万股,净买入额为11.6万元。兴业银行则受到宠爱,当日融资买入额4651.2万元,排名第三位,净买入额达1536.2万元,无融券卖出。
沪深两市融资余额前十名分别为:中国平安13.51亿元、兴业银行12.01亿元、中信证券9.65亿元、特变电工8.92亿元、西山煤电7.61亿元、西部矿业7.34亿元、浦发银行7.38也一样、中联重科7.22亿元、招商银行6.93亿元、万科A6.85亿元。其中金融 股占了5席。
湘财证券银行业分析师李晓彬认为,银行业短期流动性改善空间有限,中报行情是目前的催化因素,不过中报行情的幅度或将低于一季度。 银行业绩确定,且估值很低;未来监管政策可能好于预期;资产质量属于“慢性病”,治不好但不至于致命;目前情况下,配置银行股是进可攻退可守的品种。
中原证券银行业分析师方夏虹认为,上市银行业绩30%左右的增速与其他一些行业相比仍然具有优势,但是在整体宏观经济风险较大的情况下,未来的盈利预期并不乐观,大环境并不支持银行股走出一轮强劲的中报行情。另一方面,银行股相对稳定的业绩表现却也能在偏弱的市场中为投资者提供一个避风港。
下一页:产业资本增持四只股被套牢 不妨“与庄共舞”
产业资本增持四只股被套牢 不妨“与庄共舞”
以上市公司 大股东为代表的产业资本,一直以来被外界看作价值投资的典范。随着A股市估值优势的显现,产业资本频频出手。业内专家认为,与金融 资本相比,产业资本表现出更好的市场“嗅觉”,也更能准确地判断出股价是否被低估,稳健型投资者可在买入产业资本增持股后耐心持有,即可做到“与庄共舞”。
产业资本频频出手
“内忧外患”之下,A股市 场沿袭了2010年以来的震荡局格,截止8月2日,上证指数下跌4.59%。而随着A股估值优势的显现,以上市公司大股东为代表的产业资本频频出手。
数据统计显示,截止8月2日,沪深两市共有218家公司发布了大股东及高管增持公告,发生增持行为785次,累计增持股份数为4.94亿股,耗资约69亿元。由于产业资本一直以来被外界看作价值投资的典范,因此,大股东或者高管增持也被认为是产业资本对公司价值的强烈认可。
“伺机而动,逢低进场。”这是产业资本作为资本猎手的真实写照。光大证券策略分析师开文明表示,低估值是产业资本增持力度加大的一个主要原因。当前的市盈率只有16倍左右,已比2005年的估值低点要低。因此,产业资本频频出手,意味着A股市场的部分股票已足够便宜。
华泰联合分析师谢江指出,作为公司经营决策的参与者,股东(高管)可以在第一时间知晓公司所有重要信息。这种信息的不对称,使得大股东或高管在二级市场的操作,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公司对公司股票估值的认识,或者透露未来盈利和发展的预期。
安信证券策略分析师诸海滨表示,作为独立投资主体的产业资本,在投资方向的选择上,既可以选择实业投资也可以选择金融投资,二者收益率高低决定了产业资本的流向。“比起一般投资者,产业资本的嗅觉比普通资金更为敏锐。他们对公司的发展情况以及未来业绩更加了解,也更能准确地判断出当前的股价是否被低估。”诸海滨说。
业内资深人士在接受《投资快报》记者的采访时称,上市公司大股东增持是对于上市公司未来发展有信心,显示产业资本已经认同了公司估值。产业资本对A股市场的青睐程度不断上升,增持力度显著加强,虽然这不能成为股市短期上涨或止跌依据,但却是支撑股价中长期上涨的重要因素。
关注基本面优秀的增持股
一家公司股价到底多少合适?这是一个难以界定的问题,不过,作为产业资本的大股东,它对股价的认可并增持或许能给出更为全面的答案。
绝大部分受产业资本增持的个股都跑赢大盘 。如在近期获得公司第一大股东深圳市富安控股有限公司增持1220.72万股的中国宝安(000009),在昨天沪综指下跌0.91%,深成指跌0.59%的逆境中,录得4.11%的涨幅。显然,控股股东增持本公司股票的行为,向外界传达了其作为内部信息人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看好,同时也表明了其在一定程度上认为公司估值水平可能已相当低的判断。
浙商证券分析师赖艺蕾认为,产业资本对公司价值判断的可信度一向很高,历史数据也显示,如果低迷市场中发生了大股东增持潮,通常都意味着股市底部显现。同时产业资本的积极增持行为,也给多头带来了做多底气。投资者可以关注获得增持后股价涨幅相对较小的,或受市场影响而出现下跌的个股。
华泰证券分析师陈勇表示,从操作角度而言,大股东增持股通常走势温和,主力增持大多不以快速拉升为目的,多数是为了“捡便宜”,有时也会根据需要进行护盘,起到激发市场人气、维护股市稳定的作用。如果投资者采取的是长线策略,那么买入增持概念股后只要耐心持有、“与庄共舞”即可。
尽管如此,也有市场分析人士指出,作为玩转A股的个中高手,大股东增持既可能是公司价值已经被严重低估,增持有助于稳定投资者信心;也可能是为了控股权的争夺, 比如鄂武商A(000501)等。此外,也可能是公司大股东出于对后市的资本运作,比如增发、配股等需要而出手“护盘”;因此,投资者在布局受产业资本增持的个股时,要有所“区分”。
长城分析师张涛出指出,如果增持是出于对公司基本面的长期看好,或者被增持公司存在重组的预期,投资者可积极介入。如果增持仅仅属于为再融资或稳定短期股价进行的护盘行为,投资价值则大打折扣。
部分产业资本增持被套股
东方电气(600875)
6月23日,东方电气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中国东方电气集团于2010年12月1日启动增持计划(12个月内增持不超过已发行股份数2%的公司股份),截至2011年6月22日,总计增持公司股份557.89万股,占公司已发行股份数的0.278%。由于东方电气目前的市价明显低于公司增持期间的均价,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增持的股份己悉数被套。
据了解,东方电气是我国最大的发电设备制造和电站工程承包特大型企业。目前公司在手订单充裕,按照订单和生产周期推算,前期订单高峰期所累积订单预期于2011-2012年生产并确认收入。因此,公司业绩释放应该是有较大的保障。
东北证券分析师王师指出,市场对核电未来发展前景和2020规划装机目标仍存疑虑的情况下,公司估值受到压制。不过,随着日本核事故的平息和中国在“确保安全”原则下高效发展核电的大方向不变,公司估值存在向上修复的预期。
资金流向 :机构金融终端显示,该股昨天录得主力资金流出758万元,最近三个交易日录得资金流入169万元,五个交易日录得主力资金流入1087万元。
中天科技(600522)
在4月27至5月25日一个月不到时间内,中天科技先后发布了三次获增持的公告,据了解,公司控股股东中天科技集团在这期间累计增持中天科技股份近950万股,按期间股公司二级市场均价23.59元的及公司昨天收盘价才21.63元来算,中天科技集团增持的股份被被套逾8%。
值得一提的是,在前不久公司以23.80元/股增发7058.82万股,拟募集不超过16.8亿元资金,投向光纤预制棒等项目建设。由于控股股东中天科技集团没有参与增发。以海通证券被迫包销了4113万股,如海通证券没及时“割肉”,按昨天收盘价算,海通证券账面已浮亏近1亿元。
光大证券分析师周励谦指出,虽然中天科技募投项目需要1-2年的建设周期,且对公司短期业绩有一定的摊薄作用,但作为企业长期发展的必由之路,公司未来成长空间得以打开。预计公司2011-2012年每股收益分别为1.31元和1.64元,目标价30元。
资金流向:机构金融终端显示,该股昨天录得主力资金流出3139万元,最近三个交易日录得资金流出5253万元,五个交易日录得主力资金流出6426万元。
上海医药(601607)
年初至今,上海医药己经获得股东上实集团累计增持1290万股,增持平均价格约为19.23元,耗资约2.48亿元。按公司8月2日15.91元的收盘价计算,上实集团增持的股份被被套逾16%。上海医药还表示,上实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有计划在未来12 个月内继续增持上海医药。累计增持比例不超过公司已发行总股份的2%(含今年此前已增持的约0.486%部分).
湘财证券分析师陈国俊表示,上实集团前期耗资近2.5亿元增持上海医药并计划与一致行动人在未来进一步增持公司股份,显示了公司控股股东对公司未来成长的信心。“在短短的两年内,公司完成了从新上药重组到H 股融资的两次蜕变,内部整合和外部扩张正双管齐下,上海医药未来的成长空间应该非常明确的。”其指出。
7月13日,上海医药公告指出,将斥资20亿元布局全国性营销网络。对此,高盛的研究报告 指出,上海医药近期疲软的股价与其盈利增长预期不符。“上海医药具备了成为中国医药行业领先整合者的充分条件,并购将推动经营增长。”
资金流向:机构金融终端显示,该股昨天录得主力资金流出606万元,最近三个交易日录得资金流出1013万元,五个交易日录得主力资金流出1249万元。
风华高科(000636)
风华高科5月5日盘后公告称,大股东一致行动人深圳市广晟投资公司1月12日至4月29日期间增持公司股份1350.42万股,占总股本2.01%,成交均价为11.233元/股。按公司8月2日10.40元的收盘价计算,深圳广晟投资增持的股份被被套逾7%。
公司发布的详式权益变动报告书显示,看好风华高科的未来前景是广晟投资此次增持的原因,此外增持也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对风华高科的控制力,以及进行市值管理。据了解,风华高科大股东为广东省广晟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旗下广东风华高新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最终控制人为广东省国资委。在广东国资证券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公司存在资产注入等预期。
深圳一券商电子元器件行业研究员表示,风华高科大股东一致行动人深圳广晟投资增持公司的股份或广东国资委认识到了风华的发展潜力,欲将公司定位于广东电子信息的资本平台,为广晟资产旗下的电子信息相关资产注入到上市公司铺路。
资金流向:机构金融终端显示,该股昨天录得主力资金流出378万元,最近三个交易日录得资金流出328万元,五个交易日录得主力资金流出1521万元。
下一页:减持周期股重配消费医药 私募积极调仓换股
减持周期股重配消费医药 私募积极调仓换股
多重利空之下,私募对于后市演绎难言乐观,但多数私募基金倾向于认为,市场大幅度下跌空间已不大,2600点一带或是2011年箱体底部附近,下行风险有限。操作上侧重防御性,减持周期股、重拾消费、医药等防御板块。
减持周期股
7月末突发事件引发的权重股大跌,给原本在2800点一线挣扎的大盘 以致命一击,成交量再次回落,市场人气不足,私募基金也因此保持谨慎观望。对于后市,私募观点更多趋于中性,多数私募认为今年的市场本质上还是震荡市,震荡市中只有结构性机会。
目前来看,看多和看空双方依然僵持不下,但更多的私募对于后市呈现出的是中性态度。据莫尼塔最新一期私募基金经理调研结果,25%的受访对象对8 月大盘整体走势乐观,25%的私募基金经理则较为悲观,还有50%的受访对象则认为大盘以震荡为主。
在市场缺乏系统性机会之际,更多的私募基金目前更看重个股的挖掘。值得注意的是,73%的调研对象偏好非周期,27%在周期类和非周期类之间没有明显偏好,而周期类则完全没有人选择。其中,非周期中的消费、新材料、医药板块相对被看好,不看好的则包括了地产、银行 和资本品。
上海一私募基金表示,“在3 季度物价仍然处于高位的背景下,货币政策放松的预期恐将落空。此外,短期经济数据偏弱,动车事故的发生,政府可能会对持续快速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反思,难免加重投资者对经济的担忧。”据其透露,近期已经降低了部分周期股,只留下了核心品种。
侧重防御性
虽然私募基金对于后市并不乐观,但也不悲观。在近期市场大幅下挫之后,多数私募基金倾向于认为市场继续下跌空间有限,在大盘逐步趋于稳定之际,正是调仓换股的好时机。
同亿富利投资总监陈铭认为,从指数上看,市场的下行空间并不太大,可能会在2650点左右形成第二底部。他预计,如果没有大的利空出现,2610点下破的可能性比较小。
挺浩投资董事长康浩平认为,2011年是一个震荡市,股市 箱体运行区间为2600—3200点,需要做的是高抛低吸,目前不能杀跌在箱体底部。
翼虎投资余定恒表示,“对金融 、地产、机械、水泥、建材等传统的强周期性行业保持警惕,因为靠规模和价格的增长模式不可持续。如水泥并不需要效率的提升,只需要投入建厂,随着项目的下降,增速会慢慢下降。大消费和战略新兴产业不会受到投资增速和经济转型的影响,而是一个稳健成长的行业。”
据了解,私募基金仍普遍看好医药股和消费股,由于高铁事件的冲击,一些私募也对安防行业表现出了一定的关注度。
好买基金(微博)(微博)调研显示,7月私募重配股行业主要包括大消费、医药、新能源、金融、军工、酒类等。其中,有29%的私募公司重配了消费板块,有26%和14%的私募公司分别重配了医药、新能源。值得注意的是,消费、医药已经连续数月成为私募基金重配最多的行业。一些偏重选股的私募基金将医药、酒类作为主要防御型配置,而金融行业重配比例下降的也说明私募基金对于大盘股行情 的热情正在慢慢褪去。(上海证券报)
下一页:趁大盘反弹之势 7月份中小板高管套现逾10亿
趁大盘反弹之势 7月份中小板高管套现逾10亿
⊙记者 钱潇隽 ○见习编辑 蔡臻欣
趁大盘 反弹之势,高管纷纷套现离场。7月份,中小板公司董监高及相关人士减持金额合计达10.34亿元,环比增加55%,而这也是自4月以来高管单月套现新高。
中小板公司高管的套现意愿仍处于高位。今年3月以来,中小板指连续3个月处于下行通道之中,尽管如此,高管套现金额从4月份2.86亿元开始不断上升,5月份达到4.13亿元,6月份为6.69亿元。6月21日以后中小板指触底反弹,涨幅较大,但这又一次促使高管趁机离场。统计显示,中小板董监高及相关人士7月份合计套现金额达10.34亿元,环比升逾五成。
7月份总共发生了225笔减持交易,合计减持股份数为6417.31万股。其中,2家公司被套现过亿元。减持力度最大的华东数控,当月高管李壮、高鹤鸣、刘传金、汤世贤共分6次减持股票合计1221.07万股,成交均价在15.11元至15.80元,合计套现1.85亿元。其次是远望谷,董事徐玉锁共减持696.02万股,成交价在23.00元至23.63元,套现1.61亿元。
减持力度较大的公司还有北斗星通、四维图新、棕榈园林等。7月份,北斗星通董事赵耀升和李建辉共减持245.51万股,套现6809.48万元。四维图新则被高管冯涛、董事孙玉国等8人分36次合计减持153.40万股,合计套现4915.13万元。棕榈园林高管林彦、董事李丕岳、监事林满扬等5人共有9次减持操作,合计卖出棕榈园林股份数141.45万股,成交均价在29.93元至34.91元不等,共计套现4744.55万元。
其他被减持超过2千万元以上的公司还有胜利精密、多氟多、嘉应制药、南国置业、澳洋科技、苏泊尔、神剑股份、南洋股份、鑫富药业。
高管减持“井喷”的同时,增持的现象则出现大幅萎缩,这显示出产业资本谨慎的态度较为一致。7月份仅出现30笔增持交易,有24个公司出现高管增持的操作。其中被增持金额最大的是东源电器,公司高管吴强与7月5日在二级市场以11.18元的价格增持股份23.26万股,动用资金约260.01万元。其次是思源电气,高管陈照平和林凌于7月1日增持14.6万股,涉及金额200.66万元。其他被高管增持金额超过10万的公司有长江润发、三元达、常宝股份。(上海证券报)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