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财经>财经动态>  正文

香港商报:中国经济政策转向恰逢其时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1年1月4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月4日电 《香港商报》4日刊出评论说,中央对今年宏观经济政策的重大战略调整,是居于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做出的安排,“财政与货币”两大经济政策的协调运行,将更加有利于抗衡国际货币泡沫危机的冲击和促进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无论从中国经济政策转向的时间和空间而言,都恰逢其时,具有正面的意义。

文章摘编如下:

去年12月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对今年中国经济政策作出了重大战略调整和重要部署。即: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去年12月底央行突然宣布再度调升存贷款基准利率0.25厘。于是市场普遍解读为,中国经济政策或货币政策已发生根本逆转。其实不然,笔者分析,中央对今年宏观经济政策的重大战略调整,正是居于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而做出的一种更加积极稳健的和常态化政策安排,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继续推动中国经济健康复苏和稳定增长的基本态势并未发生改变,“财政与货币”两大经济政策的“松稳搭配”(松财政;稳货币)和协调运行,将更加有利于抗衡国际货币泡沫危机的冲击和促进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无论从中国经济政策转向的时间和空间而言,都恰逢其时,具有正面的意义。

首先,宏观经济政策由“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向“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的及时回归,即财政与货币政策的配置运用,由“松松搭配”转向“松稳搭配”,标志着自2008年9月全球金融海啸爆发以来,中央政府为避免经济陷入急速衰退或通缩,而果断采取的“全面宽松经济政策”已顺利完成其阶段历史使命,并确保中国经济成功避过衰退危机,而实现强劲复苏。同时,经济政策的常态化“回归”也恰恰表明中国经济的复苏增长势头已确认稳定,记得金融海啸当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温总理对去年经济政策的继续“松松搭配”定调,也正是居于经济复苏前景未明和充满变量的积极考虑。因此,既然现阶段经济复苏势头已经明朗,正是时候对宏观经济政策作出及时、必要的收敛,以确保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其次,2011年是中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产业、经济和民生,全面实施结构性、科学性和环保型战略大转型的关键之年。为顺利实现产业结构的低耗、节能、环保与高效全面升级和经济增长模式的绿色GDP转变、扩大内需与现代服务导向转型,以及国家、社会、民生的“民富国强”与“科学、和谐发展”的战略转变。中央经济政策将继续扶持和促进各经济领域的协调运行与稳健发展。同时,面对现阶段中国产业与经济的诸多结构性矛盾,为抓住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尽快实现上述领域的战略大转型,财政政策作为政府强力经济杠杆和政策的导向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和突出。因此,中央对“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定位是非常正确和必要的,与之配套的财政、税收、社保、收入分配体制和价格机制的改革明年将陆续全面展开。

再者,由于欧美经济阴霾未散、持续低迷。美国为提振其经济复苏的动力,改善持续高企的失业率,去年11月已宣布推出次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2),再次向全球和新兴经济体大量释出流动性或恶性通胀危机。同时,随着欧盟近期对爱尔兰债务危机拯救行动的开始和欧债危机的持续蔓延,11月28日底欧盟委员会、欧洲央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已通过了未来应对欧债危机的“时效性注资拯救计划”,意味着欧元区全面的变相“二次量宽”政策也已开始。这势必加剧经济复苏强劲的中、印、俄等新兴经济体的通胀危机。

因此,为确保中国经济的健康复苏态势,避免出现通胀危机冲击经济,必须果断出手,收紧货币流动性。可见,“稳健货币政策”的变动正当其时。

还有,“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的协调配置,正是居于“经济安全、稳健”的原则考虑。其并非经济政策的单纯“正负”两极逆转,而是一种常态化或临界状态的稳健政策与调节机制安排。也就是说如此政策搭配,本身已蕴含了宏观经济政策的微观调节机制,将更有利于经济政策应对经济形势变化的收放调节。因此,毋庸置疑,今年中国经济形势仍将保持健康、稳定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