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财经>财经动态>  正文

VC/PE:改变“野蛮创业”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9/08/2010 17:09:00   来源:中国企业家

  

文 | 本刊记者 潘虹秀

VC和PE给商业软环境带来的一大变化是在企业商业模式设计、国内国际市场开拓、资本与团队引进、企业并购等方面发挥智囊和人脉作用,起到了单靠创业团队和咨询公司难以实现的作用

屈指数来,中国风投的历史也恰恰是25周年。1985年9月,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简称中创公司)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家风险投资公司。这家官办风投公司诞生的初衷乃是想改变中国科技创业的软环境,它希望能避免中国当时科研经费管理的弊端—钱砸向科研项目,市场上却迟迟见不到结果,成果只停留在纸张(论文)上。

这个由当时国家科委年轻干部倡议的VC改变软环境的梦想最终宣告失败,它在投资高科技项目不见成果后,转向了房地产、股票买卖、高尔夫球场等项目,与初衷渐行渐远,于1998年被中国人民银行勒令停业清算。虽然失败,中创还是给中国的融资环境带来改变,它是中国VC行业的萌芽,让中国企业在自筹资金和银行贷款之外,有了第三种渠道。

中创在中国没能实现的梦想,让它的海外同行实现了。1996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中国留学生张朝阳在美国从传奇人物尼葛洛庞蒂等人筹得创业的启动资金18.5万美元,用于创立ITC。1998年又从英特尔-T和IDG等公司拿到了210万美元风险投资,此后ITC更名。直到去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张朝阳一共从海外风投那融资4次,总计4000万美元。如果我们把VC理解为狭隘的硅谷式VC,张朝阳算是中国引进VC第一人。在这之后,腾讯等互联网公司均获得海外风投的投资。

如果没有风投的支持,中国的互联网产业将会怎样?这是一个有趣的话题。在这些案例中,VC带来的最大作用,是让写在一张薄纸上的idea,在通往商业化的未知道路上,能不断获得充沛的现金(接力棒式的一轮轮融资)支持,直到成长为一个具有盈利能力的公司。它不仅让幼稚的公司得以在烧钱中迅速成长,还给中国公司设计了一条走向世界公众公司的道路,掀起中国互联网公司在美国纳斯达克的上市潮。此后几年,类似互联网的现象在太阳能产业重演。VC们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创业企业在公司治理上向国际水准靠拢。与此同时,VC也带动了法律、税务、审计、会计、知识产权等中国创业软环境的改变,促使中国创业从野蛮生长走向规范成长。

帮助一个科技型公司从无到有,这是硅谷式VC的特点。中国还存在另一类VC和PE,它们最大的作用是帮助企业改制,从国有或集体所有制企业变成股份制企业,或者从非上市公司变成上市公司。比如,在张朝阳创业之前(1993年),广东佛山的电器企业科龙就获得华登风投的支持。此后,鹰牌陶瓷、小天鹅、创维、南孚电池等公司均获得华登、华平创投、中金直投(鼎晖的前身)等的投资。在中国创业板开通的今天,VC们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完善也起了很大的助推者作用。

VC和PE给商业软环境带来的另一大变化则是在所投企业的商业模式设计、国内、国际市场开拓、专业团队引进、企业并购等方面发挥智囊和人脉作用,起到了单靠创业团队和咨询公司难以实现的作用。这一变化,在这几年的全民PE化潮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一部分VC和PE向价值投资者方向努力。

最后,再说说VC、PE可能带来的副作用。上述列举的VC们带来的种种变化,归根结底是催化剂的作用。催化剂可迅速催大一个企业,也可能让企业倒在快速发展的死亡线上。VC们为了追求企业发展速度、规模,更主要的是为了保障自己权益,而与企业家们签的对赌协议,弄不好就是一服“催死剂”,轻则激化资本方和创业者矛盾,重则导致企业创始人被迫出走,甚至企业破产。最终的结果是两败俱伤。这种副作用也很可能作用于整个行业,让全行业弥漫浮躁之气,或过早卷入并购大战的资本运作陷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