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9日,南锣鼓巷,交道口街道为流动人口发放医疗卡,并提供免费体检。本报资料图片 薛珺 摄
新东城将把流动人口纳入全区公共服务体系,今后,该区流动人口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子女教育、医疗卫生、户籍治安等方面,将与常住人口同管理、同服务。
昨日,新东城区长上任第一个工作日,出台了《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社会管理创新实施方案》。
“在子女教育等五个方面,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同管理、同服务,这基本相当于,流动人口在京可以享受到市民待遇。这应该是北京第一个正式对流动人口采取这一管理模式的区县”,昨日,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毛寿龙评价说。
对于该项举措,东城区发文表示,目的在于“强化流动人口的同城意识、对社会的认同感,引导他们融入社区,与社区居民和谐共处”。
据了解,东城区正在组织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维护社会稳定综合试点”,原东城区的网格化管理系统,为“试点”的框架。而“流动人口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子女教育、医疗卫生、户籍治安等五个方面,与常住人口同管理同服务”,为“试点”的主要内容。
本月下旬至12月,“试点”以东直门街道、东花市街道、建国门街道苏州社区、崇内社区等四个社区为“突破口”。东城区发文透露,今年12月至2011年1月,试点经验将报至市委市政府,而后着手向其他社区推广。
■ 追访
打工者:迟到的市民待遇
拿着东城区交道口街道发给的“爱心医疗卡”,在南锣鼓巷打工8年的浙江人章冬翠头一次觉得自己也是社区的一员,凭医疗卡和暂住证,她在辖区内的医院就诊或买药可享受免挂号费、化验住院五折等优惠。
这是去年7月29日上午发生在东城中医院的一幕。当时,原东城区利用网格化管理系统,向东城区北部部分流动人口,发放“爱心医疗卡”,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享受相同的医疗待遇。
目前,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享受同等待遇的范围,从医疗,扩至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子女教育、户籍治安等领域。
听到这一消息,河南来京务工、在东直门一家单位做保安的邓艳启说,来京后从办暂住证到登记租房需要不断地进出派出所,这让他始终觉得自己和北京人有距离感。“是不是以后,俺们再遇上这些事就不用跑派出所了,像北京人一样找社区就行了”。
内蒙古籍来京打工的陈女士到北京已有20年,目前在夕照寺一间底商店铺经营杂货。她自己住城里,孩子在通州上学,希望新东城这张“大网格”把她们一家容进去,让她对北京这座城市也有归属感,“早就听说,杭州这些地方,对外地人都给市民待遇,北京的市民待遇,迟到了”。
■ 追问
惠及哪部分流动人口?
“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子女教育、医疗卫生、户籍治安等方面,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同管理、同服务”,新举措中提到的流动人口,是全部流动人口,还是已有房产的流动人口?
对于《意见》中提出的新举措,在崇文门附近工作的王女士提出疑问。她认为,流动人口可至少分为三类:租房族;有房族,即在东城区已有房产;“流动”族,即单位在东城区,而住址地在其他城区,“单位也可以办暂住证,如果按暂住证确定流动人口的所在地,这部分人也可以是东城区的流动人口”。
王女士说,市人大曾提出建议:对于满足“四有”条件的流动人口,推行新的户籍管理政策。四有即有固定工作、有稳定经济来源、有房产,缴纳社保达到一定年限。王女士推测,其中提到的新的户籍管理政策,“极有可能就是新东城区将要采取的措施”。
新举措究竟是覆盖区域内全部流动人口,还是仅限于其中一部分人群?东城区暂未说明。
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系主任毛寿龙认为,即使新举措只针对有房产的流动人口,“也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北京终于迈出了这一步”。
他认为,“非京籍”人员是北京富有活力的一批人,为北京经济作出了重大贡献。以往,办张暂住证,流动人口都要到派出所,直接跟警察打交道,“常常让人有一种被排斥的负面感觉”。(记者 刘泽宁 王佳琳)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