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环保>  正文

尾气检测启用新法 作弊车辆无所遁形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8/24/2012 13:41:00   来源:南方日报

  

 

  9月开始,江门汽车尾气检测将采用更严标准。 黄文波 摄

  新检测标准9月开始在市区全面实施

  近日,汽车年检尾气排放不达标愁煞了王先生,他郁闷地告诉笔者,今年的检测比往年严了,车子没通过要送去维修保养后再送检,实在是麻烦多多。笔者了解到,和王先生有同样烦恼的人并不在少数,何先生说:“要通过尾气排放的检测难了,而且多了一个检测项目,多了一项收费。”

  为何今年的检测标准更严、收费更高呢?对此,笔者咨询了市环保局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原来,今年尾气排放检测采用了更准确、更先进的检测方法,以往采用作弊方法侥幸通过检测的车辆,在新的检测方法中将原形毕露。

  ●工况法替代双怠速法汽油车通过率仅六七成

  据介绍,目前江门汽车尾气排放检测标准有两个:汽油车采用稳态工况法,柴油车采用加载减速工况法。车主反映年检通过难度比以前大,主要原因在于换了这两种检测方法。与以往的双怠速检测法比较,新检测方法的不同之处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工况法检测体系更为先进、自动化程度高、要求更严格。在以往的检测过程中,人工操作环节比较多,容易出现人为作弊的现象,如通过踩踏加油踏板快慢来作弊。正常检测要求“将油门踏板迅速踩到底,然后维持4秒后松开”,则能测出机动车排污的正确值,但如果不将油门踩到底或加油时不维持4钞,就会使得测量的结果与实际不符,甚至顺利地通过检测。新的检测方法较好地克服了踩踏和调节油门等人为作弊行为,检测人员只能根据电脑要求一步步操作。另一方面,工况法检测内容全面、真实、准确。传统的双怠速法在车辆空载的情况下,只能对机动车尾气中的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的含量测量提供技术支持,无法检测氮氧化物的含量,而工况法检测通过模拟汽车在道路行驶情况下怠速、减速、加速和换挡等实际工况,能准确测出氮氧化物的含量,从而更真实地测量机动车排气污染物的含量,检测结果更全面、更真实、更准确。

  根据今年的检测情况分析,采用了新检测方法后,汽车年检的通过率较以往低,其中,汽油车的通过率大致在60%-70%之间,柴油车则是50%左右。汽油车检测不达标主要集中氮氧化物的排放上。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新的检测方法原计划于2009年6月1日开始实施,但由于当时实施条件尚未成熟,延至去年年中才开始逐渐落实。目前,开平、台山等市已全面采用新检测方法,江门市区也有部分开始实施。从今年9月份开始,江门市区将全面铺开实施新检测标准。

  ●不达标两原因发动机故障+催化器失效

  氮氧化物的排放量高了,究竟是哪些因素造成的呢?

  “造成尾气排放不达标的原因一般有两个,一个是发动机故障,一个是三元催化器失效,要先分清是两者中的哪一种。”广物福恒福特4S店售后站长甄健威详细地为笔者介绍了各种故障情况:发动机故障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发动机功率不足引起内部故障,此情况下,可通过换活塞、镗缸、活塞环等零件,对发动机进行大修,以维护其性能。另一种是发动机油、电、气三路的故障。油路方面,大多是由于车主使用了不符合要求的汽油,或者汽油过滤器脏了导致的。此时,车主可将原来汽油全部换掉,清洗油箱,更换为好的97号汽油。如果油路正常,火花塞、高压包等可能引起发动机电路上的故障。“一般火花塞的寿命是在5万公里左右,到了这个公里数,它会有磨损,如果没有更换会导致燃烧不充分。”气路方面则主要由空气过滤器引起,“脏了就要清洗,如果换掉效果会更好。”除了发动机,三元催化器失效也可能是导致尾气排放不达标的罪魁祸首。

  甄健威建议,在三元催化器可修的情况下,车主可使用专门清洗的药水进行清洗,把三元催化器唤醒。“或者跑跑高速,大约50公里就够了,转速保持在4000转以上。”甄健威解释其中的缘由:跑高速可把三元催化器中的脏物清洗干净,从而恢复其部分功能。倘若三元催化器不能修了,只能更换新的。

  平时保养好 年检不心慌

  汽车尾气的排放关系到我们生活环境的质量,车主不仅在年检的时候要关注,平时也要注意做好保养,这样既可提高汽车的性能,又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何乐而不为呢?

  江门华通丰田的谢文坚建议车主要按照汽车保养手册上的时间和项目对爱车进行定期的保养。

  “油箱一年半3万公里就要清洗一次。汽油格一般1万公里要换一次,有的车5000公里就必须换了,视乎不同的车而定。火花塞通常是两年半5万公里就得更换。高压包也要定期检查。空气格达到1.5万公里最好也换掉。三元催化器一般到了4.5万公里要用专用的药水清洗,特别是用97号的汽油但车主用了93号的油,一定要清洗一下。”甄健威给出了以上具体建议。(潘伟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