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着力从创新环境管理机制入手,建立健全了决策、联动、督察、引导、服务、体制、奖惩和考核八大环保机制,使环保工作步入了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科学轨道。
综合决策、部门联动,形成大环保格局
近年来,郑州市不断健全和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郑州市委、市政府分别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分管市领导为组长的创模、节能减排和综合整治等工作领导小组。郑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意见》、《郑州市节能减排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重新修订了《郑州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成立了郑州市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工程指挥部。2010年,成立了郑州市环境保护委员会,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主任,负责协调全市环境保护重大政策和事项等工作。
为强化与各县(市、区)和市直部门之间的联动协调,郑州市环保局纵向与辖区12个县(市、区)政府和5个区管委会建立联动机制,横向与发改、财政等30多个部门建立协作机制,郑州市定期召开联席会议。2010年,郑州市环保局与市安监局签署了《应急联动协调机制协议》。每月召开一次全市环境形势分析会,每季度召开一次环境新闻发布会,聘请环保义务监督员近3000名。目前,郑州市已建立起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环保工作联动机制,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政协支持、部门协同、全民参与的大环保格局。
加强督察、政策引导,解决环境难题
郑州市环保局专门成立了由纪检监察室牵头的重点环境问题督察办公室,每月向市委、市政府报告一次督察情况。投资4800余万元,完成了环境自动监控平台、地表水责任目标断面水质自动监控等九大系统的建设任务。郑州市建立并实施了联席会议办公、相关部门协同作战等10项工作制度,使一大批环境难题得到及时解决。
郑州市环境保护从以行政手段为主向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转变。2010年,水环境生态补偿政策在全市范围全面展开。自2011年起,在全省率先开征扬尘排污费。郑州市还建立了绿色信贷共享机制,与金融机构实现信息共享。郑州市不断加强农村环保体制建设,在所辖县(市)的乡镇相继设立了38个环境监察中队,由县(市)环保部门直接管理。目前,郑州市已初步建立起了市、县(市、区)、乡三级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全市农村建成垃圾中转站400余座,74个建制镇全部配备了垃圾中转和运输设备,形成了村收集、镇(乡)中转、县(市)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并在全省率先建成7座乡镇污水处理厂。
健全奖惩、“一票否决”,支持环保工作
郑州市相继出台了《污染物减排工作奖惩规定》、《加强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意见》、《郑州市生态创建考核办法》等政策文件。2011年,郑州市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管理的实施意见》和《郑州市生态水系截污工作奖惩措施》,对生态水系内河道排污口未治理到位的责任单位实施财政扣款,每个排污口扣款100万元;对生态水系区域内排查发现工业企业生产废水超标直接排入生态水系的,对辖区政府或管委会给予一例一次1000万元的财政扣款。截至目前,共扣款1.86亿元。郑州市环保投资达上百亿元。
郑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实行节能减排目标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的规定》,在评先创优活动中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将污染减排作为考核政府实绩的硬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目标。
【快论】创新重在实效
岳跃国
进入“十二五”,工程减排潜力缩小,结构、管理减排压力凸显。相对于转方式、调结构所需的时间较长,管理减排效果来得更快。
从减排形势看,指标增加,领域拓展,更需弥补管理漏洞。从实施效果看,今年上半年,4项减排指标三降一升不容乐观,更需创新管理举措。
长期以来,一些地方上下联动不足,左右协调不顺,政策连续性不够,程序规范化不强,影响了管理减排效果。
郑州从创新环境管理机制入手,建立健全八大机制,强化管理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创新踏踏实实,效果实实在在。
又到了岁末,各地在总结报告中,又要强调如何重视减排、如何创新管理、如何强化奖惩等。然而,创新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还要融入思想中;不能停留在文件里,更需体现在行动上;不能停留在宣传中,更要反映在效果上。
郑州创新管理减排,不仅口号叫得响,而且效果来得实。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