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林松花湖上,一群年轻的学生乘坐着环境监测船,在湖的各个不同段位采集水样。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专业的研究生王滨滨正在用专业的取样工具紧张、忙碌地工作着;哈尔滨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大二学生苏丹仔细地将水样灌入瓶中;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大三的谢楚宁则在一旁做着记录,并给采集的样品标上标签……
东北师范大学教授边红枫对学生的采样进行现场指导,她说通过对水中生物的采样,分析水体浮游生物的数量及种类,进而能判断出松花江上游松花湖的水质状况。
来自上述3所高校的学生之所以在松花江上游采样,是因为他们都选修了“松花江流域水环境保护公共政策研究”贝迩创新课程。在过去的一个学期里,这些由环境科学、管理学、法学、会计学、应用数学、历史学等不同专业的近百名本科生及研究生所组成的20个研究团队,多次到松花江流域进行实地考察、调研。通过课程学习、实地调研和科学分析,就松花江流域的环境问题分别提出了创新解决方案。他们的研究内容涉及公共政策、广告传媒、法律法规等领域。
—— 存在问题 ——
传统的教学方式跟不上环保形式的发展
今年两会时,政协“一号提案”是九三学社提交的“关于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提案”,低碳、环保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热门词汇,也是学生报考、留学的热门专业。
但是当前的环境教育却存在一些问题,环境保护部宣教中心项目主管、毕业于环境科学专业的李鹏辉认为,主要存在普及率低、教学方式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和教材建设落后等问题。如一些院校开设的环境教育课程仅局限于城市、资源、生态及相关专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理论性,其他专业很少或没有开设环境教育课程;环境教育离不开对实际生活中的环境破坏、资源浪费、水体污染等问题的了解,现在的环境教育仍然把传统的知识灌输作为主要教学方式,很少有实地考察与环保社会活动;环境教育教材专业性较强,针对非环境专业的高等环境教材少等。
面对上述问题,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校在贝迩项目的支持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 典型案例 ——
全新的学习方式激发创新思维
北京师范大学李小艳所在小组研究的课题是“松花江流域高校环境信息交流平台的构建”。她和小组成员曾到长春和哈尔滨进行实地调研,为此提出了建立一个流域内政府、公众、高校环保NGO及高校联盟间环境信息交流的模式。
“我们通过网络对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以及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进行了调查,了解高校间以及高校与政府、公众等交流环境信息的意愿、最佳途径等。我们还对企业、NGO、环保宣教中心、高校环保社团的一些代表进行了采访。综合各方的意见后,我们设计了几种交流模式,最后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得出了最优的交流模式。”李小艳说。
郭通,本次贝迩课程学员之一,他与其他6名学生组成的研究小组提出了应对流域突发环境事件的标准和方法——“超级基金法”。“我们希望找到松花江流域水质管理的办法,于是通过情景分析法、文献调查法等,发现‘超级基金法’中的某些特色制度和法条可以利用在松花江流域的水质管理中,为松花江休养生息提供完善的法律政策保障。”郭通说。
东北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宋立伟和他的团队研究的课题是“北方城市河流生态修复理念与设计的探讨——以伊通河长春市区段为例”。“伊通河是松花江流域重要的城市河流,是长春市的母亲河,我们的母亲河‘生病’了,失去了昔日的风采,如何让生病的‘母亲’恢复健康是我们研究的立足点。”宋立伟说,“我们沿着伊通河踏查,几乎找到了所有的排污口。我们发现人们对河流治理的理念比较落后,没有考虑到河流也是有生命的。所以,我们就运用生态修复的理念,对伊通河长春市区段做了整体的生态规划设计,希望我们也能为母亲河的健康建言献策。”
—— 学生感受 ——
这门课培养了大家的独立思考能力
对于这一全新的课程内容,许多参与的学生都体会到了它的与众不同。“从研究题目的确定,到研究思路,再到最后的研究成果汇总,全是学生在起主导作用。我们可以根据松花江流域这个大课题自由发挥,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去研究,在研究中学习专业知识,在学习中提高能力。”李小艳深有感触地说,“老师还为我们每个研究团队配了著名的专家作为顾问,可以随时向他们寻求帮助。”
郭通也觉得,这门课培养了大家独立思考的能力,为今后开展科研工作打下了基础。另外,课程让他和异地的大学生建立了很好的联系,让他们学会沟通和团队合作。
“不同学校、不同小组的研究内容都会给学生们启发,有的小组做手机媒体,有的研究环保广告,还有的研究农村环境问题,每个研究内容都让我们眼前一亮。”李小艳说,“我想这就是不同背景学生思维形式不同的体现,在我看来很有意思。”
由于每一个团队成员的专业背景不近相同,大家在看待问题的角度以及寻求解决方案的方式上有时会产生分歧。“学环境的同学可能首先会考虑是否触及环境敏感因素,而学经济的同学则会首先考虑如何实现利益最大化,以经济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正是这样的矛盾和分歧,促使我们找到最优化的解决方式,以争取得到最为圆满的答案。”一位参与课程的学生坦言。
“建议在松花江流域优先发行松花江流域彩票,为松花江休养生息筹集资金。”2009年12月27日,第六届高校研究型教学方法创新研讨会上,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一年级的学生刘丰详细地介绍了她所在团队的研究成果。其研究内容涉及“农村环保公众参与”、“松花江流域彩票”、“公众水环境意识”等。研究中呈现出的创新思维和别具一格的解决方案引发了与会者的极大兴趣。
—— 专家观点 ——
有利于培养环保方面的创新人才
贾峰(环境保护部宣教司副司长):处于不同空间流域的大学生围绕松花江流域的环境问题,从公众参与的方式及作用、河湖休养生息的科学基础等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和探讨。这样的创新课程旨在探索并建立具有推广价值的科研、教学、传播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流域水污染问题由于涉及上中下游不同利益相关方,解决起来难度很大。3所高校共同开设“松花江流域公共政策研究与创新课程”,采用与国际接轨的贝迩(BELL)教学方法与模式,探讨流域水环境管理政策,培养了环境保护的创新人才,很有实践意义。
同学们的研究成果虽然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但其中蕴含的创新思维和独特视角,对于“松花江流域休养生息”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刘静玲(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此次3校联合开课的倡导者):3所高校根据各自特长,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开展研究与调查。北京师范大学主要从国家和地方层面,对松花江流域水的环境保护公共政策研究方面开展工作;北京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则分别从松花江流域水污染的生态方面以及通过环境遥感的手段,监测水体污染情况等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课程以开放和互动以及多学科交叉的模式进行教学和研究,在环境教育探索上具有意义;此外,以松花江流域作为专题进行教学和研究,不仅有助于弘扬生态文明探索松花江休养生息之路,更具深远意义的是,当这些具有良好环境意识和知识的青年学生走向社会并成为未来的领导者时,他们对环境的关心、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追求以及对环境保护的贡献,有助于推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 相关背景
贝迩(BELL)是Business (商业)、Environment (环境)、Learning (学习)、Leadership(领导能力)之英文缩写BELL的音译。贝迩可持续发展项目由世界资源研究所发起,贝迩(BELL)项目主要做3项工作:提供教材、案例和各种教学资料;培训教师,提高环境教学能力,开发新课程;加强教职员工的联系,创建一个紧密的绿色工作网络,促进了高校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创新。至今,该项目已累计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清华大学等25所学校开设了30期培训。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