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也能卖钱?没错,碳交易开始在厦门“动真格”了。2月1日上午,厦门市碳和排污权交易中心举行了全国首场碳交易竞价会,竞价标的是大家还比较陌生的碳减排量。
经过5轮公开竞价,1号竞价人农业银行厦门市分行成为厦门市首宗碳交易的买家。本次交易的目的为自愿减排量12000吨,最终成交价比底价增值了13%。
厦门市碳和排污权交易中心负责人连炜告诉记者,由于目前我国尚未实行碳强制减排制度,国内碳交易较为清淡,“在国内许多城市碳交易都采用协议撮合成交,而厦门首场碳交易采用的是公开竞价模式,这在国内碳交易领域是一次重大突破,是我市运用市场机制打造低碳城市的一次创新”。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厦门市先行先试、积极贯彻落实中央批准的《厦门市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一项具体成果。《方案》提出,厦门要“以先行先试为重点逐步形成区域性金融要素市场”,厦门市碳和排污权交易中心的组建和运作,有利于促进低碳领域与绿色金融的有机结合,引入市场机制开展低碳城市建设。
碳排放权交易或成全球最大商品
碳排量如何变真金白银?碳交易竞价会如何举行?厦门企业为何争当“买碳翁”?2月1日,记者采访了市碳和排污权交易中心负责人连炜,揭开这一新兴事物的神秘面纱。
昨日的竞价标的12000吨自愿减排量,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形象点说,如果它们都释放出来的话,需要200万棵中等大小的植物用1年的时间才能吸收掉。
它的卖家不是来自厦门企业,而是顺昌的一个水电项目。“碳交易打破了地区限制,无论买家还是卖家,既可以是本地,也可以是外地”,连炜说。
不过,卖家要在交易所挂牌,审核程序比较严格,“要按照国际上自愿碳减排标准来操作,要进行‘碳核查’”,连炜说,相关机构会前往卖家所在地,对碳减排数据进行核对,重点核查减排的真实性。
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筹备,市碳和排污权交易中心推出了全国首个碳交易竞价项目,交易项目按照国际VCS自愿碳标准,经过了国际权威机构进行核证,项目在中心挂牌后,引起我市多家企业的兴趣,先后办理了竞买登记手续。
昨日,3家企业参与竞价,它们分别来自银行、新能源、传统制鞋行业。经过竞价,农业银行厦门市分行成为厦门市首宗碳交易的买家。
花钱买股权、产权,可以增值,那么,花钱买碳排放量,没有任何经济效益,为的是什么呢?
连炜说,每个企业单位都有碳排放,企业买了碳额度后,可以抵消其日常碳排放,并且,“买家付出的资金,卖家只能用于节能减排建设,从而降低整个社会的碳排放”。
中国碳交易市场潜力巨大。连炜说,目前欧盟的碳交易市场最成熟,美国的自愿碳交易行业更发达,中国则是碳交易潜力最大的国家。未来碳排放权可能超过石油,成为全球交易规模最大的商品。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