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能源>  正文

山西:后煤改时代,产煤区矿地关系困局待纾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1/24/2011 10:33:15   来源:中新山西网

  轰轰烈烈的山西煤炭资源整合接近尾声,产煤区地方政府财政失血,无力兼顾民生的现实引起了山西省政协委员王继军的关注,为此,他在21日召开的山西省第十届四次会议上呼吁,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以“综改试验区”为契机,尽快构建与新的煤炭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煤区和谐矿地关系的长效机制。

  山西煤炭资源富集人尽皆知,全省118个县级行政区中94个县涉煤,煤炭经济是产煤区财政的主要来源。煤改后原先属于市县级政府管理的煤矿企业归于省政府管理,曾经处于优势地位的矿区民众也无法像从前一样要求煤企承担社会责任,在资金投入方面帮助当地政府改善民生。

  王继军认为,集约化的大规模开采不仅没能改善矿区民众生存条件,反而带来更严重的潜在威胁。

  上世纪80年代国家提倡“有水快流”,产煤区地质灾害等影响民众生产、生活的问题,省属大型煤企除支付货币补偿外,还有实物补偿,即将国家划给该煤矿开采煤田的边角煤炭资源划给乡镇小煤矿。

  “虽然整合主体大部分承继了整合前被整合煤矿与当地政府签订的民众利益保障协议,但实物补偿确已名存实亡”,王继军说:“重组前长治市郊区26个煤矿中25个就是省属煤企潞安矿务局作为实物补偿从煤田边角划分给当地的,但此次兼并重组后,25个煤矿关闭了25个,仅剩的两个煤矿难以支撑村民生产、生活发展的需要。”

  据王继军介绍,兼并重组过程中乡村煤矿折价入股率不足5%,多数采用资产性收购或政策性补偿的办法,但由于之前涉煤村委无力办矿,或承包或租赁给个人,故此所得价款流入实际投资者手中,当地政府及民众实惠很少。即使有,多为一次性货币补偿,大多村除少数留作公积金外,其余均按村民人头平分,鲜有用于项目建设。

  王继军建议,地方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对产煤区地矿关系中资金使用和项目规划的监管和指导,着力将补偿资金和项目建设集中到发展现代农业和为煤炭生产服务的第三产业上,并确定地方政府、煤企、村委和民众的权利义务,在重组后的煤企和村委会之间以契约方式构建一个即利于矿企安全生产,又能改善当地民众生活条件的利益协调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