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能源>  正文

岩性油气藏勘探方法与技术(上)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1/12/2011 23:31:44   来源:中国录井网

  1.岩性油气藏勘探现状及勘探前景

  (1)勘探现状

  随着中国陆上含油气盆地逐步进入高成熟勘探阶段,探索岩性油气藏的重要性也日趋明显。岩性油气藏是目前中国陆上油气勘探的四大重要领域之一(其他3个领域是前陆冲断带油气藏勘探、叠合盆地中下部组合和老区精细勘探)。也是目前中国陆上实现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现实领域。从中国陆上近年来岩性油气藏探明储量规模来看,已经从90年代初的20%逐步上升到目前的55%左右,初步显示出岩性油气藏在增储上产方面的重要意义。从具体盆地来看:在松辽、鄂尔多斯、渤海湾等盆地年增储规模均在亿吨以上;在准噶尔、塔里木、四川等盆地其增储地位日显重要;在二连、海拉尔、柴达木等盆地成为新的增储领域;在酒泉、吐哈等盆地此方面勘探也有新的发现。总体来看中国陆上大部分含油气盆地在岩性油气藏勘探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勘探实践证明,中国陆上绝大部分含油气盆地应具有发育岩性油气藏的良好地质背景。

  (2)勘探前景

  从中国陆上主要含油气盆地剩余油气资源量来看,七大盆地(松辽、渤海湾、鄂尔多斯、准噶尔、塔里木、柴达木、四川盆地)剩余石油地质资源总量179.2亿吨,岩性地层91.3亿吨,占总石油地质资源量的51%。具体到各个盆地来看:松辽盆地剩余资源41。3亿吨,其中岩性一地层26.6亿吨;渤海湾盆地剩余资源32.7亿吨,其中岩性一地层12.7亿吨;鄂尔多斯盆地剩余资源33.7亿吨,其中岩性一地层27.6亿吨;准噶尔盆地剩余资源20.3亿吨,其中岩性一地层10.3亿吨;塔里木盆地剩余资源38.3亿吨,其中岩性一地层8.5亿吨;柴达木盆地剩余资源10亿吨。其中岩性一地层4亿吨; 四川盆地剩余资源2.9亿吨,其中岩性一地层196亿吨。由此可见,中国陆上主要盆地都具有开展岩性一地层油气藏勘探的资源基础。剩余资源量丰富,岩性一地层油气藏勘探前景广阔。从目前的勘探成果来看,以岩性一地层油气藏为主的非构造油气藏勘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这些阶段的油气勘探过程中。各个盆地积累了大量的地质、地震、钻井、测井、录井、测试和化验资料。一定程度的资料积累是岩性一地层油气藏勘探的基础,从各个盆地的资料积累来看,中国陆上主要含油气盆地均具有开展岩性一地层油气藏勘探所需的资料基础。

  (3)勘探思路

  随着油气藏勘探逐步开展,含油气盆地在各个勘探阶段所面临勘探对象的转变,即通过油气藏勘探所采用的勘探思路和技术方法也逐步发生变化,包括:

  ① 找油思路的转变主要表现在由构造向岩性转变、由正向构造带向负向构造带转变、由构造高部位向构造带翼部转变、由环洼向洼槽转变、由单一类型向多种类型油气藏转变;

  ②研究方法的转变由构造油藏勘探的核心工作"精细构造解释。落实圈闭高点"到岩性油藏勘探的核心工作"精细沉积储层解释,落实砂体空间展布形态"的转变,构造研究找背景,沉积研究找砂体,构造背景与沉积砂体综合研究预测隐蔽油气藏有利成藏区带;

  ③研究手段的转变由传统石油地质评价手段转变为应用含油气系统、层序地层等现代理论,结合地震信息多参数综合评价方法,加深研究,创新认识,提高综合研究水平,达到对勘探目标多方位、多方法、多技术的全面综合评价与分析;

  ④组织形式的转变由过去构造解释、沉积储层、新技术应用、圈闭评价分头研究转变为组成多学科多专业项目组。实现地质与物探研究的有机结合,资料处理、解释、分析与评价一体化,优势互补,联合攻关,解决关键问题。上述勘探思路、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和组织形式的转变为岩性油气藏勘探的突破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先进技术的应用为岩性一地层油气藏勘探取得重大突破提供了良好支持。

  良好的技术支持和技术储备是当前和今后开展岩性一地层油气藏勘探的关键。总体来看。中国陆上主要含油气盆地具备开展岩性一地层油气藏勘探的地质背景,拥有丰富的剩余资源量保证,前期进行了良好的资料积累,同时也具有良好的勘探技术支持。从勘探历程来看,中国陆上的主要含油气盆地目前已经进入岩性一地层油气藏勘探的阶段。各盆地具有良好的岩性一地层油气藏勘探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