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能源>  正文

黑龙江省灌溉农业发展战略的思考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1/11/2011 21:24:23   来源:《中国水利》2010.15   作者:董英

   关键词:黑龙江省;灌溉农业;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S27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1123(2010)15-0061-02

  黑龙江省耕地面积占全国的1/9,粮食产量排在全国第二位,粮食商品量占全国的1/6,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灌溉农业的发展是黑龙江省粮食高产稳产的基础。

  一、黑龙江省灌溉农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灌溉事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截至2009年,全省灌溉面积达到370.47 万hm2,其中水稻面积260.47 万hm2,水浇地面积110 万hm2,已形成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张广财岭、老爷岭山间谷地三大水稻集中种植区和松嫩平原西部集中旱灌区。

  1980 年以后,黑龙江省水田灌溉面积出现了三个上升期和两个波动期。

  第一个上升期:1980—1992 年长达13 年的上升期,共增加水稻面积76.2 万hm2,年均增长5.87 万hm2。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和生产力解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推动力,包括:引进了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推广了井灌水稻种植技术,农村实行了土地联产承包制。

  第二个上升期:1995—1999 年历时5 年的上升期,共增加水稻面积89.6 万hm2,年均增加17.87 万hm2。价格拉动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推动力。

  第三个上升期:2004—2009 年历时6 年的上升期,共增加水稻面积121.6 万hm2,年均增加20.2 万hm2。水稻保护价政策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推动力。

  两个波动期分别为1993—1994年和2000—2003 年,总下降幅度分别为19.4 万hm2 和35.87 万hm2,下降幅度最大的是2003年,当年减少水稻面积29.6 万hm2。水稻价格低和干旱是主要原因。

  二、黑龙江省灌溉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黑龙江省灌溉事业虽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存在问题仍然较多,这些问题不从根本上解决,将会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

  1.规划布局不尽合理

  黑龙江省现有万亩以上灌区335 处,其中286 处是20 世纪五六十年代规划建设的,这些灌区主要在两个问题:一是规划缺乏全局性。规划宏观尺度不够,地方政府各自为政,黑龙江省万亩以上灌区中1 万~5 万亩的灌区数量占灌区总数的65%,在2008 年《黑龙江省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编制以前,拥有两大平原的黑龙江省无一处百万亩灌区。二是规划标准低。囿于当时的局限性,很多规划没有按田林路综合治理、单灌单排进行规划,致使串灌非常普遍,曲路、弯渠、小池随处可见。

  2.水资源利用结构失衡

  黑龙江省农业灌溉用水总量为230 亿m3, 占社会总用水量的73%,其中,水稻灌溉用水210 亿m3。地表水灌溉面积100 万hm2, 用水量119亿m3; 地下水灌溉面积270 万hm2,用水量111 亿m3。地下水灌溉面积和用水量偏高,地下水利用率已接近全省可开采限制水平, 部分区域已超出开采限制水平。

  3.灌溉工程基础落后

  黑龙江省335 处灌区共有渠首工程468 处,其中已改造或比较完好的有110 处,其余358 处渠首属于半永久或临时性渠首工程, 骨干工程和田间工程配套率在60%以下。工程投入欠账较大,灌溉保证程度较低,出现“大水大水毁,小水小水毁,年年抗春旱”的局面。

  4.灌溉用水浪费严重

  黑龙江省灌溉工程配套程度低,跑、冒、漏严重,节水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9%,大中型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在0.45 以下,节水灌溉水平较低。

  5.灌溉模式不够优化

  一是轮灌不是很普遍,灌区或中等尺度的灌溉优化调度和水资源优化配置差距很大;二是已有水田灌溉模式和旱田灌溉模式比较粗放,分区灌溉模式和技术集成成果推广应用不够。

  6. 灌溉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

  黑龙江省灌区管理体制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 政事不分,政企不分,行政色彩浓厚,服务职能薄弱。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营体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灌区体制仍旧延续计划经济下的管理模式,灌区水管单位经济困难。灌区水价严重偏低,水价改革步履维艰,计量供水的节水机制没有形成。

  三、黑龙江省灌溉农业的发展战略

  1.从现代农业发展的视角定位黑龙江省灌溉农业

  黑龙江省拥有两大平原和全国农业机械化最好的农垦系统,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省份,具备在全国优先发展现代农业的环境和条件。

  一是要通过水资源配置体系支撑现代农业的发展。研究全省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细化二级和三级河流水资源配置,建立较严格的水权分配制度,实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合理分配各业用水。二是要用现代农田水利工程支撑现代农业发展。要提高建设标准, 优先建设农田水利骨干工程;要达到田方、地平、渠直、路通的标准;要通过地方政府微调土地,把农田水利骨干工程做成支撑现代农业的骨架工程。三是通过信息化建设支撑现代农田水利建设,包括管理信息化和操控自动化。四是建设良性的运行体制和机制保障现代农业建设。包括完善的用水者协会、农机合作社等农民合作组织,建立合理的水价制度,高效的计量供水、按方收费等用水机制。

  2.通过水资源合理配置确定灌溉总体布局

  (1)总体布局

  以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张广财岭、老爷岭山间谷地三大区域为重点,构建黑龙江省东中西三大粮食基地总体发展格局。根据《黑龙江省水稻建设发展规划》和《黑龙江省西部旱涝保收田建设规划》,至2015 年,全省水稻面积新增72.87 万hm2(基准年2009 年,当年面积260.47 万hm2),达到333.33 万hm2, 旱田灌溉面积由目前的110 万hm2 增加到200 万hm2,全省灌溉面积所占比例由目前的27%提高到39%。

  (2)区域布局

  西部(松嫩平原):坚持控制和改造并举,以控为主,发展为辅,减少井灌面积和大中型灌区上游的小型灌区面积,以大中型灌区的节水、改造、完善和提高为重点,增加地表水灌溉面积, 巩固传统优质粳稻生产基地。同时,大力发展旱田灌溉,全区水田面积达到96.67 万hm2,占全省水稻面积的29%,新增旱田灌溉面积90 万hm2,全区旱田面积达到200 万hm2。

  中部(张广财岭、老爷岭山间谷地):坚持以大中型灌区建设和完善为重点,搞好节水改造,控制为主,发展为辅。全区水田面积达到36.67 万hm2,占全省水稻面积的11%。东部(三江平原):坚持发展为主、控制为辅的原则,大力开发和利用过境水资源,发展地表水灌溉,减少和置换现有井灌面积,优化三江平原种植结构。至2015 年,力争使水旱比例达到1∶1,全区水田面积达到200万hm2,占全省水稻面积的60%。

  3.从可持续发展高度重视节水农业发展

  当黑龙江省灌溉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时,灌溉面积将达到666.67 万hm2,即水田和旱田各333.33 万hm2。按现有灌溉用水水平,届时农业用水量将高达320 亿m3,扣除过境水资源量,农业用水缺水35 亿m3,用水紧张不可避免。西部地区地下水可能持续下降,部分流域水稻过于集中,用水会严重超载,难以为继。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发展节水农业。

  一是调整种植结构。农业水资源管理要从供水管理为主转向需水管理为主,用水杠杆推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压缩高耗水作物面积。特别是西部地区降水偏少,应减少松嫩平原地区水稻面积, 积极利用地表水发展旱田灌溉。二是发展高效节水。大力发展灌区渠道防渗工程, 加强建筑物配套,减少输水环节的水量浪费;西部旱区要发展滴灌、微灌、喷灌等高效灌溉, 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三是提高水价,实行计量供水。加快水价改革,逐步推行按成本收取水费,要全面推行计量供水。四是推广水稻控制灌溉技术。水稻控制灌溉技术可在现有灌溉制度的基础上再节水30%~40%,要优先在井灌区、水库灌区和提水灌区推广,到2020 年力争使这项技术推广面积达到70%以上。

  4.农业用水实行流域化管理

  将流域作为一个整体,综合考虑流域内上下游经济技术条件,通过建立流域管理机构,统一调配地表、地下水资源,使流域内灌溉农业获得持续发展,流域内农业经济获得最大效益。建立“政府+流域管理机构+地方水行政管理机构+灌区+用水户协会”共同管理的现代水管理新模式。这种模式在灌溉、防洪、水事协调、水事监察等方面将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水利部农村水利司. 农业节水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2] 廖永松. 中国的灌溉用水与粮食安全[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董英(1967—),女,副研究馆员。关键词:黑龙江省;灌溉农业;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S27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1123(2010)15-0061-02

  黑龙江省耕地面积占全国的1/9,粮食产量排在全国第二位,粮食商品量占全国的1/6,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灌溉农业的发展是黑龙江省粮食高产稳产的基础。

  一、黑龙江省灌溉农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灌溉事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截至2009年,全省灌溉面积达到370.47 万hm2,其中水稻面积260.47 万hm2,水浇地面积110 万hm2,已形成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张广财岭、老爷岭山间谷地三大水稻集中种植区和松嫩平原西部集中旱灌区。

  1980 年以后,黑龙江省水田灌溉面积出现了三个上升期和两个波动期。

  第一个上升期:1980—1992 年长达13 年的上升期,共增加水稻面积76.2 万hm2,年均增长5.87 万hm2。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和生产力解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推动力,包括:引进了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推广了井灌水稻种植技术,农村实行了土地联产承包制。

  第二个上升期:1995—1999 年历时5 年的上升期,共增加水稻面积89.6 万hm2,年均增加17.87 万hm2。价格拉动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推动力。

  第三个上升期:2004—2009 年历时6 年的上升期,共增加水稻面积121.6 万hm2,年均增加20.2 万hm2。水稻保护价政策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推动力。

  两个波动期分别为1993—1994年和2000—2003 年,总下降幅度分别为19.4 万hm2 和35.87 万hm2,下降幅度最大的是2003年,当年减少水稻面积29.6 万hm2。水稻价格低和干旱是主要原因。

  二、黑龙江省灌溉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黑龙江省灌溉事业虽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存在问题仍然较多,这些问题不从根本上解决,将会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

  1.规划布局不尽合理

  黑龙江省现有万亩以上灌区335 处,其中286 处是20 世纪五六十年代规划建设的,这些灌区主要在两个问题:一是规划缺乏全局性。规划宏观尺度不够,地方政府各自为政,黑龙江省万亩以上灌区中1 万~5 万亩的灌区数量占灌区总数的65%,在2008 年《黑龙江省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编制以前,拥有两大平原的黑龙江省无一处百万亩灌区。二是规划标准低。囿于当时的局限性,很多规划没有按田林路综合治理、单灌单排进行规划,致使串灌非常普遍,曲路、弯渠、小池随处可见。

  2.水资源利用结构失衡

  黑龙江省农业灌溉用水总量为230 亿m3, 占社会总用水量的73%,其中,水稻灌溉用水210 亿m3。地表水灌溉面积100 万hm2, 用水量119亿m3; 地下水灌溉面积270 万hm2,用水量111 亿m3。地下水灌溉面积和用水量偏高,地下水利用率已接近全省可开采限制水平, 部分区域已超出开采限制水平。

  3.灌溉工程基础落后

  黑龙江省335 处灌区共有渠首工程468 处,其中已改造或比较完好的有110 处,其余358 处渠首属于半永久或临时性渠首工程, 骨干工程和田间工程配套率在60%以下。工程投入欠账较大,灌溉保证程度较低,出现“大水大水毁,小水小水毁,年年抗春旱”的局面。

  4.灌溉用水浪费严重

  黑龙江省灌溉工程配套程度低,跑、冒、漏严重,节水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9%,大中型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在0.45 以下,节水灌溉水平较低。

  5.灌溉模式不够优化

  一是轮灌不是很普遍,灌区或中等尺度的灌溉优化调度和水资源优化配置差距很大;二是已有水田灌溉模式和旱田灌溉模式比较粗放,分区灌溉模式和技术集成成果推广应用不够。

  6. 灌溉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

  黑龙江省灌区管理体制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 政事不分,政企不分,行政色彩浓厚,服务职能薄弱。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营体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灌区体制仍旧延续计划经济下的管理模式,灌区水管单位经济困难。灌区水价严重偏低,水价改革步履维艰,计量供水的节水机制没有形成。

  三、黑龙江省灌溉农业的发展战略

  1.从现代农业发展的视角定位黑龙江省灌溉农业

  黑龙江省拥有两大平原和全国农业机械化最好的农垦系统,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省份,具备在全国优先发展现代农业的环境和条件。

  一是要通过水资源配置体系支撑现代农业的发展。研究全省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细化二级和三级河流水资源配置,建立较严格的水权分配制度,实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合理分配各业用水。二是要用现代农田水利工程支撑现代农业发展。要提高建设标准, 优先建设农田水利骨干工程;要达到田方、地平、渠直、路通的标准;要通过地方政府微调土地,把农田水利骨干工程做成支撑现代农业的骨架工程。三是通过信息化建设支撑现代农田水利建设,包括管理信息化和操控自动化。四是建设良性的运行体制和机制保障现代农业建设。包括完善的用水者协会、农机合作社等农民合作组织,建立合理的水价制度,高效的计量供水、按方收费等用水机制。

  2.通过水资源合理配置确定灌溉总体布局

  (1)总体布局

  以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张广财岭、老爷岭山间谷地三大区域为重点,构建黑龙江省东中西三大粮食基地总体发展格局。根据《黑龙江省水稻建设发展规划》和《黑龙江省西部旱涝保收田建设规划》,至2015 年,全省水稻面积新增72.87 万hm2(基准年2009 年,当年面积260.47 万hm2),达到333.33 万hm2, 旱田灌溉面积由目前的110 万hm2 增加到200 万hm2,全省灌溉面积所占比例由目前的27%提高到39%。

  (2)区域布局

  西部(松嫩平原):坚持控制和改造并举,以控为主,发展为辅,减少井灌面积和大中型灌区上游的小型灌区面积,以大中型灌区的节水、改造、完善和提高为重点,增加地表水灌溉面积, 巩固传统优质粳稻生产基地。同时,大力发展旱田灌溉,全区水田面积达到96.67 万hm2,占全省水稻面积的29%,新增旱田灌溉面积90 万hm2,全区旱田面积达到200 万hm2。

  中部(张广财岭、老爷岭山间谷地):坚持以大中型灌区建设和完善为重点,搞好节水改造,控制为主,发展为辅。全区水田面积达到36.67 万hm2,占全省水稻面积的11%。东部(三江平原):坚持发展为主、控制为辅的原则,大力开发和利用过境水资源,发展地表水灌溉,减少和置换现有井灌面积,优化三江平原种植结构。至2015 年,力争使水旱比例达到1∶1,全区水田面积达到200万hm2,占全省水稻面积的60%。

  3.从可持续发展高度重视节水农业发展

  当黑龙江省灌溉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时,灌溉面积将达到666.67 万hm2,即水田和旱田各333.33 万hm2。按现有灌溉用水水平,届时农业用水量将高达320 亿m3,扣除过境水资源量,农业用水缺水35 亿m3,用水紧张不可避免。西部地区地下水可能持续下降,部分流域水稻过于集中,用水会严重超载,难以为继。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发展节水农业。

  一是调整种植结构。农业水资源管理要从供水管理为主转向需水管理为主,用水杠杆推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压缩高耗水作物面积。特别是西部地区降水偏少,应减少松嫩平原地区水稻面积, 积极利用地表水发展旱田灌溉。二是发展高效节水。大力发展灌区渠道防渗工程, 加强建筑物配套,减少输水环节的水量浪费;西部旱区要发展滴灌、微灌、喷灌等高效灌溉, 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三是提高水价,实行计量供水。加快水价改革,逐步推行按成本收取水费,要全面推行计量供水。四是推广水稻控制灌溉技术。水稻控制灌溉技术可在现有灌溉制度的基础上再节水30%~40%,要优先在井灌区、水库灌区和提水灌区推广,到2020 年力争使这项技术推广面积达到70%以上。

  4.农业用水实行流域化管理

  将流域作为一个整体,综合考虑流域内上下游经济技术条件,通过建立流域管理机构,统一调配地表、地下水资源,使流域内灌溉农业获得持续发展,流域内农业经济获得最大效益。建立“政府+流域管理机构+地方水行政管理机构+灌区+用水户协会”共同管理的现代水管理新模式。这种模式在灌溉、防洪、水事协调、水事监察等方面将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水利部农村水利司. 农业节水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2] 廖永松. 中国的灌溉用水与粮食安全[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董英(1967—),女,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