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并无关联的一些行动,却预示着中国政府统计正在进行的一场大范围革新,尽管它来得有点迟。
成立南开大学统计制度和统计方法研究中心,统计系统司局级领导干部交流,三部委共同发起全国统计执法检查……近一个多月,国家统计局主导的这些举措,与内部已经着手或正在进行的地区GDP统一核算、主要统计指标环比试算、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试点、调查失业率统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权重更新调整等,形成了一个推进统计改革的阵势。
这样的全力“反击”,恰恰反映当前中国统计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尤其表现在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所提到的“统计设计能力、统计数据采集方式、统计宣传方式、统计制度方法、统计数据质量等方面”。
有关中国官方统计数据的话题,除了枯燥无味的数据及方法论,剩下的便常常演变为半信半疑、质疑、牢骚,甚或嘲讽。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现实的中国统计体系,其理念、方式方法的革新,也突破了统计部门的门户之界,提出社会诚信建设的迫切需要。
GDP迷宫
“我已经被中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绕进迷宫里了!”财新网博主贝乐斯在与网友交流中发出感叹。
让人迷惑的是,中国对外公布的统计指标与支出法GDP相应项目并不是一一对应,而是须进行有增有减的调整。
不只这位博主,由于统计部门不及时公布支出法下的投资与消费数据,经济学家、投行研究人士也常常只能找来替代数据进行分析。如,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推算投资(需求),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加政府支出,推算消费需求。由投资、消费及净出口三大需求,再来分析预测中国经济形势。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财新传媒首席经济学家黄益平便设问,这样的转换对于统计专家来说可能不是问题,但我们的统计数据仅仅是做给统计专家看的吗?
如此局面,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原有物质产品平衡体系(MPS)统计对象、统计方法、统计基础比较健全、比较成熟;二是某些主管部门业务管理的需要,过去以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作为综合指标已深入人心。一位统计系统资深人士分析说,这造成只要有需求,统计部门就得保留的结果。
迷宫般的GDP数据,反映出中国统计体系转型期的混沌。在中国统计从物质产品平衡体系向国民账户体系(SNA)的过渡中,尽管上世纪90年代初,建立了国民经济核算SNA体系,但中国统计并未真正实现与发达市场的接轨。目前,国家统计局每月公布的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仍然基于MPS体系。即使是公布的季度支出法GDP,其统计过程也并非按照西方的支出法核算,而是在MPS体系中国民收入的基础上进行调整而来。
不过,一位统计局官员向本刊记者解释,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与西方不同,政府作用较大仍需要进行投资的统计。比如,在实行经济刺激政策的过程中,进行大量基础设施投资,要花多少钱都要计划,统计部门要满足这种需求,客观反映这种情况,“统计不能突破现行体制,不能超前,统计如果不能适应政府需求就没有意义”。
支出法核算方式下,通常直接从企业和家庭花钱的角度来统计投资和居民消费。本刊记者从多位统计专业人士处了解到,支出法核算居民消费的住户调查,多年前在国内就已经进行,但是在GDP核算过程中一直未被采纳。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