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能源>  正文

电荒难道是真缺电?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6/04/2010 15:46:18   来源:中国电力网

  最近几年,“电荒”总是成为新闻热词。而各方面的分析原因也是多样的,比如煤炭涨价、冰雪灾害、高耗能产业、干旱等等。今年4月以来,南方几省频频传出缺电的消息,除旱情严重的云南和贵州外,广东、广西、浙江、湖北等多个省区也拉响了缺电警报。广东省发改委去年年底称,该省2009年电力投资900多亿元,新增装机容量653万千瓦,但是今年的西南干旱造成缺电355万千瓦。

  “大马拉小车”?

  装机容量年年大幅递增,电荒警报年年拉响。有业内人士称,闹电荒不是真缺电,而是电力企业的客户端管理不到位,从而导致大量电力浪费。

  该人士指出:近几年,中国每年都会拉响“缺电”警报,但今天中国的电荒和几年前已完全不同。以前国家穷,没钱建设电厂,也没有那么多的输电能力,所以需要限电。如今我们一年就新增容量超过8000万千瓦,比英国全国的总容量还要大;目前的总装机容量是美国的80%以上,比日本还高两三倍。有媒体报道称,广东省部分地区正考虑向香港买电。姑且不算成本,中国内地这么大的电力系统竟然还要向一次能源完全靠进口的香港特别行政区购电。和香港相比,我们主要是和对方的管理水平差距太大。

  那么,差距究竟在哪里呢?专家认为,西南干旱只是造成电力供应暂时短缺的因素之一,更大的问题在“人”而不在“天”。耗电量是以千瓦时来衡量的,也就是说,既要有时间也要有功率,而功率恰恰是一个异常复杂的因素。对企业来说,每个月除了要按照用电量交电费外,还需要交一笔容量费,也叫基本电费。这有点像手机的月租费,不管你用没用,每个月都需要按时缴付;而供电公司不管你用多少,每个月都有责任为你提供这个容量。由于目前中国绝大多数企业申请的容量都是“大马拉小车”,远远超出实际需要。即便有富余容量,企业也无能为力,因为必须通过供电网络的调整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由于缺乏激励机制,电力公司一般不会为了省钱和减缓用电紧张,主动告诉企业应该调小容量,导致让我们不断向浪费挺进。

  发电量不足是主因

  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电荒正在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由于拉闸限电,不少企业一周只能开工三天,还有些企业依靠柴油发电机维持生产。难道造成这一切的原因竟然不是缺电,而是出在电力企业的客户端管理问题上?

  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在近日发布的《全国电力供需与经济运行形势分析预测报告(2010年第一季度)》中指出,预计后三个季度全国电煤供需偏紧的趋势很难得到改变,需求总量增加和结构性、地区性矛盾将进一步加剧电煤矛盾。有专家分析,电煤缺口扩大,今年夏季部分地区或重现“拉闸”一幕。

  如果输电省份都“自身难保”,那用电大省的日子就可想而知了。特别是东部的一些省份在经历了金融危机的影响之后,经济复苏之路本来就需要“大量充电”,如果此时因缺电而“挨饿”,无疑会给经济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带来影响。

  今年情况更特殊

  关于今年的电荒,相关人士说“发电量不足还是主要原因。我国西南地区,火电很少,主要依靠的就是水电,而水电的特点就是“靠天吃饭”。而今年西南大旱,水库的水连引用灌溉都不够,哪里还能发电。而广东省的电力供应主要就来自西南,又因为南方电网区域较小,调配能力不足,所以缺电是肯定的。”

  曾经担负西电东送重任的贵州、云南和广西三省区正面临由严重干旱引发的“电荒”。贵州省因水电日均发电量减少6000万至9000万千瓦时,加之优质电煤短缺,火电厂停机及减出力达200万千瓦,省内电力总缺口达300万千瓦;而云南省由于主要流域来水量同比锐减三至四成,主力水电厂出力还不到总装机容量的30%,全省缺电达40亿千瓦时左右,成为全国缺电率最高的省份之一。广西今年无新机组投产,加上计划关停的65万千瓦小火电机组,据预测,今年广西用电增长将达到10%-12%,第四季度将面临缺电局面,预计将出现180万-230万千瓦的电力缺口。

  相关人士还说“我国发电资源分布不平衡。煤电、水电、可再生能源发电都有一定的区域性,加上传输手段有限,所以造成一些地方缺电,一些地方窝电,建设超高压就是解决的手段。今年的缺电,和加强需求侧管理所能获得的节电效果,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匹配。西南水电出现这么大的缺口,不可能靠需求侧管理来弥补。”

  谈到需求侧管理,这位人士说,搞好需求侧管理的确可以减少一部分负荷,但这需要政府来牵头引导,只靠电网企业一家根本做不到。我们国家需求侧管理的确不如美国和日本,但这里面有客观原因存在。比如,美、日政府高度重视需求侧管理,有一套完整的激励机制,对用电企业有,对供电企业也有,这种管理是长期的,而不是短期化的。单靠供电企业,没有能力来协调,这没有如此大笔的投入。只能政府引导,供电企业来配合。当然,需求侧管理也我国也有不少供电企业一直在做,但亏损很大,需要政策和激励机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