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5日晚,记者见到了正在北京参加商务部会议的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百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汪爱群,针对当前行业比较关注的大型零售商向供应商违规收费、中百集团吸并武汉中商进展等问题,汪爱群接受了本报独家专访。
进场费根源在流通体系
对于近日五部委联合调查大型零售企业违规收费等问题,汪爱群首先表示积极支持。
他认为,进场费是伴随着某些外资企业的进入在我国连锁零售行业出现的一种现象,对存在严重违规收费的企业,应该坚决清理整顿,但同时也不应该将棒子集中打在所有零售商身上。
“在2011年通货膨胀的大环境下,连锁零售行业成为了推高价格上涨的替罪羊,其实零售商是很冤的。”汪爱群解释道,商超所销售的许多商品在经过生产到批(分)销的各个环节后,最终才流向零售终端,上游冗杂环节的层层加价让零售商背上了最后推高价格的“黑锅”。
“以飞天茅台酒为例,出厂价为619元,但在经过代理商的层层环节后,到了卖场进价就变成了1800多元,而市场售价则为1999元。在这一流通过程中,大部分利润被制造商和代理商层层剥去,零售商只拿到不到10个点左右的毛利,即使是这样,许多中小零售商还没有拿到这些商品销售的机会。”汪爱群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并指出:“零售商一方面从代理商那里拿不到更低的进价,另一方面,如果零售商要降低零售价,制造商和代理商是断然不会同意的,他们担心扰乱了他们的价格体系,零售商自然得不到制造商与代理商的支持与合作,有的甚至以停止供货即断货相威胁。”
汪爱群补充说:“步步高董事长王填前几年曾力推零进场费,要求供应商以低价供货,但结果是进场费没收,低价也没拿到,更谈不上为消费者提供低价商品了。原因很简单,就是生产厂家和代理商为维护其利润不愿降价,不愿调整原有的价格体系。”
“这与我国市场上长期形成的商品代理机制有关,这些商品的生产者都有自己在各地的销售代理商,因此厂商往往不会直接与零售商合作,零售商自然也就很难享受到与代理商一样的价格政策,从根本上来讲还是我国市场发展不平衡的特点以及多年来形成的固有流通渠道体系造成的。”对此,汪爱群认为,生产与销售之间的流通环节冗长才是导致进场费出现的根本原因。
在此情况下,源头采购便成为越来越多零售商降低商品成本的一个重要途径,而事实上零售商通过农超对接等直采模式已经享受到了源头采购带给企业的好处,但遗憾的是直采在目前还仅限于商超经营商品中的很少一部分单品,这主要是生鲜类商品,而所售大部分商品都需要经过中间商这一流通环节,这也就形成了行业整体毛利低于20%、但净利润只有2%的行业尴尬。
在这样的情况下,零售商如果不适当收取供应商进场费的话,连锁零售行业的发展甚至生存也将受到挑战。究竟是谁推高了终端价格?流通成本为何居高不下?汪爱群认为,这些应该成为解决零售商乱收进场费的根本措施。
“在武汉地区,中百集团协助政府承担着蔬果、粮油等民生用品50%以上的储备,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可以解决燃眉之急。”汪爱群认为,零售商在储备民生用品方面要比政府直接储备具备明显优势,尤其是周转速度较快的商品,这种模式很值得推广。
“作为上游流通环节、生产制造行业以及政府相关部门,除了关注零售商违规收取进场费外,更应将解决问题的目光放在流通体系的各个环节上。”汪爱群如是说。
中百集团吸并中商3月底见分晓
2011年8月23日晚,中百集团、武汉中商同时发布“中百与武汉中商吸并”公告,双方吸并正式开始。然而,至今虽然吸并方案已出炉并获得了双方职工代表大会通过,但双方股价均已发生较大下跌,原方案已很难获得投资机构以及双方股东大会的通过。
按照正常的吸并程序,得到股东大会以及投资机构的认可只是第一步,随后要通过商务部关于反垄断的调查、国家国资委的批准,商务部批复后才能在证监会按照相关程序将武汉中商股权吸并到中百集团。
在这样的形势下,中百吸并中商将继续下去还是不了了之?谁会是决定本次吸并能否成功的关键?如果继续下去又需要由谁最终做出努力?
新光及投资机构是关键
“中百与中商目前都在分别聘请专业的财务团队研究新的吸并方案,最后由中百集团聘请的财务团队协调双方的分歧,最终形成成熟的吸并方案。”对于中百吸并武汉中商的最新进程,汪爱群告诉记者,重组预案中大股东曾对异议股东提供现金选择权,分别是中百集团12.39元/股、武汉中商11.49元/股,但目前大盘已由原来的3000多点跌至2000多点,也使双方股价下跌至七八元每股的水平,显然旧方案已很难征得投资者同意,但新方案目前还没出炉,能否得到投资机构的认可,也很难说。
除了股价上的大幅缩水外,使吸并陡生变数的另一重要因素便是大股东武商联在审议吸并方案的股东大会上要回避表决。“由于吸并是由武商联提出,因此在股东大会上对吸并方案是否可行、赞成或否决的表决上,武商联需要回避。”汪爱群表示,也就是说在本次吸并能否成功这一问题上,作为中百集团第二大股东的新光控股以及其他投资机构的态度或将成为最主要因素。
对于本次吸并,汪爱群将中百集团与武汉中商比作是结婚的男女双方,而以武商联为首的包括新光控股及其他投资机构则是双方的家长与亲朋好友。“虽然男女双方情投意合,但双方家长以及亲朋好友对此若有不同的意见,作为本次婚姻的‘主婚人’也没有给予足够的祝福,以使目前的双方结合成为一场‘穷结婚’。”
如此来看,吸并没有引起投资者足够的兴趣,或许是决定整合进程不畅的深层次因素。
不会照搬百联整合模式
尽管如此,对于双方吸并的前景,汪爱群仍然看好。“最晚在2012年3月底之前,中百与武汉中商将分别召开股东大会,对新的吸并方案进行表决。”他向记者透露,如果本次吸并不能成功,也并不意味着中百集团与武汉中商的重组失败,根据相关规定,作为公司大股东的武商联或是武汉市国资委、市政府等会在3个月之后,也就是在6月底后拿出新的重组方案。
“在股东大会上,武商联需要回避,但作为中百集团董事长我会向各投资机构宣讲吸并对于整个集团的未来以及投资者收益是利大弊小的。”汪爱群表示,两者的吸并整合至少可以为企业带来以下积极变化:一是提高公司市场占有率;二是利润将大幅增长;三是可以使旗下网点资源进一步优化,充分发挥业态组合优势;另外企业整合可以使财务成本下降、资产规模扩大,有资格成立财务公司。
然而,在这样看似前景很好的整合面前,中百集团吸并中商依然路不平坦。实际上,上海百联集团旗下的整合、北京王府井集团与首商股份等都遇到过旗下企业之间难以整合的问题。
“联华与华联之间整合是通过注销华联股份,将其资产注入到联华旗下的方式来进行整合的,但目前证监会并不鼓励这样的整合模式。”汪爱群认为,上海联华股份与华联股份的整合模式并不适合武商联。
另外,武商联的情况也不同于北京市国资委旗下的商业企业,王府井百货集团与西单商场所属的首商股份是两家独立的商业集团,并不存在同业竞争问题。武商联情况则不同,鄂武商、中百集团、武汉中商作为其控股的三家子公司,在业态形式、市场资源等方面存在着同业竞争的资源浪费现象。
“但无论本次吸并能否成功,都不会影响到中百集团的发展规划。”汪爱群表示,在2012年规划中,中百集团将加大力度在武汉及其周边区县城市拓展8万平方米左右的MINI型购物中心业态。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