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纺织>  正文

用“创意”的方法培养创意人才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2011年6月3日

切尔西艺术与设计学院

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

坎伯韦尔艺术学院。

奈杰尔·卡林顿

伦敦传媒学院。

  伦敦是世界著名的艺术之都。伦敦艺术大学作为欧洲最大的、覆盖面最广的艺术学校之一,一直被认为是伦敦潮流的发源地,其自由而富创造力的教育方式深得艺术界和教育界人士的认可。

  日前,记者来到这所艺术人才的摇篮,校长卡林顿向我们介绍了伦敦艺术大学富有“创意”的创意人才培养模式。

  伦敦最有名的17位设计师有10位出自该校

  记者:在创意城市的发展中,伦敦艺术大学起到怎样的作用?

  卡林顿:作为一大新兴产业,创意产业在当今社会备受关注。其中,英国作为世界创意产业的发源地,有着丰富的创意产业资源和经验。伦敦艺术大学是英国规模最大的艺术大学,但我们不仅仅教学生学习艺术,而且和整个英国的创意产业界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包括与创意产业相关的企业、展会、展览等等。我们不仅直接参与英国创意产业的发展、为英国的企业提供创意产业的专业咨询和技术支持,还向世界各地源源不断地输送优秀创意人才。

  与业界的密切结合反过来推动了伦敦艺术大学的进步,提高了我们的声誉,让我们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年轻艺术人才前来学习。正是伦敦这种特殊的魅力,使伦敦不仅成为国内的创意之都,也成为世界的创意之都。

  记者:贵校在创意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

  卡林顿:从设计师的数量来看,英国最有名的17位设计师里面有10个是伦敦艺术大学的毕业生;让我们再看看伦敦时尚周,这个创意设计界最负盛名的聚会里,几乎一半的设计师都是从我们学校毕业的。如果看艺术成就的话,伦敦有个针对50岁以下艺术家的大奖,进入候选者名单的一半以上都是我们培养的,最终获奖者里面有25名是我们的毕业生。

  我们招收很有才华的学生,在广泛的领域培养他们。我们对学生不仅提供在校教育,毕业后也会跟踪、扶持,保持联系。所以,对于年轻艺术人才来说,伦敦艺术大学不仅是一所大学,更是他们进入创意设计界的起点。另外,我们的国际化特色在整个时尚界也比较有名。

  记者:深圳也在积极建设“设计之都”,这条路该怎样走,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卡林顿:伦敦和深圳很不相同,伦敦是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伦敦艺术大学的院系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我不是说像深圳这样的城市不可能在短时间发展创意产业,而是说,如果一个城市发展创意产业,就要吸引设计师并且鼓励他们创业,让他们在城市扎根,成为城市的一种“基础设施”。伦敦成功的经验就是,在城市里面,不仅要有好的艺术大学,还要有实力很强的创意产业,两者互相促进。一流的创意、艺术院校,能够给从业者提供好的艺术教育,这是最理想的;另外一方面,产业也要跟上,能够为城市里年轻有潜力的设计师提供容易创业的机会和发展的舞台,这两点结合才能走得更好。

  把“教室”搬到“工作坊”

  记者:伦敦艺术大学在创意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做法和经验?

  卡林顿:伦敦艺术大学的各个学院和产业界联系紧密,这是我们最大的特色,尤其是伦敦时尚学院和业界鼎鼎大名的设计企业、名牌服饰厂商等合作非常密切。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可以到名牌服饰厂、店去实习、做设计。所以,我们知道产业界所想,明白产业的需要。对于创意产业的教育者来说,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的制造业生产能力很强,但是设计师大多是国外的,创意产业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深圳要发展创意产业,就要培养好的设计师,让企业能够使用本地设计师。

  伦敦艺术大学也很愿意和其他国家的设计业合作,帮助他们的发展。我们有很多中国学生,他们都非常优秀,比如有的中国校友已经成立了自己的品牌服装公司,有的已经在高端时尚杂志如Vogue做编辑,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中国学生能够回国,运用在这里培养的国际性视野帮助国内发展设计业。

  记者:在具体的教学中你们又是怎样做的呢?

  卡林顿:很多学生来伦敦艺术大学,就是因为认同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我们“强迫”学生在“做”中学,通过不断的实践提高创意能力。在教学中,老师会不断问问题,挑战他们的思维,而不是让学生呆坐听课。

  我们把“教室”搬到“车间”,以“工作坊”的形式,让学生制作作品,再由业界经验丰富的教师予以点评,不断挑战他们、推动他们,把学生创意推向高峰。在这种激发式的教学中,有时学生们会有出人意料的精彩表现。去年伦敦艺术大学切尔西学院有一个中国学生就获得了学院的毕业设计奖,表现出出众的才华。

  中国学生有1500名是第二大国际学生群体

  记者:伦敦艺术大学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的学校,你们的发展战略是什么?

  卡林顿:国际化是我们的特色,也是下一步重点发展的方向。伦敦艺术大学是英国规模最大的专门教授艺术与设计的学校,伦敦艺术大学不仅延续了英国以严谨著称的教学精神,同时在课程中有意识地加入国际化特色,而不仅仅是从英国的角度、从欧洲的角度去理解艺术、教授艺术,这也是我们的课程非常吸引学生的地方。我们和英国的创意设计圈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下一步我们也要把触角延伸到世界各地,与英国之外的创意设计产业建立密切的关系。

  除了课程国际化外,我们还会尽量招收各种文化背景的学生,目前伦敦艺术大学有2万名学生,其中有8000名是非欧盟学生。中国学生有1500名是第二大国际学生群体。我们还会增加国际学生的比例。

  记者:您讲到课程要增强国际化,但创意设计本身有很强的文化属性,往往具有强烈的国家或者地域色彩,那么伦敦艺术大学是如何平衡这种创意设计的国际化和地域性的关系?

  卡林顿:伦敦的艺术和创意产业在国际范围很有影响力,的确是因为它们体现了强烈的伦敦特色。但另一方面,伦敦能够成为国际设计之都,也是它鼓励文化多元化的结果。伦敦设计界对国际设计、时尚的变化特别敏感,并能把握国际潮流。所以,在下一步教学中,我们想让学生更多接触一些国际化的元素。我们现在已经和一些国家的创意产业有些合作,但是,课程的国际化只能缓慢地推进,而不是对现在的课程突然做很大的变动。我们目前的课程也很成功,但会逐渐增加其国际化特色。

  希望中国学生打破条条框框

  记者:很多中国学生都想到伦敦艺术大学学习,要达到什么条件才行呢?

  卡林顿:要来伦敦艺术大学学习,首先是英语必须学好,因为这里的老师上课可能会说得很快,如果英语不好学习会比较困难。不过,近年来中国学生的英语水平提高很快,这是个很好的现象。对于很有创意天分的人说,英语也不是太大的问题,我们有语言学校,学生可以补习英语。

  对于以艺术为专业的学生来说,作品集是很重要的。我们会要求学生在提交英语成绩之外,还要提交一份学生过往作品的资料。伦敦艺术大学每年都有老师去中国招生,去看看学生的作品集中有哪些有潜力的作品,去寻找学生有创意的火花。对于有潜力的学生,招生老师会进行面试,通过交流沟通筛选最优秀的学生。

  记者:伦敦艺术大学和中国有哪些合作?

  卡林顿:我到过中国,但没有去过深圳,我以后会经常去中国,因为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了解中国的文化对我们很重要。

  我们和中国很多大学都有教学上的合作,包括清华大学、中央美院、广州美院、北京服装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等等。我们也为中国培养很多研究生,比如赢得切尔西学院毕业奖的就是来自中国的研究生,这对促进中英艺术创意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记者:伦敦艺术大学在北京、重庆、广州都设立了办事处,在广州还与天麟海外创意中心合作开办了预科课程,对比中英艺术教育,你认为中国学生和西方学生有哪些不同?

  卡林顿:中国学生很听话,非常遵守纪律。我到中国的大学参观,发现铃声一响,大家都自动自觉去上课。在英国,我们相信学生,把上课的自主权留给学生,如果他们不来上课那是他们的事情,而不是我们的问题。我们比较重视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意,想法要超前,要体现个性,不要受条条框框的束缚。

  一般来说,中国学生能够来伦敦学习都很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他们普遍有很好的基础,比如绘画的技法等等。到这里来,他们有机会看到中西的差异,学习到不同的东西,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为他们进入更广阔的艺术世界奠定基础。让各种文化在这里碰撞,进而迸发出创意的火花,这也是伦敦艺术大学广泛招收各种文化背景的学员的原因之一。

  我们在中国开设预备课程,可以让中国学生在来伦敦之前对英国的教学方式有个了解,让他们有个适应的过程。因为以前有学生直接来到伦敦,一下子很不适应,所以我们推荐有兴趣来伦敦艺术大学的学生不妨先尝试一下预备课程。

  记者:深圳今年将举办第26届大运会,不知伦敦艺术大学这样的艺术院校是否也重视体育教育?

  卡林顿:我们有体育课,学生的体育活动主要是由学生会组织,校方会提供一些经费支持。如果我们有学生去参加大运会,当然我们也是鼓励的。不过,我们的学生一般都不是体育狂热分子(笑)。因为地处伦敦市中心,伦敦艺术大学没有地方建运动场。在伦敦市中心的好多大学也和我们一样,学生们举行大的体育活动都要去伦敦西区。

  大学简介

  伦敦艺术大学由六所世界闻名的艺术、设计、服装、影视表演、大众传媒和新闻出版学院组成,即坎伯韦尔艺术学院、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切尔西艺术与设计学院、伦敦服装学院、伦敦传媒学院、温布尔登艺术学院。《星期日泰晤士报》大学指南曾把伦敦艺术大学评为“英国最好的高等院校”。

  采访

  手记

  创意人才推动“创意伦敦”

  伦敦前任市长肯·利文斯通曾说 “伦敦作为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已是众所周知但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伦敦还是全球最重要的创意产业发展地之一。”的确,从工业时代的雾都,到世界金融中心,再到创意产业的异军突起,伦敦总是能给人们带来惊喜。

  据了解,目前英国的创意产业已成为英国第二大产业,仅次于金融服务业,其产值占到英国国内生产总值的7%以上,而在创意产业就业的人口位居各产业之首。伦敦是英国创意产业的领头羊,近年来,伦敦创意产业每年的产值均超过210亿英镑。有数据称,到2012年伦敦奥运会时,伦敦的创意产业产值会达到300亿英镑,将超过金融业而成为第一产业。

  英国的创意产业如何能异军突起?记者了解到,这和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推动密不可分。1998年,英国政府在全球首次提出“创意经济”的概念,并开始对创意产业进行政策扶持,目前英国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创意产业文化政策。其中,教育作为英国政府确定的创意产业的“四个关键性因素”之一,得到了政府的扶持,教育为英国创意产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英国的教育注重创新,从小学到大学为年轻人提供良好的氛围,鼓励他们创新,并且英国孕育了一种“尖锐的”和“个人主义的”文化,这些文化的交融创造了创意的大熔炉,帮助人们开拓创新的视野。

  英国文化、媒体和体育部推动成立了创意产业高等教育论坛,将高校和业界聚集到一起,充分利用高校资源为业界培养创新型人才。如英国产业技能委员会曾在电影、电视和多媒体行业实施为期3年的人才再造工程,使影视业的66%和多媒体行业的24%的人达到研究生水平,有效地提高了这些行业的创新潜能。

  目前,英国在创意教育方面的实力首屈一指,伦敦艺术大学、伯明翰艺术设计学院、格拉斯哥艺术学校、东伦敦大学、爱丁堡艺术学院、肯特艺术与设计学院、伦敦学院、利兹城市大学、雷文斯本设计与传播学院、威尔士大学等学院都相继开设了创意类专业,而在全英范围内开设的创意类专业学位课程高达37000多个,其中艺术设计类课程占了很大比例,而且层次多样,分为职业课程、本科课程和研究生课程。英国开办的创意类专业的院校大多呈现出一个共通的特点,就是自由的创新理念与产业化的并重。“艺术教育与实践的结合,把‘教室’改为‘车间’”这在英国已成为定论。正是一系列富有创意的“创意教育”,为英国的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一流人才。同时,政府成立了成果转化团队,技能和企业家训练团队,以推动文化创意的产业化。

  目前,深圳、上海、北京等地都在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如何进行创意人才的培养,如何使创意与产业相结合,如何推动经济和城市的发展,英国的做法给我们提供了借鉴。

  校长名片

  奈杰尔·卡林顿(Nigel Carrington)自2008年起任伦敦艺术大学校长。1978年毕业于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获法理荣誉学士。他曾任贝克·麦坚时律师事务所伦敦事务所管理合伙人、迈凯轮集团管理董事和副主席等,还曾在英国协奏团等多个公共部门、慈善机构等担任非管理职位。

  治学金句

  如果一个城市发展创意产业,就要吸引设计师并且鼓励他们创业,让他们在城市扎根,成为城市的一种“基础设施”。

  我们“强迫”学生在“做”中学,通过不断的实践提高创意能力。在教学中,老师会不断问问题,挑战他们的思维,而不是让学生呆坐听课。

  我们把“教室”搬到“车间”,以“工作坊”的形式,让学生制作作品,再由业界经验丰富的教师予以点评,不断挑战他们、推动他们,把学生创意推向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