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产经轻工日化电器通讯仪器机械冶金矿产建筑建材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电子电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图片手机版
当前位置:中国市场调查网>产业>纺织>  正文

逢敌“亮剑” 纺企应对汇率变化四重法

中国市场调查网  时间:07/29/2010 08:43:00   来源:中国绸都网

  规避汇率风险手段之一:原料进口

  人民币升值有利进口,不利出口,因此从国外进口原料、产品销往国外市场的加工贸易模式更容易提升企业利润。 

  人民币升值问题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成为中小出口企业的“心腹大患”,有没有短期制胜的方法,能让他们在人民币升值时赢得充足的调整时间呢?请看本期专题 

  企业通过资金计划、管理授权、审批等方式,结合利率的变化,能够节省下部分费用,再用远期结售汇工具来锁定汇率,缓解资金困局。 

  三维纺织: 退守加工贸易
  九恒星科技: 启动沉淀资金 

  “现在,我们公司又改回做加工贸易了。”2010年7月14日,三维数码纺织公司董事长曾祥告诉记者,“因为人民币升值和国内原材料涨价,目前公司尽量避免用国内的原材料。” 

  曾祥是最早一批到东莞经营纺织业的香港人,在纺织行业40年,由于在纺织技术领域的权威性及江湖地位,他被业内人尊称为“曾爷”。 

  近几年,经济大起大落,曾爷不得不频繁地调整公司策略。 

  国内的纺织品出口企业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一般出口企业,目前基本不赚钱,就靠出口退税赚取一点利润;二是加工贸易企业,即原料进口,成品出口,企业赚中间的加工费。 

  曾爷介绍,最近三年里,他的纺织公司就在这两类出口企业中“变身”了三次。 

  最初,公司采用“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方式。但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内的棉花、棉纱等原料价格大幅下跌,并且纺织服装出口退税率从11%调高到16%。“2008~2009年,公司改为从国内采购原料,拿出口退税。”曾爷说,尽管处于金融危机深谷期,但“当时企业利润有4%~5%”。 

  不料,时过境迁。2010年国内的棉价让纺织企业既吃惊又困惑。2009年10月份时,棉花的市场价还是12500元/吨,2010年7月上旬棉价一度涨到19500元/吨,涨幅超过50%!创下近十年来的新高。  

  考虑到国内原料价格高涨,出口退税已远远无法弥补纺织企业的损失,再加上人民币升值有利进口,不利出口,曾爷不得不让公司改从国外进口原料,于是公司再次退回加工贸易模式。转型为加工贸易企业后,曾爷的纺织公司减轻了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压力。 

  然而,出口企业生产成本仍在不断上升。“2009年以来,人工、原料等总成本增加了30%。公司没办法把上升的成本全部转嫁给客户,自己要消化一部分,现在企业的利润不超过4%。”曾爷介绍,“公司出口的产品用美元结算,但我们要换成人民币来发工资,人民币升值仍然间接增加了成本。” 

  无疑,在人民币升值时,国外原材料市场相对便宜,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开展加工贸易,对企业更有利。然而,加工贸易方式也并非适合所有的出口企业。广州奥美施皂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莫锦涛告诉记者,“我们公司在1998年前也是‘三来一补’企业,后来改从国内采购原料。企业变来变去也很麻烦,因为我们公司需要采购的原料较多,进口原料要处理各种关税问题也有诸多不便。” 

  曾爷也明白,转型成加工贸易企业并不能解决企业的根本问题。他的战略是:三维数码纺织公司自主研发设计高附加值的面料和服装,接海外订单后,转而做贸易公司,找代工厂生产。目前高端的订单是由珠三角的代工厂来完成,未来,曾爷希望由成本更低廉的东南亚国家来完成代工,以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他的远期目标是企业能最终走向内销,成功地打造自创的服装品牌。 

  “企业利润有两个来源:一是增大销售额,二是减低费用。在经济不景气和汇率波动下,企业要在短期内增大出口额比较困难,但是出口企业通过资金管控来降低费用的空间还很大。”九恒星科技董事长解洪波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他举了中粮集团的例子。2002年之前,中粮集团资金是分散管理的,而这造成了一个问题:各成员单位各自设立银行账户,也各自申请银行贷款,集团的资金和账户很分散,且相互独立,存款、贷款、财务费用都很高,管理难度也很大。

  

  规避汇率风险手段之二:金融工具 

  为改变财务情况,中粮集团下决心成立了财务公司,中粮财务借助资金管理解决方案供应商之力,建立起统一的资金集中管理系统。借助该系统,中粮实现了银行账户集中开立和管理,500多个成员单位的银行账户与财务公司联网,并通过网上银行,将分散在各地的资金收集到财务公司在7家银行的主账户。至此,中粮财务公司可以随时了解到集团各成员单位的资金状况,并在集团内部调剂资金余缺,从而充分利用自有资金,降低银行负债,减少资金使用成本。2002年至今,中粮财务公司已为集团直接节省财务费用12亿余元,降低集团负债率5~8个百分点。 

  “企业通过资金计划、管理授权、审批等方式,结合利率的变化,能够节省下部分费用。在这种情况下,再用远期结售汇工具来锁定汇率,规避汇率风险,就可以大大缓解目前出口企业面对的难题。”解洪波认为。 

  解洪波提及的“远期结售汇”,是目前出口企业最常用来规避汇率风险的金融工具。 

  上海飞马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就选用了远期结售汇套期保值的方式来规避汇率风险。但是,公司贸易部主任茅霞华告诉记者,2009年公司出口额达到3亿美元,购买远期结售汇套期保值的数量只覆盖不到10%。 

  “远期结汇的费率比较高,企业很难承担太高的比例。”茅霞华说,“银行也不愿意企业全部产品都做远期结汇,从而把风险全部转嫁到银行。再说这是新的金融工具,多数企业心中也没底,得走一步看一步。” 

  远期结售汇是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上主要的避险方式,但它对企业的汇率走势判断的准确性有较高的要求,且费率比较高,所以许多出口公司并没有开展远期结售汇套期保值方式以锁定风险。除远期结售汇业务外,目前的汇率避险产品主要还有结构性结汇业务、择期交易、货币掉期等。 
  

  此外,人民币升值预期也使美元贷款更受企业青睐。中海集运就曾表示,针对人民币将持续升值这一趋势,将持续减少人民币贷款,增加外汇负债,合理规避汇率风险。

  

  规避汇率风险手段之三:本币结算 

  用人民币结算可以规避升值风险,减少货币兑换成本,但困难是推广面有限,尤其是欧美客户普遍不接受这种结算方式。 

  企业适当提价以弥补人民币升值造成的利润损失是合理的,但这种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只能在我国具有较大出口议价优势的产品上使用。 

  在外贸形势不好,出口企业利润空间越来越小时,规避汇率风险就成了出口企业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飞马公司: 艰难的人民币结算
  万和集团: 新价格联动机制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人民币升值停了下来。2010年6月19日,中国第二次汇改启动后,人民币汇率重拾升势。 

  历史是否会重演?5年前,中国第一次启动汇改,3年间人民币持续升值20%;而2010年重启的第二次汇改,截至目前人民币也小幅升值0.7%。 

  不过,从这一个月的表现看,人民币并未出现第一次汇改2005~2008年那样的单边升值的强劲走势。期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有升有降,最高6.7718,最低6.8275,形成双向波动走势。 

  然而与枯燥的汇率数字相比,企业更关心的是汇率对利润的影响。近期,记者就人民币升值问题调查采访时发现,出口企业普遍认为人民币下半年持续升值是大概率事件,并认定会渐进式走高。坊间估计人民币升值幅度大约在3%~5%。 

  无疑,人民币升值问题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都将成为出口企业的“心腹大患”。 

  年初,在中国有关部委的带头下,相关行业商会对劳动密集型行业进行人民币汇率压力测试,结果显示,人民币在短期内若升值3%,中国家电、汽车、手机等生产企业利润将下降30%~50%;再看纺织行业,在其他生产要素成本和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1个百分点,企业利润会减少1%,而纺织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实际上也只有3%~5%。 

  进入2010年,一片形势大好的外贸行情此刻正在逆转,出口企业由上半年的乐观转向下半年的悲观。中山东菱威力制冷电器公司总监卢晓红认为:“2010年上半年,公司一般能接到两个月的外销订单,但下半年只能接到一个月的外销订单,现在海外客户明显又不敢下订单了。”商务部也预计全年外贸将呈“前高后低”走势。 

  在外贸形势不好,而出口企业利润空间越来越小时——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调研结果显示,约57%的中小型出口企业税后利润率集中在5%以内——规避汇率风险就成了出口企业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中小型出口企业做好准备了吗? 

  对于他们来说,转型升级、增强实力才是发展的硬道理。然而,有没有什么短期制胜的方法,能在人民币升值时,为中小型出口企业赢得调整的时间?请看本专题中先行企业的智慧应对之策。 

  作为上海纺织业数一数二的外贸公司,飞马公司是2009年第一批试点跨境交易人民币结算的企业。飞马公司很欢迎用人民币结算,因为这样可以规避升值风险,减少中间汇兑环节,节省大量交易费用。一般情况下,兑换风险成本大概占贸易额的2%以上。此外,通过银行结汇,企业要给银行支付不菲的手续费,而如果用人民币直接进行结算,可以节省这块成本。 

  不过,人民币结算也不是企业想采用就可以采用的,也要看客户的配合程序。飞马公司目前只有15%的外贸业务使用人民币结算,交易方大多为香港客户,大部分业务还是用美元结算。“目前扩大不了人民币结算的推广面,欧美客户不接受人民币结算。”茅霞华介绍。

  来自央行的数据也显示,跨境交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一年,中国香港和新加坡是境外接受人民币结算的主要地区,在发生人民币实际收付的业务中,两地合计占比88%。 

  不过,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胡晓炼7月19日曾透露,2010年初以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已经达到706亿元。以广东省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业务最多的中国银行广东分行为例,截至2010年6月底,已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超过70亿元,其产品涵盖汇款、托收、信用证、融资和NRA账户等多个品种。 

  人民币开始用于国际贸易结算,对于人民币的发展来说意义深远,这意味着人民币区域化乃至国际化的征程由此启动。虽是知易行难,到底也是零的突破。 

  中央大力推广人民币结算,在2009年上海、广东率先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基础上,2010年6月22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境内地区扩至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不过,记者在采访中却发现,一些出口企业对此兴趣并不高。这项业务的开展有一个约束条件——双方都要有人民币。但是外方从中国市场进口,人民币在海外又没有离岸市场,海外客户手上如果没有足够多的人民币,做不了这项业务。 

  “推动有困难。”广东省食品进出口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杜绪告诉记者:“我们曾跟客户谈人民币结算,但客户不积极,国外还不太认可人民币结算,我们想推动也没用。” 提价,要冒着客户流失的风险,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规避汇率风险手段之四:价格联动
  有没有共赢的提价方法呢? 

  “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万和和海外买家结成战略伙伴关系,我们在年度合同里商定人民币升值时,出口产品价格也随之上涨,形成价格联动。”万和集团营销管理中心总监宫培谦告诉记者,万和集团的外销利润只有3%~5%,人民币升值时,不得不提价。 

  “很多外商都能接受价格联动,没有问题。”宫培谦很高兴地回忆,万和开始跟外商谈价格联动的条约,条件谈得好的合约,规定人民币升值1%就能调价;谈得差些的合约,人民币升值3%也可以调价。 

  目前,国内出口企业一般是一年报一次价格,价格在年初已基本锁定。而一旦年初锁定价格,人民币升值时,海外买家的订单就会把汇率风险全部转嫁到中国出口企业身上。 

  “最初的合同里一定要说清楚价格变动的计算公式,否则人民币升值后再要求外商加价,很难谈,非常被动。”宫培谦介绍。 

  不过,这种方法并不是单向的。“老外精明得很,”宫培谦笑着说,“有外商提出相应的条件,企业的出口退税提高时,他们也要分四成的利润。”对此,宫培谦认为,“外商的要求是合理的。”因为企业和外商形成了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就应当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不过,“即使有价格联动,人民币单边升值也没有办法,汇率上下波动会给我们带来损失。”宫培谦苦恼地说:“有时候,下订单时人民币处在高位,不下订单时人民币处在低位,一个季度平均起来人民币升值还在不用进行价格调整的区间,但企业在购买原料时价格已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却无法调价弥补损失。” 

  企业适当提价以弥补人民币升值造成的利润损失是合理的,但这种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只能在我国具有较大出口议价优势的产品上使用,否则提价会使外商不敢再下订单。 

  上海飞马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贸管部主任茅霞华也表示:“对旧产品提价,客户一般都接受不了,新产品可以提价,但海外客户不会马上接受新产品,他们一般要先下小订单观察海外消费者的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