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初,正是一年一度春茧上市的日子。在浙江、江苏、四川、广西等丝绸重镇,蚕茧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80%,创下15年来的新高。奇怪的是,在这收获的季节里,面对高涨的价格,蚕农脸上却难见喜色。
更出人意料的是,在蚕茧价格飙涨致使生丝生产成本达到30万元/吨的同时,其市场销售价格却只有28万元/吨,并且还有下滑的趋势。这也意味着,一家缫丝厂生产越多,赔得也就越多。这一局面让厂家进退两难,为此四川一些丝绸企业近日已经开始选择停产。
生丝上涨的成本为何没能在产业链终端——丝绸价格上得以消化?蚕茧涨价为何会逼得处于产业链中游的缫丝厂走投无路呢?近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赴作为江南丝绸主要产地和交易基地的浙江嘉兴和江苏吴江盛泽进行深度调查,为您剖析丝绸行业“茧丝价格倒挂”的深层症结。
产业链调查
成品价格微涨致旺季不旺
春江水暖鸭先知。在蚕茧价格飙涨之后,最终端的丝绸商品按理应该最能直接反应涨价所带来的影响。为此记者前往我国重要的丝绸纺织品生产基地和集散地——江苏苏州的盛泽镇。
盛泽历史上以“日出万绸、衣被天下”闻名于世,有“绸都”的美称。然而记者在当地的“丝绸一条街”上却看到,沿街两旁的店铺门可罗雀。
“生丝价格上涨之后,丝绸成品衣服价格有所上浮,但都只是小幅上涨,不敢涨多了。但就算如此,客流仍然比往年少了很多。”六七月份的暑期本是丝绸销售旺季,但店主老高望着店内大量的丝绸产品,只能苦苦一笑。在老高看来,本该火热的销售旺季却进入了市场的 “冰冻期”,这确实是一件咄咄怪事。
冷风还不只是在丝绸成品市场吹,生丝市场同样是忽如一夜“秋”风来。一家在丝绸交易市场办公的纺织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最近没有订单,生丝卖不动,都在库房堆着。为规避干茧价格上涨造成“茧丝价格倒挂”带来的损失,他们也采取了期货市场上“套期保值”的做法。
导致生丝市场销售冷淡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出口。据嘉兴市发改委价格管理处负责人张全明表示,我国的蚕丝主要供出口,其中出口欧洲尤多。但近来由于欧元贬值,致使蚕丝出口严重受阻。张全明认为,随着欧债危机后续影响的进一步加深,“出口几乎不可能比往年增加。”
蚕茧价格大涨肥了谁?
就在外界不断将涨价的表象和涨价的原因不断放大的时候,涨价背后的利益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注意,而蚕农被认为是这一轮涨价中的最大受益者。
6月2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来到养蚕较为集中的浙江桐乡市同福红旗村,一位姓张的蚕农家里今年买了5张蚕种(一种计算方式),产出了500斤蚕茧,按蚕茧收购站今年收购价每斤16.5元,他们家今年春蚕的收入为8250元。而在去年,这一收购价格只有9.5元/斤。
桐乡市蒋家浜的王阿姨说,如果今年的收购价低于每斤16.5元的话,自己不准备再卖。“去年因为收购价太低,我们就没有卖,自己拿到丝绸厂委托加工做丝绸被子去了。”王阿姨说,如今家里盖的全都是蚕丝被。
王阿姨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年春季每张蚕种的价钱是42元,喂养一张蚕种的桑叶要用掉了两包肥料,250元;杀虫剂一瓶,10元;3项成本共302元。除去电费等其他成本,每100斤蚕茧最多赚1000元。如果自家桑叶不够需要买桑叶的话,只能赚600~700元。“养蚕花的心思太大,受天气影响也大,还不如种菜赚钱,而且还省心、没什么风险。”
江苏吴江盛泽镇七星村九组的朱阿坤也有同样的看法:“说实话,今年的收购价格和去年相比,每一担确实要多出300元左右,但今年物价飞涨,买所有原材料都要多出很多钱,请的几个工人成本也提高了。这样算下来,我还不如我去附近的工厂打工挣得多。”
一位常年在盛泽负责分发种子的技术员给记者算了这样的一笔账。以朱阿坤今年养了3张蚕种为例,由于收茧的工作必须要在3天之内做完,所以需要雇人来帮忙收茧,按照每天每人100元计算,这3天就要花费900元钱。而桑叶也需要专人来看护管理,2亩多也要花费1000多元。这样算下来,朱阿坤能拿到手的利润其实已经微乎其微。
蚕农是否可以再观望观望,等价格合适后再选择出售呢?“我们也想等个高价,但却等不起啊。”朱阿坤无奈地表示,蚕茧收下来后若不在3天之内出售,新蚕蛹将破茧而出,到时想卖也没有机会了。据了解,盛泽目前收购蚕茧的缫丝厂都是私人企业,由于定价权并不在朱阿坤等蚕农的手里,“利润应该是给这些私人老板拿走了吧。”朱阿坤认为。
缫丝厂进退维谷
不过在蚕农眼中“操纵”收购价的缫丝厂实际上也有一大堆的苦水。
按生产情况,2.5吨鲜茧可制成1吨干茧,3.5吨干茧才能制成一吨生丝,这样按目前市场16.5元/斤的鲜茧价格,生丝的 “裸成本”就达每吨28.875万。
“我们现在的境地也非常尴尬。”江苏华佳丝绸有限公司常务副总陈月红向《每日经济新闻》透露,“按理说这样的高价我们可以不去采购,但是没有原料公司肯定要停产;而如果按照这样的价钱采购进来,再加工出售也必然是面临着亏本的境地。”陈月红告诉记者,按目前的蚕茧收购价来计算,生丝的生产成本接近30万元/吨,可这几天的生丝销售价格却下调到了29万/吨,公司目前是顶着亏本的风险在进行收购生产。
而据《南充日报》报道,四川省南充市的一些缫丝企业已经开始停产。位于南充市六合制丝、佳合、京华等制线企业开始停产。南充市都京镇的六合制丝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杜小春告诉记者:现在生产1吨生丝,要赔上大约2万元。
相比之下,江浙一带的缫丝企业已实现产业“升级”,即不再单纯缫丝,而是打通了产业上下游,从事生丝生产、丝绸产品加工一条龙服务,所以“茧丝价格倒挂”现象对企业生产的影响比四川企业要小。
分页:1 2 下一页
• 中国角型毛巾架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2018-2023)
• 中国直接挡轴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1-2023)
• 2018-2023年KTV专用触摸屏市场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回流式高细度粉碎机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8-2023)
• 2018-2023年中国原色瓦楞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策略预测报告
• 中国雪白深效精华液市场深度调研及战略研究报告(2018-2023)